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木棉花在哪个城市有?豫西故乡曾经遍地棉花

人气:499 ℃/2024-03-05 12:25:06

前几天去花卉市场,看到现在都在卖网红棉花,一支支,还有的染了色,看起来也有一些雅致。

但棉花从来都不是装饰品。棉花是小时候的记忆。在服装工厂流水化还未发达之前,棉花是农人的生活。从棉花,到棉线,到手工老布。棉籽油可以炒菜,棉花的花止住了我的咳嗽,在棉花地里,将七星瓢虫放在叶子上治蚜虫。

摘棉花也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棉花的花,也是可以吃的

那天哥哥从县里来郑州,见到我后,从车后备箱里提出来一个精致的老式柳条筐,顿时让我想起那些民国风的影视剧里,旅人出门常提的行李箱。

到了屋里打开一看,是家织纯棉老粗布缝制的床上用品四件套。那色彩对比鲜明、图案素朴的格子、条纹,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带回到幼年的乡下老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家人的衣服被褥,几乎都是用老式手工织布机织出的棉布,裁剪缝制的。

织布用到的棉线,也是农家用手摇纺花车纺出来的。纺线所有的原材料,则是村民自种的棉花。

棉花种植的季节,在每年谷雨前后。

棉籽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育种时先要用水浸湿,然后拿麻袋捂起来,并不时喷洒清水保持其湿润,两三天后就可以将种子撒到挖好的地沟中,用土埋起来。

10天左右棉苗就从土里长了出来,剔除掉多余的苗棵,每棵棉苗间隔一尺左右距离。到了阴历六月六,棉花到了花蕾期,就该下地给棉花打顶心,老家方言叫“打花头”,就是把多余的枝桠去除。

原产印度、阿拉伯的棉花,在南方甚至能长到6米高,如果不掐头去枝任其疯长,花蕾结得少、棉花产量低。

炎炎烈日下的棉花地,绝对是酷暑时节田野里的小清新。因为棉田变成了花海。

棉花的花朵有点像山茶,但花瓣比山茶花柔软娇嫩,有点像褶皱的绢布。花朵虽是单瓣却很大,有浅绿、牙白、粉红、紫红、还有鹅黄色,鲜艳好看,还可食用治疗支气管炎。

小时候一入秋我常害咳嗽,懂中医的外婆就从棉花地里摘回几朵花,回来切碎后和鸡蛋一起用棉籽油炒熟后给我吃,那香香软软的呵护和疼爱,至今令人回味。

喷农药的时候可能会中毒

没有农药的时候要靠七星瓢虫

立秋前后还要给棉棵摘除边心、赘芽、掐掉空枝,俗话叫“打花芽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每棵棉花都能伏桃满腰、秋桃盖顶。

花儿凋谢之后,一米多高的棉花棵子上,便结出一个个绿色心形小棉铃。棉铃在豫西土话中叫棉花疙瘩,形状大小像桃子,所以也俗称棉桃。这段生长期内,棉花最易生蚜虫。

蚜虫俗称腻虫,黑乎乎密密麻麻粘在花叶上。对付害虫,要背着药箱、手持喷雾杆给棉田喷洒农药,从前常用的是高效高残留的666、敌敌畏等。

这个季节的天气,闷热高温,打药的人在棉田里干活时出汗较多,毛孔张开,空气中弥漫的农药会对人体产生致命伤害,常有人因此而中毒。

从前农村缺医少药、交通不便,既没电话也没有120,等发现有人在田里中毒后,村民们拉着架子车跑步将其送到公社卫生院,往往也难挽回生命。

在棉花的一生中,除了蚜虫,还有棉铃虫等虫害,要喷洒好几次农药,所以,说那时的人拼了命只为穿衣吃饭,一点也不夸张。

在还没有农药的更早时候,防治棉花病虫害,要靠七星瓢虫。

我上小学时,学校还有劳动课,除了背着箩筐铁锨,到路上跟在马车牛车的屁股后面拾粪,到河滩山坡割草外,还被老师带领着,到快要收割的麦地中,捕捉过七星瓢虫。

那些红黑相间、身上有七个圆形黑点的小精灵,是蚜虫的天敌。

孩子们一个个手上拿着从家里自带的空玻璃罐头瓶或农药瓶,像羊群一样分散到麦田中,从麦杆和叶穗上,寻找一只只绿豆大的瓢虫,捉住后塞进瓶子里,然后统一带到棉花地里放生。这是最笨的生物治虫法,也是最原始最环保的一种。

每次想起童年那段曝晒在烈日下,兴奋开心、充满快乐的郊野时光,就会莫名联想起创作了《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画《缎带骑士》的日本漫画家兼医学博士手冢治虫。据说他正是因为喜爱昆虫,才取了这么个奇怪的笔名。

