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清朝抗疫历史,,34人无少长

人气:357 ℃/2024-01-04 20:00:58

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古代天花又称"痘疮""痘疹",死亡率高,对儿童的生命危害尤大。

天花病毒传入中国较早,具体是什么年代传入中国,目前尚有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天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的汉代传入我国,有人说最早的天花患者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进攻交趾国时,由那些被俘的战俘传入中国的。

出天花的清朝人

中国关于天花的记载最早始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比岁有病时行, 仍发疮头面及身, 须臾周匝, 状如火疮, 皆戴白浆, 随决随生, 不即治, 剧者多死, 治得 差后, 疮斑紫黑, 弥岁方灭。"隋代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也载: "伤寒热毒气盛, 多发疱疮。其疮色白或赤, 发于皮肤, 头做廪浆。戴白脓者, 其毒则轻, 有紫黑色做根, 隐隐在肌肉里, 其毒则重。甚者五内七脏皆有 疮, 其疮形如豆, 故以名焉。"清朝《御纂医宗金鉴》更是对天花做了详细论述: "痘症初起见证大抵与伤寒相似, 其候身体发热, 不时惊悸, 口鼻气粗, 两眼发且延, 唯中指独冷, 耳尻不热, 耳后有 红筋, 皆为出痘之 形症也。"

一、清朝天花流行情况

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在隋唐时代已见流行,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天花在中国的传播蔓延,造成了大量的 人口死亡。

唐宋之后,天花在中国流行逐渐增多。明清时期,天花更为盛行。当时人们将天花称做"百岁疮",认为"人无少长,谁免于痘",这也反映出明清时期天花极为流行,几乎是人无法避免的一种传染病。

天花病毒

由于气候 、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关系,东北地区曾是天花广泛流行的重点地区。 清朝入关前,天花就曾严重危胁东北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当时人一旦染上天花 ,必定凶多吉少。

后金天聪五年,二十四岁的大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玛染上天花去世,皇太极与其他贝勒害怕被传染,"皆未临丧"。满族是个很讲骨肉之情的民族,不敢出席亲人的葬礼,可见当时连皇族都对天花非常恐惧。当时的后金规定,牛录中有人出痘必须上报并隔离,后金为天花专门设置了隔离性质的" 避痘所" 。 但是这种避痘所主要是为皇族而设 , 普通人无法享受,只能任其死亡。

天花的流行,让没有出过痘的清朝王公贵族都提心吊胆。崇德七年五月至年底,东北地区爆发了一场耗时较长的天花,连皇帝皇太极都带着王公大臣,准备了 40 天 的口粮出猎 ," 虽称猎行,实为避痘 " 。 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回辽阳,居于西门外别馆,连城里都不敢回去。

天花病人

二、 清朝对天花的预防措施

面对天花疫情,清朝统治者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预防。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曾先后多次命人,巡查民间出痘子事项,尤其把重点放在军队之中,做到"有无痘疫,务详察之,先行入奏",从而能够及早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为了减少天花的传染源,清朝规定健康人群尽量不与生痘者接触,从而切断天花的传染途径。清朝初期主要采用这种"避痘"措施来预防天花。崇德三年正月初一,因国中出痘者多,皇太极甚至都取消了新年朝贺,让亲王和贝勒代替自己在大殿设宴宴请百官。顺治时,"凡民间出痘者, 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 所以防传染也"。《清史稿》对此也有相关记载: "初入关, 畏痘, 有染辄死。京师民有痘者, 令移居出城, 杜传染"。

"避痘"也是蒙古人防止天花蔓延的做法。史载"蒙古人凡患痘疮, 无论父母兄弟妻子, 俱一切避匿不见, 调护则付之汉人。如无汉人, 则以食 物付之他所, 令患痘者自取之也。至若夫妻之患痘也, 必逸闻雷声然后相聚。不闻雷声即终年避匿, 如路人然。"

避痘的方法虽然比较原始, 但简单易行,是一种硬核防治措施,效果比较明显。这种隔离病人的做法,与今天的防疫措施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在注重避痘的满清上层,被天花感染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在天花肆虐地区,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很好的避痘条件,只能靠祈神来驱赶病魔,祝愿平安。从中国有天花病以来, 祈神始终是普通百姓预防天花的第一选择。这种方法虽然对天花的蔓延起不到防治作用, 但至少给老百姓的心灵能带来一丝安慰。清朝在包括皇宫在内的很多地方,都设立专门的"娘娘庙",奉祀痘神娘娘,企求娘娘能驱赶病魔,给人们带来平安。

三、清朝对天花的治疗

种痘是防治天花的最有效措施。无论是人痘还是牛痘,都能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所不同的是, 人痘提取于人体,危险性较大;而牛痘则是提取于牛体,几乎没有危险。

