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东汉镇墓兽特点,古代镇墓兽的传承发展与衍生物

人气:398 ℃/2023-12-14 12:16:26

6、祝册(策):诅咒文、祈祷禳灾及符箓图纹

明代儒学大家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册》云:“古者册书施之臣下而已,后世则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之属,亦皆用之,故其文渐繁。今汇而辨之,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

(1)恶祝之诅、诪、䛆、詶等

①诅。祝亦通作诅。读zǔ。

秦有《诅楚文》,这是秦朝在统一六国过程中,与楚国争霸所用之极端手段。

《毛诗.》云:“侯作侯祝。”

《左传》曰:“作,祝,诅也。”

《后汉书.贾逵传》云:“祝,诅也。”俗字作呪。

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

李善注:“音,呪”。凡善祝曰祝,恶祝曰诅。

《周礼.春官》有诅祝。注曰:“诅,谓祝之使沮败也。”

《说文》云:“诅,训也。”《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诅,詶也。从言,且声。”形声字。本义是求神加祸于人。

比如:《诅楚文》。《广韵·御韵》:“诅,咒诅。”

《书·无逸》:“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孔颖达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祝兼吉凶,诅则专言凶。”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于是就内心怨恨,就口头诅咒了。

简言之,向神明告知叫“祝”;请神明加祸于人叫“诅”。“祝”包含吉凶在内,“诅”则只包含凶。

(《诅楚文》拓本)

《论衡·解除》:“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

一个人祝祷,一个国家的人诅咒,一个人的祝祷抵不过一万人的诅咒,国家灭亡,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也是成语“祝不胜诅”的出处,祝不胜诅的意义指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诅的小篆写法如图:

②诅通诪。譸(诪)读音:zhōu。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诪,詶也。从言,壽声。读若醻。《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形声字。

本义是诅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詶,诅也。则诪亦诅也。”

这里的《尚书》指《尚书·无逸》,今本作“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孔传》:“诪张,诳也。”老百姓没有互相欺诳、互相诈惑的。

许慎引用这一句,说的并不是诪的本义,而是诪的另一个用法,即组成“诪张”一词。

(扎小人诅咒)

“诪张”也作“侜(亻舟)张”。欺诳。

《玉篇·言部》:“诪,诪张,诳也。”《世说新语·雅量》:“汝故是吴兴溪中钓羯耳,何敢诪张!”你不过如吴兴溪中的羯奴而已,怎么可以在我面前如此放肆?

也可单用,表欺骗。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五行》:“羯胡据中土,黄冠诪愚氓。”

譸的小篆写法如图:

③䛆。读zhòu。《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䛆,詶也。从言,由声。”形声字。

本义同“咒”,诅咒。

钱坫《说文解字斠(读作“校正”的“校”)诠》:“《释典》‘咒’字即此。”

也就是说,咒是䛆的俗字。

䛆的小篆写法如图:

④詶。读音有两个:首先,读chóu。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詶,譸也。从言,州声。”形声字。

本义是诅咒。

(民间的巫蛊咒术道具)

其次,读zhòu。

这个读音出自《集韵》,这个读音其实才是詶作《说文》本义“诅咒”讲时的读音。

即《玉篇·言部》:“詶,《说文》:职又切,诅也。”所切出的读音。

这个读音下,詶同“咒”。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二引《考声》云:“詶,亦诅也。经文从口作咒,俗字也。”咒是詶的俗字。

詶的小篆写法如图:

(詶的小篆写法)

⑤秦《诅楚文》文。“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告于丕显大神巫咸,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

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齐盟。

曰:叶万子孙,母相为不利。

亲即丕显大神巫咸而质焉。

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佚耽乱,宣侈竞从,变输盟制。

内之则暴虐不辜,刑戮孕妇,幽刺亲戚,拘圉其叔父,置诸冥室椟棺之中;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

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

祠之以圭玉牺牲,逑取我边城新隍,及邬长亲,我不敢曰可。

今又悉兴其众,张矜亿怒,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我边竞。

(读作境。)将欲复其凶迹,唯是秦邦之羸众敝赋,鞟□(音俞,刀鞘也,言以革饰刀鞘也。)栈舆礼使(上声。)介老将(去声。)之,以自救也。繄亦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2)善祝之祝、祷、诰、祈、祠、盟誓

①祝亦通作祷。《说文》云:“祷,告事求福也。”

《周礼.春官》云:“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注云:“求福曰祷。”、“大祝作六辞,五曰祷。”注:“祷,贺庆言福祚之辞。”

《礼记.檀弓》云:“君子谓善颂善祷。”注云:“祷,求福也。”

