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美食>正文

超级爽口又解乏的臊子面 关中老家消失的小镇美食

人气:111 ℃/2024-04-22 09:13:04

小镇美食是通往关中老家的一扇门,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农耕时代留下的许多美食都消失了。加之疫情阻隔,有家不得回,想家想母亲时,那些时光深处的美食便电影一样一一浮现。

1

老家在渭北山区,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像泾阳三原一带流行的芙蓉糕、蓼花糖、穰饸之类小吃,我小时候连听都没听过。乡党们所谓的美食大都简朴之极。印象最深的是柿子拌炒面。渭北旱塬最不缺的就是柿子树。耐旱,不用经管,果子也繁得很。一到秋天,沟沟畔畔,家家门前,一片火红。霜降前后,收了柿子,存放起来。大部分用来做柿饼,留下一小部分冬天拌炒面。

▲柿子树

严冬腊月,柿子软了,晶莹剔透,鲜红甜香。捏两颗,放入碗里,用筷子搅匀,再舀几勺炒熟的麦面、豆面,玉米面。白黄红相间,上下翻搅,一直搅成絮状,然后用筷子在碗里不停地抻。越抻越好看,等柿子鲜红的汁液完全浸入到炒面里,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柿子拌炒面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妹妹还为柿子拌炒面红过脸呢。父亲训了我一顿,说我大要让着妹妹。我当时不服,眼泪在眼眶里滚蛋蛋。母亲心疼我,去邻居家借了几个柿子。妹妹笑了,我也笑了,油灯下母亲的脸红扑扑的,真像红红的柿子。

还有煨洋芋,和现在的烤洋芋不同。这种煨法于今已经绝迹,因为是用烤烟土炉煨制的。九十年代初,老家车村一带盛行种烤烟,几乎家家有烤烟炉。我经常缠着叔父给我煨洋芋。自家地里刨的洋芋蛋蛋,用手把土一搓,埋在炉灰里。闻见香味了,拿火钳夹出来,晾一会就可以开吃了。叔父说,把皮剥了,吹一吹,小心烫着。我见了好吃的就没命了,根本没听见他说啥。双手捧着,直接咬了一大口,烫的我直叫唤。他见状笑得竟然把嘴里的纸烟都掉了,自己也捏了一颗来吃。吃着吃着,眼睛里多了几分忧郁,嚼得越来越慢,似乎若有所思。后来,我才明白,他是担心交烟叶的事。叶子论等级交售,差一级,少的可是真金白银呐。无奈我们家没关系,即便上等叶子,也只能验个中等。辛辛苦苦一料子,生硬就被烟站的人明着坑了。

最不能忘怀的是祖母腌制的浆水菜和亲手做的鸡蛋臊子剓(lí)面。那个年代的冬天,乡里人没啥菜吃,家家都在瓮里卧白菜。入冬前,把在地里拔的大白菜洗净,入锅略微煮一下,连汤倒进瓮里,撒上盐和味精,用河滩背上来的石头一镇,这就算好了,然后把瓮捂严实。几天后即可食用,要是再调一点油熟辣子,滴一些自家酿的醋,就馍吃,酸爽刺激,无上美味啊。

鸡蛋臊子做好后,开始做剺面,这是一件很艺术的事。祖母的擀面功夫远近有名。面揉好后,其双手握着一根长擀仗,立于案板前,忽前忽后,忽高忽低,砰砰的擀着。面擀得厚薄均匀,剺的面条才好吃。剺面用的刀比一般菜刀长。祖母右手持刀,左手按面,一条一条地剺着,神情专注,仿佛在用心雕琢一件玉器。这样的美食,我们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平时,鸡蛋金贵,她很少做臊子剓面。自从小婶过门后,她对我和妹妹的美食关怀就更稀有了。

▲这种切面的手法称为剺

初中时的暑假,我回村里住了几天。她趁小婶熬娘家的机会,偷着给我做了剓面。面端上来后,红红的辣子汤,金黄的鸡蛋臊子,白如雪的剺面,绿油油的芫荽。不吃,看着都香啊。她叮嘱我赶紧吃,快些吃,我当时不明白老人家的用意。时间长了,才渐渐理解了老人的苦衷。还有一回,她十分诡秘地把我拉到窑洞深处,在一个黑色瓦罐里取出猪油,给我夹了一个馍。祖母爱我甚于其他孙子,美食里的酸甜苦辣,只有她懂啊。可是,我还未来得及尽孝,她老人家就去了祖父长眠的地里,唉.....

