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一面花墙记录一生:向阳而行生命中的那些墙

人气:231 ℃/2024-04-13 18:15:13

生命中的那些墙

贾善耕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墙,有高的有矮的、有水泥的有木头的;有笔直的也有蜿蜒曲折的,它们以各自的形态,围成不同的大小风景,也圈住了往事的影子,无论岁月如何变换,都挥之不去、如在眼前。

我的故乡在鲁西北农村,我 1984年山东银行学校毕业之后,一直从事金融工作,其中有十多年的时间是从事农村金融工作,因此对当年农村的一些事情记忆犹新,从农村每家每户的院墙的变迁说起吧。

四十多年前,当时的农村,有一件最大的事:盖房子。盖房子首先要准备好砖、土坯、梁、檩条等这些东西,还要准备好窗子和木门,在把地基平整好之后,要雇上五六个劳力打夯。所谓的夯是一块绑在竖着的大木框上的青石,周围用麻绳捆好,拉住几个绳头,分别由三四个人在旁边,中间有一个人抓着竖着的木棒,中间那个人拍的时候,就把绳子高高提起,在这群人中,其中那个人是要喊号子的,他随便喊几句,别人跟着随声高喊,那夯就砰砰砰地一下一下地打在脚下的地基上,几遍下来地基被砸得结结实实,那些喊号子的人们、打夯的人们歇一会用铁锨再续些新土,于是再重复前面的动作。每到打夯的时候,那打夯的号子此起彼伏,一人喊众人和。声音高昂,夹杂着砰砰的夯地声特别有气势。

夯完地基之后,再用捡来的砖夹杂一部分新砖垒出地基来。地基上竖着放上一些土坯,等到了一定的高度,再放上门框、窗子等等。当高度达到预先确定的位置后,就要考虑上大梁。

上梁是盖新房最大的一件事,一两千斤的、甚至两三千斤的大木梁是怎样弄上去的?当年我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过,后来我问母亲,母亲说,屋子的墙上要站上几个人向上拉,下面也要站上几个向上送,非常危险费事。

放完了大梁还要考虑放上檩条,檩条一般每根有二三百斤,一间屋子一般要放六七根。檩条上面垂直的要放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的椽子,之后再铺上用芦苇编制的巨大的草席,上面填土,土上面再用麦秸和的泥抹平,新房子就盖成了!隔几天之后,再用麦秸和好的泥在土坯上抹上薄薄的一层,干了之后,就可以择日乔迁新居了。

1978年以前,农村的房屋基本上都是黄土坯垒成的。上面加上木梁,柴草,墙面上再用压碎的麦秸和上黄泥。院墙也是如此,为了坚固,只有在有地基的地方用上三五行砖,不仅美观,也结实了许多。

各家各户基本上没有木门。只在院墙的某个角落开一个缺口,在缺口边上再竖上一根木桩,木桩上拴上铁丝,再用铁丝捆绑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栅栏,用手能推开,也能关上,不用锁。

当时的民风淳朴,基本上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据说有家丢了东西,被另一个路过的人看到了,路过的人发现东西不是他的是别人丢的,便用捡来的树枝画个圈自己走了,这样过了两天的时间,那个丢东西的人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他丢的东西,还静静地卧在圆圈的中央,没有人拿走,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那时的房屋都是土坯房,这种屋顶晴天时倒也没什么问题,就怕夏天大雨滂沱或秋天连阴天的时候,屋里便会漏雨,外边下的时候,屋里小下,外边不下了,屋里还滴答。大人们把所有能盛水的容器放在地下去接那些雨水,如果是晚上,一家人将非常难熬,都会蜷缩在一个没有漏雨的角落里熬一晚上。