现在回想起来,那年夏天,忙活了半天好像也没捉得几只七星瓢虫,为生产队大集体棉田丰收贡献多大一份力量,但从农田劳动中收获的美好记忆,却一直延续到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转眼秋天到了,棉铃里面棉籽上长出的茸毛,把棉铃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饱满,圆鼓鼓就像少妇的孕肚。

等到棉铃颜色由青绿变成了黑褐色,成熟炸裂后,从裂成4瓣或6瓣的缝隙里,吐露出一团团乳白色花絮,像柔软的云朵卡在幽深的山涧里,一望无垠的棉田,则像冬雪提前覆盖着大地。

晚秋时节,田野里的庄稼差不多都收获归仓了,萧瑟空旷的天地间,只剩下棉花在坚守,等候农人来摘花。

摘花是个累人要命的体力活

摘花这个词,听起来文雅,却是一项累人要命的体力活。

摘花的顺序,是先从棉棵底部成熟早、产量低的脚花摘起。几天后采摘棉棵中部长出的棉絮,这一批产量最大,最后摘取的,是棉棵顶部成熟较晚的棉絮。

摘棉花要求行动灵巧、眼疾手快,霸住一畦地双手不停上下飞舞,双脚不停向前移动,还得有耐心能吃苦,和南方采茶相似,故多由村中女性承担。

农忙不等人。摘花时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娃下地干活。

有些淘气的男孩子,将上衣脱下来系在腰间变成布兜,在地头薅一把狗尾巴草,拧成草绳将袖口处绑扎密封,免得放进去的棉絮从中漏掉。

摘下来的棉絮,要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晒干水分。

晒花前要在院中空地上,铺开几领草席,或是摊开一卷用高粱杆织成的箔席。有时为了防止花絮被鸡猪猫狗弄脏,还要用板凳或砖块、木条垒起半人高的台子,将席子摊开在上面。

棉絮被均匀摊开在席子上面,火辣辣的太阳一晒,白白胖胖的花虫就从花蕊中跑出来,席子边沿爬得到处都是,引得鸡们跑来叨着吃。

肚里没油水、嘴巴又馋的我,将它们逮住放到盆子里,让外婆把虫子放进锅里油炸后,变成一条条色泽金黄的小肉棍,吃起来又香又脆。

棉絮晒干后,要送到轧花店去,用轧花机将里面的棉籽脱粒出来。从前的轧花机是用脚蹬的,后来村里有了电动的,效率更高。

店主会问你“要不要棉籽”,如果你要,就得掏一笔加工费,不要的话就免费加工,棉籽归店主,收集起来后他们送到油坊里榨油用。

刚榨出的棉籽油呈浓重的黑黄色,稠乎乎的,俗话叫“老棉油”,食用前要倒进锅里,在火上熬一熬去除油烟,澄清后叫“棉清油”,用来炒菜或炸制食物,不但香味浓郁,还有治疗哮喘的药用价值。

但是后来因为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残留较多,棉籽油食用后容易中毒,老家也就很少有人吃它了。

脱过棉籽的棉花,下一步就是送去弹花。

手工弹棉花的工具,有弹花弓、弹花锤和弹花弦。

将棉蕊打碎后弹成薄薄的“花果儿”,再用一根细得像筷子一样的高粱葶儿,裹住弹轧过的棉花,像卷烟卷儿一样卷起来,搓成一条长约一尺的“花捻儿”,把高粱葶儿抽出来,花捻儿就可以用来纺花。

要想将一条条花捻儿纺成棉线,再将棉线织成棉布匹,裁剪缝制成衣服被褥,还有近百道工序,在后面虎视眈眈等待着,那些要学会纺花织布的女孩子们。

老家豫西汝州的田野里,曾经遍种棉花,但随着经济效益下滑、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人手不足等原因,许多农户早已弃棉不种。

前些年,每到秋季摘棉花,河南一些地方的老乡们,坐着火车专列到新疆去摘棉花。

大西北的秋季,昼夜温差很大,早晚摘花手指头几乎被冻掉,中午又恨不得把人给热死。因此“送你去新疆摘棉花”,成了一句网络黑话,类似后来网上的热词“搬砖”。

一个人一天辛辛苦苦摘十几个小时棉花,能挣二三百块钱,两个月采摘季,能挣到近两万元,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民,一年的收入甚至全靠这两个月来获取。如今随着机摘替代人工,新疆摘棉花大军也变成了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丽 鹿 | © 撰文

王五点 | © 版式

搜索更多有关“木棉花在哪个城市有?豫西故乡曾经遍地棉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