《晋语》云:“卫庄公祷。”注谓将战时请福也。《毛诗.定之方》中传述大夫九德云:“祭祀能语。”

《正义》云:“谓于祭祀能祝告鬼神而为言语,若荀偃祷河,蒯瞆祷诅之类是也。”是祷与祝一也。祝也指祈祷。

明代金幼孜《北征录》:“上命译史读之,乃祈雨之言也,虏语谓之札达,华言云诅风雨,盖虏中有此术也。”

②祷又作祈。《说文》云:“祈,求福也。”

《尔雅.释言》云:“祈,叫也。”郭璞注曰:“祈,祭者叫呼而请事也,”孙炎注:“祈,为民祈福叫告之词也。”

《周礼》云:“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注曰:“祈,嘄也。谓为有灾变号呼告神以求福。”

《毛诗.周颂》云:“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笺云:“祈,犹祷也,求也。”是祷与祈一也。

③祷又通作祠。

《说文》云:“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

《周礼.春官》云:“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注:“求得曰祠。”女祝“凡内祷祠之事。”注:“报福丧祝以祭祀祷祠焉。”

《正义》云:“祈请求福曰祷,得福报赛曰祠。”

④祷又通作祰。《说文》云:“祰,告祭也。”

《尔雅.释诂》云:“祈,告也。”

《毛诗大雅.行苇》云:“以祈黄耆。”笺云:“祈,告也。”

《后汉书.文苑李尤传》云:“尤所著有典,是当时想固有作典者矣。”

《文体通释》云:“诰者,古通作告,告也,觉也。刘煕曰:‘上敇下曰告,使觉悟知己意也。’《易曰》云:‘后以施命诰四方。’《周官》云:‘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三曰诰。’‘士师五戒,二曰诰,用之于会同。’源出《商书.洛诰》(见《史记.殷本纪》)、《仲虺之诰》(见《左传》宜十二,襄十四三十。《墨子.非命》、《荀子.尧问》、《吕氏春秋.骄恣》引,虺盖奉王命诰。流有《周书》诸诰,汉张衡作《东巡诰》。”

《文章缘起》云:“诰,汉司隶冯衍作德诰。” 告本字作祰,三国曹植有《诰咎文》。

⑤盟誓之丹书铁契。本义之外,“诅”也指盟誓。

《左传·宣公二年》:“初,骊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杜预注:“诅,盟誓也。”当初,骊姬作乱的时候,在神前盟誓不收容公子们。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古有盟诅之法,盟大而诅小,然皆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违背,神加其祸。……皆先盟而后诅。诅者,使人无敢违也。”

《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诅无畜……古有盟诅之法,盟大而诅小,然后杀牲歃血,告……皆先盟而后诅。诅者,使诸五父无敢违也。”

《周礼·春官·诅祝》:“掌盟诅。”郑玄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贾公彦疏:“盟者,盟将来;诅者,诅往过。”

《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有12字铭文:“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其中“政斗”应该就是该器原始或本来的“物勒铭名”,其功能就是皇帝彰功表德的丹书铁契玺书,本用于生前执政炯诫,就像王莽时的“威斗”一般。

从张忠政斗镇墓兽的命名来看,至少和以下三个器物、功能或名称密切相关:生前王侯将相执政威权政斗威斗,用于调集军发民,除暴安良,治河抢险等紧急或军事任务;彰功表德之丹书铁契及炯诫宥坐之器;逝后殉葬镇墓兽。

⑥三国曹植《诰咎文》文。“五行致灾,先史咸以为应政而作。

天地之气,自有变动,未必政治之所兴致也。于时大风,发屋拔木,意有感焉。聊假天地之命,以诰咎祈福。

辞曰:上帝有命,风伯雨师。夫风以动气,雨以润时,阴阳协和,(气)[庶]物以滋。亢阳害苗,暴风伤条。

伊周是遇,在汤斯遭。桑林既祷,庆云克举。偃禾之后,姬公去楚。

况我皇德,承天统民,礼敬川岳,祈肃百神,享兹元吉,厘福日新。

至若炎旱赫羲,飚风扇发,嘉卉以委,良木以拔。

何谷宜填,何山应伐,何灵宜论,何神宜遏?于是五灵振悚,皇祗赫怒,招摇惊怯,搀抢奋斧。

河伯典泽,屏翳司风,回呵飞廉,顾叱丰隆,息飚遏暴,元敕华嵩,庆云是兴,效厥丰年。

遂乃沈阴坱圠,甘泽微微,雨我公田,爱暨于私。黍程盈畴,芳草依依;灵禾重穗,生彼邦畿,年登岁丰,民无馁饥。”

(3)符咒与符箓

符咒有正邪之分,诅咒符咒是邪符,制作邪符者本无道德可言,且请符者稍有不敬,容易招来反噬,请慎重!