如果是白天则是另一种样子,我会挽了裤脚,跑到水里去,追着水泡的方向一路狂奔,我发现水泡都是向东流,它们到哪里去了?我曾经追着它们去寻找答案,后来发现院里的雨水流到小巷里,小巷的雨水流到前边的小沟里,顺着小沟雨水再流到南边院南头的池塘里,池塘里的水满了之后,便会顺着一条向东的河沟直接流到村东头的赵王河。我问大人为什么雨水向东流,大人们告诉我:很早很早以前,老祖宗们怕我们被大雨淹死,专门在村的东头和西头挖了两个大池塘,又挖了一些连接家家户户的沟和通向小河的渠,雨水小的时候,这些雨水就淌到池塘里,池塘里有水大人就能洗衣服,就会有小鱼小虾、有荷花开放,而雨大的时候,就会把池塘灌满了,那些多余的水就会顺着河沟排到东边的小河里流走,我真为这些聪明的先人点赞。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三四年之后,农村掀起了一股翻盖房屋热,把旧屋换成新屋,除了过去墙基用砖以外,整个墙面都用红砖一砌到顶,而且屋顶也用水泥抹得发亮,墙面改用石灰泥,不仅坚固,而且白花花的,整个小村一半的新房子都是白墙红砖非常壮观。

可是过不了多久,人们发现这个白墙上不知被谁写上了一些人名,多半是大人的人名,不用奇怪,这是小朋友之间骂人报复人的潜规则,哪家小孩欺负了自己,自己便从学校里偷一点儿彩色的粉笔,黄的绿的蓝的红的都行,就在白白的墙面上写上这位小朋友的名字,写上×××是个大王八或者小朋友他家长的名字,写上家长的名字便是对这个小朋友最大的诅咒与报复,心里特别满足,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孩做的,对墙面也没有很大的破坏,所以大人们听之任之一般不管,很少有人擦去,这些写在墙上的字经过雨水一淋就会固化在墙面上,好多年也不退去,形成一道农村特有的文化景观。

再到后来,墙面上,村里统一用红色的粘土调成的染料刷上了一些标语,一般都是一些口号,比如要“想要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等等,再后来一些墙体广告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某某村修拖拉机,某某村卖猪饲料,某某村配牛配羊,某某村卖豆芽等等。当手机普及到农村之后,墙面上又添了一些手机号,一直保存至今,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活生生的化石或文化墙。

1980年以后,盖房子的方式基本上每隔三两年就有一次变化。首先是地基都考虑用新砖了,墙面渐渐地用砖越来越多;土坯越来越少,到最后全部用砖砌墙;上梁改成了小吊车;给地基打夯用拖拉机改建成的打夯机,一个人就能完成。有许多人家已经周末和他一起打土坯,把墙垒上,我才全部了解了土坯的制作以及垒土墙的过程,至今记忆犹新垒土墙之前,先要从村外的土沟里用地排车拉来几车黄土,再用铁筛子筛一遍,把里头的碎砖头、草木枝杈筛岀来,使土粒变得细一些,再一层一层地撒上一些水,当这些土用手抓起来能握到手里不散不粘手的时候,就变成了做土坯的原料了。这时叔叔会借来一个土坯模(模具),它是一个两三尺长的粗木条,按照凹凸结构边缘扣合在一起的长方形的木条模具,将模具扣好之后,用铁锨将土盛在模子里。叔叔再拿来一个木夯,抬脚踩上模具再提起土夯,双脚前后移动,提起的土夯拾起又落下,重重地砸在模具里的湿土上,大概三四分钟一个土坯就做成了,叔叔将土坯木模拆开,再将底下的正方形的已打成硬块的土坯轻轻搬起来,竖着放在地上,如此往复,一排一排的土坯就形成了。但叠放到第二排的时候要斜着放,土坯与土坯之间要留有空隙,方便空气流通,以便使土坯尽快变得干硬,这样经过五六天的晾晒,如果不下雨,土坯就变得坚硬,颜色也由红土色变成土白色。

