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考古发现了两个古代头骨:两根骨管令考古人员困惑不已

人气:209 ℃/2023-10-05 19:31:24

今天要讲的故事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1961年,河南省舞阳县原县博物馆馆长朱帜,因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县北舞渡西南1.5公里处的贾湖村劳动。

顺便一下,很多人都知道,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让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同时也是以胆力著称的猛人秦舞阳陪同行事。那么河南舞阳县的县名与秦舞阳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其实是没什么联系的。

朱帜在舞阳县贾湖村劳动时,却感觉到了这个地方历史沉淀极其深厚。

因为,他发现,村东的沟底有许多来历不明陶片。

为了一探究竟,他在这一带进行了细心勘察。

除了陶片,他还在废弃的井壁、断崖、沟坎上发现许多人骨和红烧土,以及红烧土上的稻壳印痕!

红烧土通常指被烧烤陶化的土块,以砖红色居多,一般都与大火焚毁的房屋有关。

朱帜认为,这里可能有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迹!

实际上,贾湖当地,河流纵横,其中流量最大的水系是灰河和泥河,贾湖就夹在这两条河流之间,湖边的土地肥沃,极其适合种稻。贾湖老百姓在开垦湖周边土地时,经常会发现累累的白骨。

朱帜虽然发现了贾湖历史遗址,但由于历史原因,并未能展开考古发掘研究。

时间一晃过了14年。

1975年8月,天降大雨,舞阳县境内沙河、泥河、灰河、澧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都决堤而出,贾湖村和周围许多村庄都成为了泽国。

好不容易等到大水退去,全民赶紧动手自救。

贾湖村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增加了防止水患的意识,在村庄的周围筑起一道长堤。

筑堤时,村民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但这些都是村民眼中司空见惯了的东西,谁也没有太当回事儿。

1978年秋,贾湖村民再次加筑护村堤,堤基宽14米,高2米至3米,堤顶海拔69米。无数陶器、石器和人骨被摧毁殆尽,四处抛弃。

总算老天有眼!

某天,贾湖小学教师体育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看到了这些散落在地的破碎陶片,心有所动,组织学生将之收集起来送交到县博物馆。

朱帜这时已经官复原职,回到了县博物馆任馆长,看到这些陶片,回想起自己当年在贾湖下放劳动时的发现,再结合已公布的裴李岗遗址的资料,他认为,这两处遗址的文化性质是一样的!

于是,在组织人员到贾湖做了些保护性工作的同时,向省博物馆作了详实的报告。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道到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

198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志敏教授到舞阳贾湖考察。

这之后,从1983到2001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对贾湖遗址进行了7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657.6平方米,清理出住房遗址53座,陶窑11座,墓葬445座,出土陶、石、骨等文物及文物标本5000余件,

这里,主要说说1986年5月初的那次发掘。

那一次发掘的主要负责人是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张居中。

2018年1月10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播出的第三期节目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时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的张居中为节目组的顾问,他回忆:“1986年五一节刚过,贾湖遗址第四次发掘正在继续紧张的进行中,负责发掘23号探方的技工贾分良把我和同在考古工地现场的我的师弟杨振威叫过来观看刚刚清理出的78号墓。该墓主人头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不存,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侧有两段骨管……”

关于这两段骨管,张居中等人一度困惑不已。

这两段骨管放置在墓主人股骨旁,应该属于兽骨或禽骨。

将这两段兽骨或禽骨作用陪葬品,这说明墓主人对它们该是有多喜爱呀。

那么这两段兽骨或禽骨到底是作为什么器具、有什么用途,抑或是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老实说,先期发掘的裴李岗遗址已证明裴李岗文化属奴隶社会时期,先民生产力不高,他们死后下葬的时候,连口棺材都没有。贾湖遗址的情况出差不多,出土了的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石制、骨制、陶制和贝壳制的文物,通过碳14检测,是在地下埋了近万年,但质量普遍不高,如果这两段兽骨或禽骨包含有什么特殊意义,那可是这次发掘工程的重大收获。

抱着这种思想,张居中和贾分良等人反复摩挲、察看这两段兽骨或禽骨。

或者,它们属于织布和补网的器具?或者它们是宗教祭祀用品?

贾分良盯着一侧管壁上的7个圆形穿孔,迟疑地说:“它们……会不会是笛子?”

“笛子?!你也真敢说!”杨振威捶了贾分良一拳,断然否定。

是啊,这地下埋的东西可是近万年前的,那时,连文字都没有,哪谈得上音乐?哪有什么乐理知识?又哪谈得上制作乐器演奏呢?

