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仔猪夏季腹泻有妙招,夏季高温高湿仔猪拉稀白痢等多发

人气:424 ℃/2023-12-27 23:30:40

夏季高温潮湿微生物活跃,我们如何管理哺乳期母猪与仔猪,预防减少哺乳期仔猪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我们家20多天哺乳期仔猪

养殖业首先以防病为主防重于治

首先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我们保障仔猪的安全先首先从种猪健康着手,母猪积极防疫选用健康种猪,建立强壮高抵抗力的种猪群,有利于分娩高质量新生仔猪。杜绝源头感染,做好防疫搞好卫生是防止一切病源的关键,我们对自家圈舍都比较了解,对已经发生过某些疾病的圈舍,要有针对性的彻底消毒和对后进驻的猪进行提前防疫。一些猪病提前预防比治疗轻松,投入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出生三天仔猪

我们预防哺乳期仔猪拉稀

这个病是个常见多发病,有几个网友私信过我,我今天来详细分享一些预防新生仔猪拉稀的一些方法,以及引发仔猪拉稀的一些原因。

新生仔猪拉稀的原因

母猪奶水问题、卫生不到位感染、控制仔猪吃奶的频率。

母猪奶水问题:新生仔猪消化能量弱,如果我们在母猪产前喂正常量的含蛋白质饲料,母猪奶水会含有一定高浓度的脂肪蛋白质。刚出生的小猪胃消化酶活性降低收消化不良就会拉肚子。我姐姐家的母猪在分娩前二三天就不喂含蛋白质的精料了,一天就喂玉米和少量麸子加点盐。用开水烫玉米料加少量麸子或者只喂玉米加适量盐增加适口性,麸子性凉不能多喂,母猪吃太多麸子奶水质量性偏凉。这样以确保障母猪奶水质量,也降低母猪患乳房炎的几率。

二十多天哺乳期仔猪

预防感染做好开口药使用及乳头卫生处理

新生仔猪吃奶前我们要喂开口药,预防拉稀腹泻红白痢疾等各种消化道疾病。如幼仔开口蛋白或者杨树花口服液,还要断尖牙避免咬伤母猪乳头形成乳房炎或者导致母猪拒哺乳。仔猪吃奶前要用温开水擦干净乳头或者用高锰酸钾消毒,避免母猪乳头粘污染导致仔猪间接感染。当然母猪产室必须全面彻底消毒,减少病毒、病菌、微生物存在,降低感染率。还有一些蚊虫、苍蝇、鼠类、猫,也是一些病毒寄生虫的传播者及携带者,杀虫灭菌禁止猫犬出入,避免带菌传播。給仔猪提供卫生舒适的良好成长环境

协助新生仔猪及时吃初乳

母猪初乳含较高免疫蛋白,仔猪及时吃到初乳有助于增强免疫促进排泄。而且新生仔猪对免疫蛋白吸收能力也很强,有些小猪我们送到母猪乳头旁它会吃,但有些小猪出生后体质弱还不会吸奶,我们就要用小杯将母猪奶水挤到小杯里,用注射器慢慢推进小猪嘴内。注意注射器不能推太快太急,避免呛到小猪。小猪吃到初乳硬实很快,一晚上就硬实了,我们就可以让它自己或者是协助小猪吃奶了。

喂奶的仔猪

控制新生仔猪吃奶频率

新生仔猪消化能力弱,我们一般控制二三个小时吃一遍奶就可以。仔猪吸奶次数太频,小猪吃多了消化不良也易拉稀。但是仔猪吃奶间隔时间过长,仔猪胃小容量有限,吃得少饿的快,间隔时间太长对小猪成不利。小猪产室温度要控制在30度左右,小猪毛稀毛短脂肪层薄,自身防寒能力不足。产仔箱要舒适保暖,我们一般垫羽绒服或者棉被再加灯泡取暖。因为低温会使仔猪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

母猪科学合理的补充精料

母猪分娩后,前两天饲料不要添加含蛋白质的食物。我们一般就用开水烫玉米碴子,也可以加一点优质粗纤维米糠促进排泄,因为分娩头两天母猪活动量小易干燥,母猪一天两遍就可以。因为新生仔猪吃奶少,消化力也弱。我们就保持母猪一天喂两遍,小猪三小时喂一遍奶的频率。仔猪三天打生血素,因为过了头三天小猪就硬实了,吃奶量也逐渐上升,仔猪身体成长快增重迅速,母猪饲料可以逐步添加蛋白质豆饼,母猪正常吃食物先少加星星点点豆饼,逐步添加一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量。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有吃不饱的及时补充其它奶制品代乳。如果发现某个小猪有拉肚子的倾向我们可用扬树花来调解,根据重量用较轻的用半支就好了。养殖一定要细心,注意观察形态、卧姿、排泻等,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随着仔猪成长及时接种各种疫苗,以保障建立高免疫猪群,达到出栏高质量的优质育成猪,也提高我们的养殖收益。

二十五六天哺乳仔猪

总之预防仔猪疾病,要从提高仔猪体质做起,维持母猪泌乳高峰时长,母猪后期加料和早期诱导仔猪吃料意识,都有利于提高仔猪身体素质,提高断奶仔猪质量,提高成活率。养殖是细活要靠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耐心看护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控喂料,饮水,仔猪虽然吃奶但也要饮水温开水,仔猪缺少水饮脏水也会拉稀腹泻,母猪与仔猪护理很重要,做好防疫,搞好卫生科学饲养,提高我们养殖效益。养猪知识太多了就分享到这里,下次接着分享。

搜索更多有关“仔猪夏季腹泻有妙招,夏季高温高湿仔猪拉稀白痢等多发”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