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李连达怎么成为院士的视频?本周划重点李连达院士

人气:423 ℃/2024-01-17 13:18:42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本周转化医学又有了哪些进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今日推荐

李连达院士:掌握好临床与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培养医学人才的大方向不能离轨。

近年来,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评出了一些“不会看病的高水平医生”。有的医学硕博士、教授及医学专家只重视搞科研、写文章,却不太会看病。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方向性、导向性问题。医学科研很重要,能够让医生不断更新知识,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不过,也要看到,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主,医生、医院及医学科研机构等,主攻方向还得是治病救人,直接或间接地为治病救人服务。

有的医生、医院、医学科研机构,不重视医疗工作,或认为临床工作不如科研“高级”。有的临床医生不重视医疗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有的医院领导,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向科研,结果医院的文章多、成果多、奖项多,但是医疗水平不高,治病救人的效果不理想。

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有的医生,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医生,认为做临床医生整天忙于医疗,没有发展前途。只有从事医学科研才有水平、有发展、有前途。因而对于提高医疗水平不重视,把主要精力用于脱离临床的科研工作,逐渐发展成“疗效欠佳的医学专家”。一部分有条件的医生以科研为主是可以的,医疗、科研、教学全面发展应该鼓励、支持,但绝大多数医生应以治病救人的临床工作为主。

有人讲“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原因就在于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在评定医生水平、职称、工资、奖励等一系列问题上,至今尚无科学、公正、完善的评审制度与标准。评价临床医生,不看他的医疗水平及治病救人的能力如何,而是以SCI论文影响因子、引用次数为金指标。这也鼓励一些临床医生一头扎进实验室,不重视医疗水平的提高。

其实,看病和科研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掌握二者的平衡。唯论文、唯SCI导向评价医生,将其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对基层医院和临床一线大夫是不公平的。他们全部时间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没有时间、条件和精力进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因此,要改革评价机制,引导基层医院和临床第一线的大夫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同时,在积累医疗经验、提高医学水平方面,也应该鼓励医生以科研的方式去思考、去交流。

近年来,有些中医机构热衷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还有些人把中医理论神秘化、玄学化,脱离实际、脱离临床。这对于提高疗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治病救人的水平,没有多大帮助,不解决实际问题。有人热衷于争课题,抢经费,生产大量没有太多价值的论文、成果、专利,而不是努力解决治病救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研方向的偏离,浪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阻碍了中医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后继人才的健康成长。

总之,医生该不该做科研,医院要不要过度强调向“科研型医院”发展,医疗机构要不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医疗型医生还是科研型医生,这些问题都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论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千变万化的情况,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个基本点是不变的。

行业动态

1、新解释!7位科学家联名发文驳斥“CRISPR导致基因突变”论文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布罗德研究所的7位著名科学家,日前联名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称,5月底《自然·方法学》杂志刊登的题为《体内CRISPR-Cas9编辑后引发不可预测的基因变异》的论文存在严重误导,作者应对原论文标题和结论进行更正。

2、专业为你解答,了解无创DNA产前(NIPT)检测技术

NIPT(无创产前筛查) ,近年来产前检测领域出现的新型胎儿染色体疾病检测技术,相对传统的绒毛取样或羊膜腔穿刺等具有“侵入性”的产前检测方法而言,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母亲外周血中的胎儿游离DNA进行“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开辟了产前检测的新篇章,有效补充了现有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体系。

3、2017年全球体外诊断五大趋势

著名医疗保健市场调查公司Kalorama Information近期发布了报告《The WorldwideMarket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s》,其中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五大趋势包括医疗机构的整合、CFDA影响力的增大、检测服务市场、新型小诊所、M&A。

4、重磅!2017 年度谷歌学术指标发布

近日,谷歌发布了 2017 最新版本的谷歌学术指标( 2017 version of Scholar Metrics),对收录的会议和期刊论文根据被引用情况进行排名。谷歌学术指标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让学者们可以迅速地看到学术出版物上最新文章的影响力。

5、基金委公布“肠道微生态影响慢性重大炎症性肠肝疾病的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本项目以肠道微生态为切入点,拟研究肠微生态影响“肠肝对话”的机制,解析肠道菌群、肠道粘膜免疫与慢性肠道疾病的关系,明确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探讨肠稳态对肝脏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影响,深入阐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肝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新的诊断靶标与治疗靶点。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与消化病学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学科交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6、全球首例MALBAC-PGD™阻断无先证者先天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健康婴儿诞生于北京301医院 |附卢彦平主任、彭红梅主任访谈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诞生了国际首例通过MALBAC-PGD™阻断先天多发性关节挛缩遗传病的试管婴儿,这一喜讯再一次证明我国单基因遗传病的临床诊断诊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遗传病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7、普及基因测序 | NHS将5年内研发DNA Reader帮助诊断感染病疾病

英国全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NHS成立于1948年,是卫生部下属的一个机构。NHS公立医院近日发表声明,将在5年内研发出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的DNA Reader,相关技术实验将在下周正式开始。

8、基金委公布生命科学方向5项重大研究计划2017项目指南

7月10,国家自然基金委官网陆续公布了“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和“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等5项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项目指南。

9、全国各大学中院士人数排行榜,这才是硬实力!

