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秦岭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来探秘西秦岭下的徽成盆地

人气:391 ℃/2024-05-09 01:36:02

在徽县南部、徽成盆地边沿,小块、小块的麦田和玉米地,倾斜在青泥岭的缓坡之上。麦田边的宝贵平地,“长出”了麦田奶奶的房屋和院子。

奶奶的背篓里,满满当当地装着酒糟,正从她的麦田经过,去喂她的牛。

繁茂的植被预示着这里很“南”,但风里却有北方的清凉;云里有大西北的万千气象,但物产又似沿海地区丰富多样……

这片嵌在西秦岭中的山内盆地,融合了南北的协奏和东西的混响,自然、农作物、酿酒产业和生活环环相扣、彼此交织,这就是金徽酒复杂的“原生家庭”。

6月4日~9日,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团来到这里,探寻地理过渡带上金徽酒的酿造密码。这一次,我们稍稍打乱时间顺序,用6个part,尽可能全面地记述了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

Part1

陇南初印象

初识槐木酒海

装了扶梯的酿酒车间

四星级员工宿舍

好酒团队抵达陇南,是在一个气象多变的夏日。

“先遣部队”落地时,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彩成团、成缕,变化万千,山间弥漫着轻盈薄雾。

三个小时后,当“第二部队”走出建在成县的陇南机场,蓝天就直接地扑来,云层低低的,镶着浅乌色的边。

再过一会,乘观光车游览金徽酒厂时,小伙伴们已经开始懊悔没戴遮阳帽。傍晚时分,西边天空又浮起温柔的晚霞。

一日之内,天气和云像的变幻,预示了此后几日我们对陇南的动态观感——短短几天,考察小队见证了嘉陵江由黄变清、小麦由青变黄,整个探访和考察的过程,也带着几分戏剧性的推进。

由于地处陕甘川交界之处,从西安、成都前往陇南,飞行距离都只有300多公里,航程不到1小时。

从机场前往金徽酒厂,整趟车程好像在徽成盆地转圈,远处的秦岭余脉时近时远,围出这片“陇上江南”。

司机师傅告诉我们,这片镶在山中的盆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又多雨潮湿,即使位于西北,仍然有着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行车途中,在相对低洼的肥沃土地上,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正在肆意生长,如今也该是小麦收获的季节了。

由于地势略高,这里的时令要比郑州、西安稍晚,因此躲过了数日阴雨后小麦在地里发芽的厄运。

在自然景象中行车半小时,突然的喧闹闯进视线,那是伏家镇的集市。前些天下雨的水迹还留在地上,人们倚靠着身边的交通工具,边看边聊,热络地进行着交易。

镇中公路的两边零星分布着小商小铺,这些门面的招牌有一个共性:绿底白字的设计,最左边嵌着金色的“金徽”二字。

假如你曾到过一些白酒企业,进入金徽酒厂,必定有所感慨。这里的现代感和干净程度,足以打破你对一家酿酒企业的固有印象。从外观来看,金徽酒的酿造车间,如写字楼一般干净整洁,内部还装了扶梯,只有酒香丝丝绕梁,提醒着我们身在何处。

从上空俯瞰,一条天河将生产区和行政区分隔开来。山水之外,这里更有秩序和人工维护的整齐。

|金徽酒厂区外环绕的天河,远处就是西秦岭山脉。

从道路两旁修剪的灌木到提前规划的自行车停放区,从配套的精装房公寓(可以达到四星级酒店的标准)、竞争机制下的四座食堂,到贴心修缮的幼儿园,酒业员工真正在此实现了“安居乐业”四个字。

调研的第一站,是金徽酒文化展览馆,进门处矗立的四羊方尊立在大厅中央,四只羊头分别代表“吉祥”“如意”“健康”和“平安”,物产丰饶的地方人民总会有最朴素的愿望。

博物馆以金徽酒的发展线为轴,起源于西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远通吴楚的古河池交通便利、漕运发达,在链接陇蜀的青泥古道沿途,万盛魁、徽酒坊、隆盛丰等作坊兴起,顶峰时期达到137家。

而今天,它们的酒旗正悬在金徽酒库上方。

金徽酒名字的由来,颇有历史典故。

公元1134年,南宋名将吴玠在抗金大捷后,金徽百姓送美酒相庆,因为酒碗不够,将士们便摘下金人头盔作为盛器,原为金盔酒,后被提议更名为金徽酒。

清末拉酒用的拖车用材结实,车轮及胸高,讲解员将这车架的配置比作今天的“宝马”,酒在古代是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