2

说起关中美食,估计大家都会想到吃席。

而吃席则首推“汤汤泡馍”。这一吃法仅在北山深处的槐山地区流行。槐山是“页梁”——永寿梁的俗名。以“槐疙瘩”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可提携永太、渠子、郭村三个小乡镇,再远些也可捎带上马坊、常宁等大乡镇。这些地区在永寿属于沟东,风俗接近,吃食相似。此地汤汤泡馍的流行大概和过去粮食匮乏有关。平时人们吃食紧张,自家吃饭怎么都好说,但“过事”时绝对不能慢待客人,因此馍管够,汤随便喝就成了一种风气。

吃汤汤泡馍的年代,印象还在交公粮。自家馍馍不能放开吃,而席上则可以“自由发挥”。汤是豆腐汤,馍是蒸馍。依家境不同,有麦面馍,也有玉米面麦面混合做的馍。先是将豆腐切成小块,香菜、菠菜切成小片,鸡蛋薄饼切成菱形小丁;接下来往肉汤中加入凉水烧滚,然后再倒入搅拌均匀的粉面,依旧烧滚;再然后加入豆腐、菜叶,最后把鸡蛋饼丁倒进去、加几勺烧熟的菜油,撒盐、味精少许。这样,汤就算做成了。吃法跟彬县略有不同,我们的不放辣子,佐料简单一些。

财东人家吃白馍,穷人家吃黑馍。不管啥馍,泡到汤汤里都是好馍。头埋到碗里,呼哧呼哧,热气哈湿了眉毛,光咥就对了。小时候我最爱跟祖父或者父亲去跟事。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一碗汤汤泡馍。记得有一回,我吃了三碗,还想吃第四碗呢。父亲瞪了我一眼,然后把我拽走了。我很不乐意,心里埋怨吃席哩咋不叫人吃饱!

后来,人们条件好了,汤汤泡馍就升级了。佐料增加了麻花、木耳、粉丝、黄花菜等,但味道早已不是当年了。吃席的人也不再泡馍了,汤是汤,馍是馍,两不相扰。

“过事面”又叫辣汤面。在永寿,辣汤面属监军厨子做的最香。葱姜蒜花椒入锅焙香,然后捞出,再加入切成丁的西红柿,翻炒成糊状。再将肉汤倒入水烧滚的大铁锅,烧开,剩下的工序是调汤。吃了无数次辣汤面,却没见过厨子调汤,因其动作诡秘,外人难以看清。据说,本地名厨都有自己的秘方。调料由几十种配料制成,里面还有几味中药。更有甚者,有人传说汤里面加了*********。难怪吃了上瘾哩。

▲辣汤面

辣汤面又叫“浇汤面”或者“涎水面”。面条以手工晒制的挂面为上选,细长如线,筋道入味,“一根可通长安城”。乡党们取永寿之义,亲切地称之为长寿面。乾县永寿以外的地方吃浇汤面,一般都会换汤,嫌这种千人涎水汇于一汤的吃法不卫生。可是在乾永两地,尤其是古镇监军(唐朝鱼朝恩监军之地),人们却对这涎水面百吃不厌。鲜红的辣子汤上面漂浮着一层金黄的鸡蛋饼丁,绿油油的韭菜配合着雪白的挂面,汤煎油汪,香气扑鼻。捞起一箸头面,在碗里一涮,急不可耐地送入口中。由于面太烫,未及品出滋味,就到肚子了,心又成了烧的。就这样,一口气捞了五碗,慢慢吃出味道了,便一鼓作气,越战越勇,吃到第二十碗,端面的执客都有点不耐烦了。

说起吃“过事面”,我跟发小老王干过一件奇葩事。他从西安回来香面了,恰好堡子里过红事,就端直拉上我闯入席里。执事的人问我们是哪边的客,答曰娘家客。上桌,捞面,三个酱辣子馍,十碗面,擦嘴走人。我说,你吃面时心里怯不。他笑说,怯啥呢,自己堡子,随便吃么。哈哈哈哈,平生头一回“混席面”。

永寿地面上还有“店头油汤面”。其流行于店头镇一带,做工考究,比监军辣汤面精致一些。底菜以香菇丝、黄花丝、黑木耳片、五花肉为主,漂菜主要是鸡蛋饼丁、豆腐片、海带丁、葱花等。汤更是讲究,有“五福汤”之说,据文史学者秦力考证,这汤用鸡、鸽、猪、牛、骆驼五种骨头文火炖成。清道光末年,永寿县知事韦文轩陪同总兵秦振川游览娄敬山,在店头镇张九的五福面馆用餐,秦振川连吃六碗,边吃边夸,赞叹不已。秦力的《店头油汤面》一文写道:“油汤面的汤讲究‘三三三一’,即三分鸡汤、三分大肉汤、三分鸽子汤、一分老汤勾兑而成,特别是老汤,有的已三百多年,须用陶罐盛了埋在地下,随用随添,常用常新”。