评价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是顶尖人才数量的多少,而我国当前高校最顶尖的人才为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2016年国内各所高校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排行榜看详情。

10、2017国际精准医疗(杭州)产业发展论坛盛大开幕

2017年7月15日,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主办,转化医学网、和达高科承办的“2017国际精准医疗(杭州)产业发展论坛”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盛大开幕。

11、华大基因今日上市,18年风雨历程回顾

2017年7月14日,成立18年的华大基因、全球最大的测序机构终于上市了。从2015年首次提交招股书,到2016年意外中止审查,再到今年正式登陆A股,有关华大基因上市的消息从来没有间断过。“或2016年上市”、“最早3月上市”,这些新闻一搜一大把。而今,伴随A股敲钟仪式的进行,华大基因(300676)正式上市发行,一切都尘埃落定。对于中国整个NGS行业来说,这一天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研究进展

1、我国学者在《Annals of Oncology》发表高分SCI文章,展示非小细胞肺癌的精准治疗方案

近日,国际经典肿瘤学临床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SCI影响因子11.855)以短文(Letter)的形式发表了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宇清教授联合上海渥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渥恩医学)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也是中国肺癌临床经验在国际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高质量展示,渥恩医学的循环肿瘤DNA(ct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亦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2、颠覆认知:免疫细胞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科隆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在肥胖小鼠和人类中参与糖尿病发展的免疫细胞亚群。如果这种免疫细胞亚群在人体中被特异性地消耗,那么肥胖人群的糖尿病发展风险可能会降低。

3、今天你喝咖啡了吗?新研究指出喝咖啡延长寿命!

近日,科学家发现喝咖啡的人似乎活的更长。咖啡摄入与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以及白人的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以及肾脏疾病的死亡风险相关。

与没有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降低了12%。对于每天喝两到三杯咖啡的人来说, 其死亡率降低了18%。

4、请照顾好你的肠道菌群,它可以帮助你减肥抗抑郁!

寄生在人类身上的任何生物都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每一部分,从大脑到骨头,甚至你的想法和感觉。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这些微生物菌群对宿主身体产生的影响。例如肥胖,这些微生物菌群可能通过影响食欲而发挥重要作用。在最近的一项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是否可以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受到骨髓的影响。

5、颠覆发现!WHO警告淋病已耐药,难以治愈 柳叶刀发文脑膜炎疫苗可防淋病

上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77个国家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用于治疗性传播(STI)淋病的抗生素都面临着愈加严重的耐药挑战。在WHO提出淋病预警后的一周内,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以及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近1.5万15-30岁人群长达12年的研究发现,淋病病原和脑膜炎病原的结构和特性具有一定相似性,常规的老年B群脑膜炎疫苗竟然也可以防止淋病,接受B群脑膜炎疫苗注射的人群面临着相对更低的淋病风险。

6、【新研究】多吃草莓就能“永远十八岁”?

近日,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科学家研究发现存在于草莓中的天然化合物抗氧化剂非瑟酮(fisetin)能够减少诸如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化相关炎症和疾病的发生,对应文章发表于最新上线的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杂志。

7、CRISPR女王:魔剪CRISPR变完美,对脱靶说不!

7月12日,CRISPR先驱Jennifer A. Doudna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脱靶效应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病毒产生的蛋白质,其可以阻断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切割靶DNA。使用该蛋白质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控制CRISPR,大大降低了脱靶效应。

8、胖并不怪你!新研究发现环境污染让人更胖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室内灰尘提取物与一系列在室内环境中普遍检测到的半挥发性有机化学物质(SVOCs)存在一定的脂肪生成活性。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1个家庭的室内灰尘样品并在小鼠前脂肪细胞模型3T3-L1细胞中测试了样品提取物的脂肪生成活性,发现这些提取物对小鼠脂肪细胞甘油三酯(一种脂肪)的积累存在潜在影响。

9、Cell重磅:科学家发现癌细胞如何“挟持”正常细胞 帮助其扩散

一项新的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乳腺癌比其他乳腺癌更具有浸润性。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现在已经了解了癌细胞如何挟持正常细胞,以达到促进肿瘤生长以及转移的目的。研究人员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病毒类似物,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说,掌握这个过程的工作原理为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措施提供了可能。

End

搜索更多有关“李连达怎么成为院士的视频?本周划重点李连达院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