不过,仔细想想,若这两段兽骨或禽骨只属于织布和补网的器具,就不见得墓主人会对它有多喜爱;但它们若真是笛子,而墓主人又是个音乐迷,那就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张居中凝视着这两段兽骨或禽骨,沉吟着说:“它们究竟是不是乐器,是什么乐器,需请音乐家进行权威专业鉴定后方可下结论,目前先暂时按‘穿孔骨管’来记录。这是此类器物的第一次面世!”

在说这些的时候,张居中内心可是波澜起伏、汹涌澎湃。

如果这两段兽骨或禽骨真是笛子,那么,它们将会改变了多年来人们的错误的认识,因为,它们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从而成为世界笛子的鼻祖!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一百六十件骨哨,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它们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但功能只是用来诱捕猎物的,未能认定为乐器。

这两段兽骨或禽骨却有七个孔!形状又象笛子,不是笛子又是什么?!

事过多年,张居中在电视机前坦承:“我是搞考古的,音乐知识十分匮乏,要想对出土的‘穿孔骨管’进行深入研究并定名,就需要请教有关专家。恰巧,三个月之后,即1986年8月,中国音乐学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纪念朱载堉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吕骥、黄翔鹏、赵沨、李纯一等大腕儿云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为“穿孔骨管”定性的良机!

1986年8月,张居中和研究所的几位同事携带着这两根骨管,兴致勃勃的来到音乐家们下榻的中州宾馆。

没想到,其中一位专家打量了一眼这两根骨管,就下了结论:“音孔太细,吹出的音肯定很尖细,很难吹出音列,不可能是乐器,顶多是打猎时的哨子!”

原来,不过是和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一样的东西!

仿佛一盆凉水泼下,张居中等人彻底失去了接着请教的兴致,悻悻而归!

但在随后的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多件此类“穿孔骨管”。

1987年春,贾湖遗址进行第六次发掘,5月的一天,在清理第282号墓时,发现该墓墓主人左股骨内侧放置的1支完整无损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7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按音孔和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侧还放置一支断了三节,并打了六组的缀合孔的同类器。

张居中叹了口气,轻轻说了一句:“骨哨而已!”

大家也都不是很重视,继续干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裴明相与陈嘉祥两位老先生到工地检查工作,裴老一眼瞧见这支骨管,兴高采烈,不顾拂掉骨器身上的泥土,便按吹箫的方式对嘴吹着表演起来。

裴老和张居中一样,虽然平日会吹箫,但专业是考古,对音乐并不精,根本吹不出声。

截止到这次发掘,已先后出土了20多支“穿孔骨管”,大多7孔,还有5、6、8孔笛各一支,其中编号为M282:20号的保存最好,毫无残缺,而且油光发亮,显系长期把玩所致。

然而,在裴老蹩脚吹奏“表演”的影响、以及编号为M282:20号“穿孔骨管”的完整光滑外观的鼓励下,张居中又产生出了对它们定性为乐器的信心。

为了确认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张成中和郝本性所长、裴明相主任及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宋予秦一同携带贾湖M282:20骨器风尘仆仆地前往北京。

这次,他们联系到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见面的地点约定在北京前海西街北京市考古所北大门前。

谢天谢地!

萧兴华慧眼识珠,没有让国宝沉没!

萧兴华第一眼见到贾湖M282:20骨器,猛吃一惊。

萧兴华说:“这件骨器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差别不大,必须是一件乐器!”

接着,萧兴华的声音颤抖,说:“它的出现,比历史上任何关于笛的记载、出土的文物和砖雕绘画都要早数千年!”

话不多说,为了证实这支骨管能否吹出乐音,萧兴华拉着张居中的手,领着他们一行急匆匆地赶往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

好巧不巧,中央民族乐团管乐声部正在排练,刘团长听了萧兴华的简单介绍,马上叫来管乐声部的好几个演奏家前来来试奏。

骨管的构造与今天的笛子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它两端开口,没有吹孔,到底能不能吹奏呢?

笛子演奏家宁保生用骨管一端作为吹口,使之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很快就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

毫无疑问,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已经确定!

为了慎重起见,1987年11月,萧兴华约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等国内顶级的音乐界专家来到郑州,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6支比较完整的骨笛进行了音序的测试。

测试完毕,萧兴华还和徐桃英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别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张居中回忆说:“相当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又燎亮的音色,使在场的人都大为震惊,因为这只骨笛,使所有在场的人第一次听到了用八千年前制作的骨笛在今天发出动人的乐声。”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当时就对骨笛作出两条初步结论:

1、舞阳出土的骨笛具备音阶结构,是乐器。

2、可以吹奏旋律,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这也是我国任何典籍上都末见记载的乐器实物。

即,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把中国的文明史提前到了九千年前!

关于骨笛制作所用骨料,后来经我国著名鸟类专家计宏祥先生鉴定:为丹顶鹤尺骨。

贾湖遗址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

搜索更多有关“考古发现了两个古代头骨:两根骨管令考古人员困惑不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