离开博物馆去在酒厂参观,到了天河对岸,空气便已弥漫起酒香。沿途一排不锈钢大罐,挂着“生态粮仓”四个大字,每个罐子可存储2000吨粮食。

在酿酒车间,乘扶梯来到二楼参观通道,工人们穿着整齐统一的背心、短裤和拖鞋,正将蒸好的粮食与酒曲拌合,4号工厂的机械化程度最高,16组、32对工人同时劳作。

这里便是微生物的天堂,想到自己的呼与吸正在成为微生物作用环节的一部分,而金徽人的作与息更早已溶进金徽酒的浓香中。

在金徽的养酒馆内,从1975年到2019年,44个不同年份的酒坛依次沿走廊排开,或陈或新,游客们在这里大都能找到自己出生年份酿制的那一坛金徽酒。

紧接着,在幽暗潮湿的酒库中,我们见到了闻名已久的槐木酒海。不同于荆条编制的酒笼,木酒海看上去是大小不一的木箱子。

酒海不漏的奥秘,在于内部要用糊状物(由动物血液、鸡蛋清等混合制成)和麻纸粘糊,视酒海的大小,需粘糊几十到上百层。麻纸是由徽县北部山区的枸皮,捶打成浆,手工漂制而成。

槐木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对二氧化碳、******等有毒的气体有较强的抵抗性,槐木中含芦丁,有止血降压作用,先民们正是利用槐木这种特性制作酒海,对酒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作为作为全国唯一的木制酒海库,金徽的50具槐木酒海中,最老的6具来自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打开电筒,照亮铭刻的“万盛魁”,那是曾经使用这具酒海的作坊名。

时至今日,这些老酒海仍发挥着原本的功能,所储基酒用作珍贵的调味酒参与勾调。从时间来看,中国人用木制容器陈储蒸馏酒,比西方要早,威士忌、白兰地是从17~18世纪,才开始用橡木桶储酒。

从酒海的旧时光返回现在,我们在晚饭时尝到了江南的春味——香椿,交通工具的进步让人对地理距离的感知变得模糊,但随地理条件变化的物产却诚实地反映了各地的节候特征。

和恒定的日出日落一样,现代人在愈来愈快节奏的生活里更需要这类慢下来的机会,比如品一杯沉淀过时间的美酒。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们将陆续走进三滩、青泥岭、铁山、稻坪古村等徽成盆地的代表性地方,来发现这里酿造好酒的源头。

Part2

嘉陵江黄了

小麦还是青的

青泥古道没找到

蝴蝶谷也没有蝴蝶

出酒店大门,徽县清冽的空气快速抵达鼻腔和肺部。早晨下过雨,远山顶上披着薄纱,与昨天傍晚的晚霞相比是另一副面孔。

早餐后,调研团队穿过伏家镇和徽县县城的烟火气,朝徽县与两当县交界处的三滩自然保护区进发。

行路渐深,周围的地貌开始出现岭的感觉。停车在大桥旁侧,一条土黄色的大河携泥沙翻滚,在每一块突出的石头上翻起白色的小浪和碎珠——它居然是嘉陵江。

此前的几个雨天,让这条长江上游的大河失去了往日清澈。泥沙“着色”,让它更显粗犷、生猛。只站在桥上便能感受到那股流驶千年的自然力量,身侧是水生崖和火焰山。

在震撼的同时,我们也因未见“嘉陵本色”而略感遗憾,一起调研的设计老师也在迟疑:制图时该不该给江水调调色?

车队落入崇山峻岭,我们遇到了嘉陵江第一个镇——嘉陵镇。

这里山势险峻,鲜有人家,但作为重要关口,茶马古道的原栈道就在隔江的岩壁上留存着,2008年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也堆着石砾沉默,还有宝成铁路徽县段的垮塌,一段废弃的公路藏在山体里,幽暗的火车消音洞……

远处的铁路仍有列车驶过,以及公路上的我们。

在同一空间里,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得以共存,让人恍惚的同时也感叹我们这样飞驰着经过了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水色渐清,我们也到了三滩自然保护区。

这里是当地人夏日的避暑良地,因景区内有三个大草甸而得名,呈阶梯状分布为头滩、二滩、三滩,围绕着三个大草甸,在原始森林中还错落分布着众多形状各异的大小草甸,当地人有“八九七十二滩”之说。