准备好土坯之后,就开始做墙基了。做墙基的时候先要用线绳从南至北或从东到西拉直,然后再在线绳标好的地方,用铁锨深挖半尺左右,再用土夯一步一步地把土夯结实,便进入垒墙基的工作,垒墙基要用砖头,一般是红砖,一层一层压茬进行,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要填上泥土,墙基的内墙与外墙之间的空隙里通常放上一些碎砖头,做到一尺多高的时候,在墙基上面均匀地铺上层用麦秸秆或玉米秆或高粱杄扎成的一尺多长的草把子,接着便开始垒放土坯,土坯要竖着放,一个挨着一个,放完下层的土坯之后,仍要在土坯的上层撒上一些湿土,以便安放第二层土坯的时候结合得更紧、更显得不留缝隙。

当土坯放了四五层的时候,土墙就有一人多高的规模了,这时就要进入第二道工序,和(huó)麦秸泥。在院子里另找一块空地,堆放上一些湿土,湿土里掺上一些压碎的麦秸,然后再浇上水,这时叔叔会用一个顶端带有横木的长木棒,在放有麦秸的黄泥里捣来捣去,使麦秸与黄泥均匀融合,形成麦秸泥,再用铁盆将盛好的麦秸泥端到新垒的土墙边,叔叔便用瓦刀,即上面有木板底端有平展的铁皮的工具,将麦秸泥一层一层地涂在新垒的土墙上,涂完之后整个墙面就变成浑然一体,全部被麦秸泥包裏,晾晒几天之后,整个墙就变成了土色而且十分平整,黄褐色的土墙上,露出的麦秸皮闪着金色的光,斑驳陆离,煞是好看。

为了防止雨水对土墙的直接冲刷,土墙的顶端一般也要用麦秸泥修成半圆形。如果有扒砖(一种薄的长方形的扁砖)砌成墙脊,这样雨水从上面冲刷下来,便被分流到墙的内外侧,不至于对墙体造成太大的冲刷。经过这次劳动,我才明白了土墙的制作以及修墙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农村的土房也是用这种办法,在墙基上用土坯一层一层地垒成的,墙面是用麦秸泥抹成的。虽然在这里我说得轻巧,实际上这种活十分累人,试想,每块土坯都用几十斤的石夯,几十下打硬晒干,几十斤的土坯要一块块地排上去几百甚至上千块,虽然这种劳动很艰苦,但作为农民来说,垒墙盖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们为有了一堵新墙,一处新院或一座新屋而幸福不已。

如今农村的院墙全变成了砖墙,原来的木栅栏门都换成了安有两扇大铁门的门楼,院内要么铺上了红砖,要么铺上了水泥,干净利落,我们全村再也找不到一处土坯房和土坯墙了,大街小巷各种机动车跑来跑去,一些年岁大的老人悠闲地看护着儿孙……

屈指算来,我已经在金融系统工作了38个年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农村的城市化显著加快,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农村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建起了住宅小区,一座座风景优美的住宅楼开始出现,一些地方农村院落的围墙不见了,住宅小区宽大的建筑围墙爬满了蔷薇、月季或者爬墙虎,宛如一座座美丽的大花园。过去的故乡,已经成为记忆,消失在人生岁月和历史长河中,而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我看到了更多更多的墙,无论是高矮长短还是有形无形,我都能够理解他们的作用、欣赏他们的存在,因为我本身就生活在被各种墙包围起来的环境中,有的对我进行保护,有的对我施加锻炼和影响,还有的给我制造了许多曲折,让我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在退休后的日子里,过去那些强的影子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旋生长,如同我生长的年轮,在夕阳的余晖里展现着人世间的所有风景,给我唏嘘、感叹和不能忘怀……

摄影|孙健

作者简介

贾善耕,笔名荆山,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副秘书长、山东金融文学编委会主任、山东金融作家协会荣誉主席

壹点号 银枫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搜索更多有关“一面花墙记录一生:向阳而行生命中的那些墙”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