"人痘术"起源于宋代, 明朝中后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清朝统治者原不知有此种痘之术,直到康熙二十年时才发现"种痘术有效, 遂入大内, 为皇子 孙种痘皆愈。"由于种"人痘"是一种先往人体内注入天花病毒,从而产生抗体的防治办法,当时大多数满人并不理解其原理,不敢在自己身上试种,所以一开始种之者极少。康熙在充分理解种痘术的益处后, 大力推行, 终于使这种痘术得以广泛传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种痘术是用人工的方法让天花病毒以温和的方式慢慢侵入人体内, 以达到产生抗体的目的, 天花的病毒也经过多次筛选去其毒性,危险性较小。当时的种痘术有两种,一种是"选时痘之极顺者, 取其痂, 以为苗,种出之痘稀密不常, 或有失"。另一种做法是"选用种痘之痂以为苗, 是名熟苗, 种出之痘稀密视乎胎毒之轻重。轻者不过数颗而已, 即重者亦不过二三百颗, 从无通浆合眼诸苦"。

第二种种痘术又名"松江术",是当时最先进的种痘术。具体做法包括选苗、收苗、贮苗、下苗四步。 选苗时痘痂"不拘大小圆厚, 色紫明澈无昏浊 气者佳", 收苗时"揭取贵乎恰好, 太早则******, 太迟则无及。"收上来的苗可以贮藏, 选用合适的痘痂, 去掉浮污, 用干的竹纸包好, 注明取苗日期后放入干净瓷瓶内, 置阴凉干处保存。这种痘苗最为适宜十三四岁以下儿童接种, 年纪越大危险越大。种苗时先把痘痂研成末加水调匀, 用棉花沾染苗浆, 塞入患者鼻孔内鼻染处。种苗后 4小时左右服下稀痘丹, 经 20 天左右便可产生免疫效果。

"牛痘法"是1796 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是预防天花的最佳办法。清朝中叶,此法经葡萄牙人传入中国,随后清朝出现了第一批牛痘医生。种牛痘的办法是 "取牛痘之浆,种两臂消烁、清冷渊二穴。旬日即于所刺之所随出数颗, 按日灌浆, 按日结痂、落魇,无一损伤, 无一复出。"

随着清朝对东北地区的不断开发与建设,消灭东北地区天花成为当务之急。到光绪帝时,东北地区已兴建了29 所牛痘局。这些牛痘局既有官办的,也有乡绅民办的。

种牛痘属于公益事业,所以官办牛痘局的经费由官府专门拨款,民办牛痘局开始是由乡绅、商人自筹经费,经费无法保障,所以后来大多都改为官民合办,每年朝廷专门拨付一定款项,保证民办牛痘局工作的开展。牛痘局自设立以来,"患痘者日见稀少",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

四、清朝民间天花治疗办法

清朝时期对于天花的治疗方法也很多样,可谓花样百出。有"惊出而疗之",有"以蚊吸毒血而疗之",还有"闷出而疗之"等奇特的治疗办法。

"惊出而疗之"的原理是让病人受到极大惊吓, 将藏之于肾脏之毒提至肝脏, 把痘疹逼出,从而达到治疗天花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清稗类钞》中记载清朝名医俞嘉言有一次见一少女在河中洗衣, 他让人突然窜上去,从后抱住少女,正当少女的父母过来准备责打俞嘉言时,俞嘉言说这个少女 "数日内将发闷痘, 无 可救, 故吾激之怒, 乘其未发, 先泄其肝火, 使势少衰, 而后药力可施也"。果然数日后, 少女生痘, 因为肝火已泄,所以最终安然无恙。

"蚊吸毒血疗之"来源于"痘忌污秽"的传说。因为蚊子多于秽处出入, 所以将患痘者置于蚊子常出入之所, 以蚊子吸患者毒血, 毒血尽而痘始出, 自然就会痊愈。

"闷出而疗之"的治疗手段更为吓人,用这种办法治疗天花时,先挖掘一个坑, 让患者卧于坑中, 再用黄土将其埋住,只留头部在外。据说经过十二时辰后,可以杀灭天花。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以上几种治疗天花的疗法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人们惧怕天花才会"病急乱投医"罢了。只有在种痘术流行后,天花被人类征服,不再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这些奇特的疗法才逐渐没有了市场。

清代对天花的预防,经历了清初逃疫、 清中期局部种人痘、清末大面积种牛痘三个阶段,预防效果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但无论是种人痘还是种牛痘,其受众多是满人中的上层群体和城市人口,广大乡村地区仍然得不到广泛接种,只有在清朝灭亡后,政府采用了多种手段,积极措施预防天花,东北地区的天花这才基本被消除。

搜索更多有关“清朝抗疫历史,,34人无少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