静水、清溪又把印象拉回了“陇上江南”,但相比和缓的山线,这里更似秘境。

月亮峡、蝴蝶谷、蓝月洞……一连串的名字让来访者更像闯入生物秘境的外人。山峰突然近了,夹着一条公路和一弯溪水。水势随地势或静或动、或缓或急,小飞瀑穿插其中,水声像是山谷里的变奏曲。两侧山的背阴面和向阳面能同时望见,抬眼就是两种风光。

在立轮水磨处下车,空气里都夹着水雾。当地人介绍说夏日时在某个拐弯处会飞满各样的蝴蝶,蝴蝶谷因此得名。但我们并未见到成群的蝴蝶,算是一种遗憾。

回程路上,步行一公里多,躲在凉爽处看峡谷的初夏景致,耳边就是溪水声。溪水很凉,把手浸在其中,没几秒便有些麻木。

三滩之行,让我们亲身领略了徽成盆地中的自然造化,但并不足以形成对这片水土的深入认知。

于是,我们决定前往青泥岭,探寻青泥古道——唐代开通的秦陇入蜀要道、激发李白“青泥何盘盘”感触的地方。

去青泥村的路又急又陡,车开足马力爬上几个大弯,刚才开过的路就斜斜的在身下了。

青泥何盘?现代人在油门和方向盘里实现,很难想象双腿如何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踏出大山,或许很多人都不曾看过外面的世界。

经过泰山山庄后俯瞰,整个徽县尽收眼底。高楼像麦田一样规整排列,从高到低,余下的山脉变成凸起的尖角,活像多角恐龙的背脊,只是它睡着了。

在村子的入口处,我们认识了麦田里的奶奶,和她的一家三口,也看到了院子里乱窜的狗、大鹅和鸡。奶奶家里有三口人,陪伴他们的还有20头牛、40亩田地。

这里很安静,鸡鸣犬吠和牛牛的哞叫比人言多。大山是沉默的,麦田也不说话。

夏收小麦,后播玉米。去酒厂背来五筐酒糟喂牛牛,留下的玉米杆子倚在小院前,要用作点火的引子,这是麦田奶奶一家的生活。

她是我们少见的世界,我们对她如是。彼此都有新奇、疑问和渴望,但我们被大山隔开了语言和文化,听得见声音,却难懂话里的含义。

告别麦田奶奶,一行人终于到了青泥村。文人塑像、诗赋壁刻自不必说,这里的人爱把酒壶嵌进围墙,还会在砖块最上面留下孔洞,种上不同的花。

村里的人大概都去收麦子了。继续往里走,沿途相继出现了拴马桩、喂水槽,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车马喧嚣。溪水如银带穿村而过,波光粼粼。

青泥村作为古蜀道上重要的驿站——青泥驿所在地,曾经是行旅们翻越铁山(青泥岭的最高峰)前进行修整的最后一站。

《徽县交通志》记载,翻越青泥岭的陈仓道,在徽县境内60余华里,历史上马帮驮队、脚夫运夫络绎不绝。

为了打通秦岭,让南北相通,古代的先人们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在丛山峻岭之间开凿出多条蜿蜒的孔道,这就是古蜀道。

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祁山道,还有上面提到的陈仓道都是古蜀道之一。李白诗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有那“百步九折”的青泥岭,说的也是这里的陈仓道。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秦岭下的水是永远新鲜的,从天到地,由地回天,通过降雨和蒸发成为天与地的媒介,也成为人与天地的媒介。大地同样孕育了五谷,人通过水和五谷生成酒,把这种天与地的联系交融在杯盏里。

世人通过一杯酒将一小方天地顺入腹腔,也成为天地的一部分。

青泥村之行,一切都那么美好……除了没能达成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寻找青泥古道。村里的老人说,如今,青泥古道除了小部分路段还能依稀辨认外,大部分已经湮没在山岭荒野中。

也许是古道荒废太久,疯长的植物,夺回了原本的领地。路的痕迹,本地人也找不到了。

Part3

文物里的地方记忆

档案馆里封存的往事

古村里的尹姓家族

玉珍咸滋滋的罐罐茶

徽县有自己的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展出了不少当地出土和征集的文物。唐代鸾凤衔草葵形铜镜、宋代三足支架双耳小贴釜……透过这些日常用具,我们得以窥探往日生活图景。

