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郭生白排异法概述:郭生白论透表法

人气:383 ℃/2024-01-11 20:19:24

透表排异法,是由叶天士倡于前、吴鞠通成于后的一种排异法。清乾隆年间所流行的传染病,用发汗法治疗,多不救。因为感冒与温病是不同病种,不同的病因决定了病理过程的特殊性质。

温病的排异尽管也是趋向体表,但温病是要从微循环透出病理物质。用发汗法不仅不能排毒,反而会导致丧失体液。汗出于血,汗多伤津液后,血液的浓度提高、相对黏稠,不利外周循环、微循环,反而造成从微血管的排毒障碍

所以,吴鞠通说,温病最喜外解又最忌发汗。“温病忌汗,汗之不惟病不解,反生他患”。主张用辛凉透表法,反对用辛温发汗法。一定要用凉性的活血的药,要用不出汗而能走表的药。但他没说出“透表法怕出汗"的机理。

因为没有理论根据,世俗医生看到发汗法造成恶果,就说麻疹不能发汗,发汗得淹死;不可过用寒凉药,用寒凉药则冰伏(按:这里寒凉药与辛凉不同。辛凉有发散之意,寒凉有泻下之意)。意思就是:发汗往往会造成死亡;过用寒凉药,会造成疹子出不来,就像冰一样潜伏在内部,也是死亡。只能透表:既要向外,还要不发汗,还要把疹子排出来。就是把毒用丘疹、出血的形式排出来。所以中心在血,最忌发汗。

“表”是表面,“透”是透出来。不能发汗,但还得从表面出来。这个表不光是汗腺,还有一些微循环也在表面。这个毒就是要从血液里分离出来,从微循环里排出来,起一个丘疹、出来一个东西,干燥后脱落。透表两字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区别于发汗、解肌。

乾隆年间流行急性传染病,因为人死得多,医生由不知到知,才写出来了一部《温病条辨》。透表排异法到吴鞠通《温病条辨》,已经成熟。这是清代叶、吴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贡献,是中医史上第二次发展,是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创新。另外新创了一个透表法,这是活人无数的一个方法。

透表法在古代并不是没有这种提法,只是吴鞠通才把透表法明确提出来。《伤寒论》里,透表这个系统的方,不是绝对没有,但没有这个表述。它有一些方子,有这种作用,也能治麻疹、温病。比如桂枝汤就有,解肌法里就有这个意思,但没单独提出一个透表来论说(按:桂枝汤的通血补津,应该对打通微循环有帮助)。它也提到了温病,方子没看到,不知是丢了还是没出。说“汉代没有温病”,这不可信。短短几百年,变化不会太大。有些病当时有,也许不认识。后来认识了,起个名,才知道有,其实早就有了。但必须承认,《温病学》发展了一部分方法。

透表排异法是治温病的大法之一。这类病包括出血热、脑炎,在初起时都需用透表排异法。泻法不行,一泻内部空虚、血液内趋。向下的都向内,一泻一通便,血向内走,疹出不来了。出汗会死;往下泻肚子也会死;利尿也会死;不管它反而死不了——不是不要管它,是不要祸害它,人就不见得会死。

透表是温病的共性,像麻疹、脑炎、湿温(斑疹伤寒),都类似。不同的病因,决定着不同的病理过程。都是病毒:麻疹病毒发生的这个病是麻疹过程,疹子有一个特征——死了也得出;脑炎病毒发生的这个病是脑炎过程,不一样。

麻疹、咽炎、腮腺炎,是三种不同毒株引起的三个各自不同的病种。外源性疾病的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三种毒株对人的伤害不同,但生命本能对它们的排异反应却是相同的:从微循环透出体表排除。如果违背透表的排异规律,必然造成病情逆转。

麻疹、猩红热、脑炎这类病,还有西医说的那个伤寒(中医叫时瘟),也是发热,绝对不能退烧,绝对不能压制,都是要透表。麻疹流行期间看见这种发热的孩子,可以怀疑他是麻疹。

中医对麻疹的研究已达六、七百年。到吴鞠通、叶天士、余师愚等温病学家的著作问世,对于麻疹之类的温病的治疗,便已成熟。中医说“痘疹无死证”,便是成熟的证据。痘疹无死证,是说这个病没有不可治愈的。当然无死亡的前提是:不能治错;也不能在护理上犯错。20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用的是温病学的方法。

需要从微循环透表的病,误了病机,就得从大、小便向下排。又误了病机,它就长出来了、化脓了,要直接往外排了,因为里面不通。(李侦云)

注:本文作者李侦云根据郭老大医传承讲座内容整理整理。

搜索更多有关“郭生白排异法概述:郭生白论透表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