▲店头油汤面

我吃过一次后,总是念念不忘,像是偶遇了一个沁人心脾的姑娘,再也放不下了。店头油汤面因水和醋以及汤的制约,只在店头镇一带盛行,几百年了很难走出去。外地游客若想“一亲芳泽”,就必须来永寿的店头镇。

3

翻阅永寿美食史,杜二老汉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早年间在永平食堂当炉头时,就名噪西兰路。食堂是永平供销社开的,因其掌勺,大家都叫杜二食堂。其绝活是“炝锅面”和酸辣肚丝汤。1971年秋,秦腔泰斗任哲中下放田丰农场劳动改造时,最大的慰藉就是唱戏和下杜二食堂。有一次,他去永平公社找乡党贾宝荣谝传。当时的公社李书记也敬慕任老,便在办公室请他唱了一段《周仁回府》中的《夜逃》。听完戏,李书记和贾宝荣请任老去杜二食堂撮了一顿。自此后,他就迷上了杜二的手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要是没有艺术和美食,真是不敢想象。

杜二食堂搬到县城后,名字叫永寿食堂。食客们仍喜欢叫它杜二食堂。我没去过这家永寿老字号,但听说过他的旧事。

我媳妇的大伯是杜二的女婿兼徒弟。他给我讲过杜二老汉的“三绝”。不厚富人,不薄穷人,在他眼里就算是省长也只是个食客,此为一绝。有一年,省上一个领导想请他去西安家里做羊肉泡馍,请了好几次,他都婉言回绝了。

酸辣肚丝汤的制作特别考验刀工。杜二刀法在永寿的地位相当于《雪山飞狐》里的胡一刀。每次磨刀他都是亲自上手,从不叫徒弟弄。切肚丝时,他一般会像高僧那样进入禅境,不说话,神情专注,手中的刀在案板上不疾不徐地跳动着。一根根比头发丝略粗的肚丝顺势滚落在案板上。这只是第一步,还有豆丝、蘑菇、木耳等配菜。调料无非就是盐、胡椒、酱油、醋,但经杜二妙手经营后,却生发出别样的滋味。吃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此为二绝。

▲酸辣肚丝汤

杜二老汉下世后,永寿食堂由徒弟接手。过往食客慕名而来,有些不吃饭就是坐一会,有些是来寻找当年的味道。杜二走了,但永寿人以及好多外地人的胃却打上了深深的杜二印记。此时,杜二就成了永寿老辈人心中的食神。此为三绝。

听乡党秦力先生讲过,永寿历史上有所谓的“四大名菜”——水脆油、三仙鸡、石头镜和玉镶金。可惜经历了同治动乱、民国十八年年馑以后便渐于绝迹。所幸乡党前辈秦力先生根据其曾祖所留笔记整理出失传名菜——石头镜的制作工艺。顾名思义,这一名菜状若石头眼镜的眼镜片。由于工序复杂,在此不作细述。秦先生在《西北名菜——石头镜》里写道:“调料需要37味,食材包括秦川牛蹄筋(占两成)、关中驴皮(占一成)、关中黑猪头(占四成),猪前腿(占三成)。制作起来要用二十四个时辰,整整两天两夜啊!”尤其是那最隐秘的一道工序,事先发好216条辽东海参,由掌厨师傅于夜半时分秘密操作,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水脆油、三仙鸡的制作工艺,秦先生在其长篇小说《监军镇》里作了详细记述。玉镶金的原材料是七八成熟的小麦粒。先经过炒制,再用小石磨磨出黄绿相间的小条儿。秦先生在《濒临失传的关中名菜——永寿玉镶金》中如是记述:“吃法包括拌、炝、炒、烙四种。加点蒜泥,酸辣出头,凉拌的做法,符合大众口味;最正宗的吃法是和青红椒爆炒,加点儿虾仁、青豆提味,听说前清的知州、知事们最好这口。”

爱上一个地方,或是因为一个人,或是因为一道美食。我们的关中记忆,最直接的应该就是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好吃的。悲欢离合离不了一口吃的,工业化时代的乡愁也有了新的含义。变与不变中,那份最朴素的情感无处安放,甚至渐近消亡,才是最可怕的。但愿在这日日新的时代,我们能让自己慢下来,时常温习一下那些旧时光。

作者:渭北刀客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搜索更多有关“超级爽口又解乏的臊子面 关中老家消失的小镇美食”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