除了器物,徽县境内多地都曾出土宋代浮雕陶砖。雕刻人像、器物、花卉等不同内容的陶砖,多为墓葬之用。

博物馆以“通衢丰邑”总结徽县唐宋的文明史。

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较少的灾祸使得徽县有了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丰衣足食后仍有足量的剩余粮食发展酿酒业。

五大古道加白水路的修建,使徽县成为通陇入蜀的必经之路。良好的交通条件成为酒香远扬的充分条件之一,于是徽县无愧“酒乡”之名。

出现在博物馆里的酒器,有一件宋代瓷酒器,青绿色的瓷身温润淡雅,就像徽县人的气质友好而平和;另一件鱼饰酒器周身为深棕色,三尾鱼的鱼头交叠在正中,更有几分北方的豪迈。从器物中的审美倾向,似乎还在彰显南北过渡地带的多样性。

馆内展示了徽县著名的古道与津关图片,除了唐代青泥道,还有唐以来铁山砭道、宋代白水路栈道、宋明高桥通秦州古道、八渡沟石硖栈道、永宁河江硖栈道,以及白水江唐宋白沙渡、嘉陵江唐代水会渡。

那些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古道、津关,是人们基于地形、水文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的创造,由此可以去往山的那边、创造出人来人往的繁华,酒也因此自然而然地兴盛。

出了博物馆,我们还拜访了徽县档案局。

局里大厅有幅墙面大小的铜版画,篆刻着新石器时代、河池春秋、眺陇通蜀、青泥古道、吴玠抗金、茶马古道……站在这里,刘局长用亲切的乡音,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讲解徽县的历史脉络。

这些历史线索也像金徽酒的索引,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而起伏。

保密程度极高的档案室内,建立了现代化的分类保管体系,跨越各个年代的人事档案,记录着很多徽县人的人生轨迹。

文物和资料之外,大家还试图向古建筑需求解答。

为我们兼任司机和向导的魏禹龙,不但车技了得,还因生长于此而熟稔徽县的山川河流、风俗风华。

他告诉我们,在徽县南部、嘉陵江畔,有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古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整座村子都姓尹,最早是一对兄弟从蜀地迁居于此,此后数百年,族谱便一列一列、越写越厚。

前往稻坪村途中,再次经过火焰山前、嘉陵江奔涌而过的那座桥。只隔一日,江水已经清澈些许。

到三滩去,需过江继续向前,去稻坪则要左转进入小路,沿嘉陵江一路前行。

古老的稻坪村,被城建部规划过,村容整洁,相比青泥岭的麦田奶奶处,这里更想在自然中突出人的痕迹。尽管麦子还是麦子,温柔地立着,细细地随风摆动。

尹家祠堂带着威严屹立,昔日的绣楼、书院、商铺……还在原来的位置,村史馆隐匿在东南一角。

在村里的小卖铺买雪糕,看店的大叔便是尹家后人。他有一张旧沙发和一台大背头的老电视,无人光顾时,想必在此稍作消遣。

村里还有一家茶馆。

玉珍阿姨生一盆炭火,支上一个结实的铁架,上面坐一铜壶,水一直烧着。煮茶的陶罐,里面放了自己炒制的面茶——面粉和捣碎的核桃仁一起炒熟,有点像老北京的油茶面——冲入花椒叶水,再加一片新鲜的藿香叶子和些许盐,放炭火上咕嘟着,不一会就煮好了。

这就是罐罐茶,外地人或许更愿意称之为“汤”。

滚烫、浓郁的茶汤,入口咸、香、微麻。魏禹龙赶紧提醒,别心急,喝得太快上膛会被烫破,疼得很。

罐罐茶威力不小,回程的路上舌尖还电着麻味。在当地,早晨煮茶时在锅边炕几个馍,就着茶吃完便下地去。劳作的人需要盐,盐能生出力气,留驻大山也需要力气。

|稻坪村里的酿酒烧锅

酒在一个地方兴盛,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人们需要。在驿道和津关,舟车劳顿的人们需要酒来解乏、暖身、告别、重逢、洽谈生意、消解乡愁……

玉珍阿姨是尹家炒茶的技艺传承人,上过央视,一些当地人时不时会来买上两罐。淳朴的阿姨,见我们喝了不少,追上来要赠送两罐炒茶。

她的屋子里,挂着松果串成的珠帘,瓶子里插着红红的花椒。生活在山里人们,用一些小小的趣味,装点着生活,也将美好记忆,留在了访客心中。

Part4

张娟:在品酒中活出自我

见到白酒国家评委张娟,是一件“正好”的事情。她的师傅张智良总工无法抽身,改由她为我们答疑解惑。

摄像机架在那,搞得像一个严肃场合。但张娟不怯场,严谨且真诚地回答每一个问题,给我们娓娓道来金徽酒“三低三长”的技艺: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馏酒;窖龄长、发酵时间长、储酒时间长。

我们从她那得知,金徽酒“有窖香,无泥味”的特征,除了有赖生态环境和上述酿造技艺,还得益于一套现代化的净化系统。

对张娟来说,走向品酒师的道路,有点destiny的意味,但所谓的命运,是从她决定自己做主的那一刻开始的。

除了在徽县出生、成长,以及长大后或许会小酌几杯,张娟的人生本不会跟酒有任何关系。她在兰州读大学,学商科,毕业后,父亲期望她考取公职,她带着不甘回到家乡,以2分之差没能上岸。

她打定主意,再也不惦记这条原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路。

后来,就应聘进入了金徽酒厂,刚开始从事的是文员工作。那时厂里的主打品牌还是陇南春,干了半年,赶上酒厂面向所有人选拔品酒员,抱着试试心态的张娟,一不小心就在30人里考了第一名。

她转行了,尽管对新工作尚不了解,但这是自己的选择,她隐隐有种把握自己人生的感觉了。

品酒师不是容易的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品评四五十个酒样,原酒的酒精度达六七十度,对口腔有强烈的刺激。入行之初的张娟,特别羡慕师父靠闻就能对一款酒样给出判断,自己的嗅觉判断力还没培养出来,闻了不放心,还要再尝。

“开始那段时间,舌苔都是黑的。”

但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学习,让她养成了留心记忆味道的习惯,在师父的点拨下,专业技能快速提升。

此后数年,张娟一气呵成,依次通过厂里的考评、省评,并在2020年考取国评。

|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智良(左一)、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郭涛红(左二)与张娟

能找到自己的天赋并有平台发挥出来,这是偶然性的事情。当初的选择,在当时可能以为只是一次选择,只有翻山越岭后回望,才明白一切始于最初拐进的岔路口。

这次采访,印象最深的是被问到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在金徽酒的近二十年,张老师干脆地说出“无憾”二字。电流从脚底板传上身体,也许前半段是作为员工配合公司宣传,后半段是有人愿意听她聊聊自己。

采访完,摄像机也关掉了。我们又拉着张娟老师聊了一会,她很开朗,有很棒的表达能力,也真诚。我们从她的回答里了解了品酒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也感慨于女性觉醒的力量。

两天之后,我们在午饭过后又见到了张娟老师。她热情地迎上来,开开心心地跟我们聊了一小会。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在工作中所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

或许,对金徽酒厂而言,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轻快的语调,胜过任何外宣。

Part5

好酒中国行科考团来金徽了

门刚一打开,飞虫就伴着热气扑来。

那些扑向脸颊、落在衣襟的小飞虫,便是曲虫。曲块上那些细密的小孔,就是它们啃出来的。许是开门的动静,惊动了专心“干饭”的它们。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观金徽酒厂,不过这次是和专家考察团一起。

为了深入了解徽县的生物多样性、农作物特性,以及酿酒原粮的奥秘,我们邀请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院长刘春明同行。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由于徽县地处南北过渡带和山内盆地的特性,我们邀请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

为了探寻农作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农作物基因资源如何作用于酒业创新,我们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辉。

为了搞清金徽酒的制曲、酿造以及风味特征,我们邀请了著名酿酒专家、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北忠,国际著名酒类风味化学家、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和范文来三位教授,还有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秦书尧秘书长,他们都在白酒科研领域和产业发展层面,有自己的研究和主张。

专家们的到来,让我们的考察团瞬间“豪华”起来,参观过程中,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和新鲜感受。

金徽酒厂的制曲车间,是一座七层高的大楼,一层专门用来将润好的小麦压制成型。其他楼层用来存储、培菌。刚刚压制成型的曲块,确切来说还是“粮食块”,是湿润的,带着新鲜的麦香,麦壳和麦芯的肌理清晰可见。送入曲放后,需用干草覆盖,保温又透气,在时间和适宜的温度下,“粮食块”才能变成曲块。

“一进你们的酒曲车间,我吓了一跳”,范文来说,“我以为进宾馆了。”

金徽酒采用中高温大曲,形状是凸起的包包曲。制曲工人每天7:30上班,下午3:30下班。我们参观完,他们正在将车间打扫干净。

|刘春明(左三)、韩北忠(右三)、张辉(右二)等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们在调研金徽制曲车间。

在韩北忠的询问下,我们得知,金徽制曲所采用的小麦品种为泛麦8号,整个制曲环节需翻三次曲,存放3~6个月的大曲适合酿酒,6个月为最佳。关于金徽酒的环境卫生,韩北忠也同样感叹,到过太多酒厂,但金徽酒是最干净的,“没有之一”。

范文来也注意到,金徽酒的生产区域,工具定点摆放、现场管理分区划线、井井有条。

在酿酒车间,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云告诉我们,金徽酒采用五粮即:高粱、糯米、小麦、大米、玉米。高粱占主导,玉米占比最低,仅为8%。

酒业有“高粱酿酒香”“糯米酿酒净”“玉米酿酒甜”的说法,在刘春明看来,粮食中高粱的单宁含量最高,因此提供了绝大多数风味物质,玉米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都高于高粱,单独酿酒难成高品质,但按比例配入,有助于风味的增加。

Part6

嘉陵江清了

小麦黄了

青泥古道找到了

“蝴蝶谷”里真有蝴蝶

同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顾问们一起重返青泥岭,驱车上山,又在麦田奶奶家停留。短短几天,奶奶门前的麦田变黄了一些,呈现出一种金棕色的光来。

我们拉着刘春明教授去看那天有点像麦子、又不算太像的作物,他面露惊喜,说那是小黑麦,也就是小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一种不那么常见的农作物。

一路上,刘春明带着我们一会发现了勋章菊,一会遇见了七里香,一会又看到那个像红薯叶子的植物,其实是野生山药。

站在山路旁,视线略过麦田奶奶家眺望远方,徽县博物馆原馆长曹鹏雁老师忽然指着远方山谷说,那就是青泥道。

众人一惊。

追问得知,我们所站的地方,叫作“烂泥滩”,是青泥道比较难走的一段,当地有句话叫:“烂泥滩,老深沟,出了石郏峡,笑得夸塌塌(音译)。”

曹鹏雁曾走过两次青泥道,因为道路早被植物覆盖,行程艰难,一些地方,需拿着镰刀等工具割开通道,但仍能找到些许古道的旧时痕迹,比如修建在艰险之处的那些古老石阶。

开通于唐代的青泥道,曾是秦陇入蜀的唯一通道。到了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新修的白水道开通,避开了青泥道的青泥何盘的高峻险阻、崎岖回远,从秦陇入蜀的路程也大大缩短。

位于徽县大河店乡瓦泉村白水峡的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记》,详细记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道的开修及变迁:白水路修通后,减省大量人手、马、粮食;沿途增加阁楼栈道2309间及邮亭、营房等383间。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间还是会走这条路。”曹鹏雁解释说,白水道作为官道,就好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但附近居民,仍然间或从青泥道通行。

过了青泥村,继续盘环上山、过山门,抵达青泥岭最高峰、海拔1946米的铁山。在这里,我们俯瞰徽成盆地,麦田、玉米地、和田野中长出的房子。

|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们在青泥岭下的一间老屋前合影

“作为西秦岭中的山间盆地,徽成盆地自然禀赋优越。”

在张百平看来,这个地方是我们国家地理的中心,既是南北又是东西的中心,这隐含了一个结论,即这里是我们国家水土气生组合最佳的地方。

下午再去三滩,过嘉陵江时,发现清澈江水倒映着青山,江水翻滚依旧,泥沙却安静了,设计老师无需再纠结调色的问题。

刘春明告诉我们,水偏绿偏蓝都是矿物质高的表现,而矿物质又会给水带来甜味。金徽酒的回甘,这里的水是重要原因。

在三滩,下到溪边我们还有一个神奇的发现——蝴蝶成团地聚拢在地上啜食些什么,白色的翅膀一直在峡谷间轻轻扇动,一时间上百只蝴蝶纷飞。

回到金徽酒厂,晚饭散步时,紫红色的晚霞晕出秦岭的山线,远远的让这片盆地更惹人喜爱。空气里的酒曲气味似乎会在傍晚变浓,也许在金徽人的大脑里,关于夜晚的印象除了星星月亮,还有酒香。

搜索更多有关“秦岭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来探秘西秦岭下的徽成盆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