纵观网上符咒店铺,林林总总、鱼龙混杂,请擦亮眼睛选择正规道观,我向您推荐梅山教的梅山玉龙观,画符做法,一丝不苟,请一种心愿的灵符有数道符咒,最大的特点是做法时会杀雄鸡滴血在符上。

而且,师傅会帮您调理家居风水、法物佩带,使天人合一,很快达成目的。

江苏高邮邵家沟西汉遗址出土有“天帝使者”封泥,同时所出之木简朱书咒文云:“乙巳日死者,鬼名天光。天帝神师已知汝名,疾去三千里。汝不即去,南山给□,令来食汝。急如律令。”

7、解殃瓶

所谓朱书陶瓶,即用朱砂书写在陶瓶上的解殃文辞,在考古中被称作镇墓文,因此又名解殃瓶、魂瓶,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

考古发现表明,东汉以来,盛行用朱书陶瓶作随葬品。

1916年扬州张丹斧在陕西凤翔获得的熹平二年两陶瓶,就最早录入《艺术丛编》之中。

根据著名学者陈直先生研究,已发现最早的朱书陶瓶为西安出土的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最晚者延至北魏神龟元年。

其流行之范围,以西安、洛阳最为昌盛地区,山西、山东亦有出土,最远者及于江苏高邮、甘肃敦煌。

其字体多由隶书向楷书蜕变,颜色多用朱书,间或用******书,器型多为长瓶形式,或半截式,所记皆为阴阳五行家之语。

解注瓶,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墓葬明器,是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法术用品。

「解注」又称「墓门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过失、祛逐鬼气的巫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南洛阳西郊曾出土过一个画有符的解注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户县汉墓又出土了朱书符图的曹氏解注瓶。

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发掘不少西晋到十六国时期的道教解注瓶,反映了早期道教在敦煌地区传播的情况。

据东汉王充《论衡》的记载,从事墓门解除的是巫师,汉代巫师主持的墓门解除活动,成为早期五斗米道的道术之一。

道教认为死人会给生人带来「注」病,「注」病在早期正一道上章文书中叫「复连」或「伏连」,意指死者将病传给生人。

道教认为生死应该异路,在墓葬中放置解注瓶,旨在防止死者对生人的影响。

东汉出土解注瓶上镌刻有咒语、符图,这是民间驱鬼辟邪的重要手段。

出土解注瓶上镌刻的道符主要由汉字拼合而成,道符周围还嵌有星图,还有咒语及收鬼、缚鬼之法物。

东汉墓葬中出土大量解注瓶上的早期道符,可知东汉时期道符已十分流行,这种巫符向道符的转变,有力说明道教法术与民间巫术的渊源关系。

1979年4月中旬,宝鸡市铲车厂在基建中发现三座东汉晚期的墓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件朱书陶瓶,对于研究我国书法历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受到考古界的密切关注。

著名学者俞伟超、德国考古学家法罗太以及以西林昭一为团长的日本考古文物研究友好访问团一行16人慕名而来,专门考察了这两件朱书陶瓶。

可见这类朱书陶瓶之珍贵。这对成双成对的汉代解殃瓶,一个为活人解殃,另一个为逝者解殃。

左瓶行草书体铭文为死人解殃:“黄神、北斗主為葬者,阿丘鎮解諸咎殃,葬犯墓神墓伯(通霸),0利不便,今日移别,殃害庚(根)除,死者阿立等,無責妻子子孫,成于0000,四累大神如律令。”

右瓶行草书体铭文为生人解殃:“黄神,主為葬者,耳隹方鎮解咎殃,莫犯墓神墓伯(霸),不利生人者,今日移别,葬处无殃,耳隹方等无責,療于燔秌事,四累广神,利生人後世子孫,如律令。”此铭文集行草书体和繁简文字于一瓶,足见汉代文字的传承发展和变化之快。

这两件朱书陶瓶均出自一个墓的东耳室。

图1小口,沿外卷,瘦长腹,靠肩部处稍鼓。通高23、口径7.5、底径8.5厘米,内有五铢钱八枚,其中剪边钱三枚。

腹外有朱书行楷六行。图2形制较小,通高21、口径6.5、底径6.5厘米。

腹外壁也有六行朱书行楷,比较清楚。从其 “黄神北斗主为葬者阿丘镇解诸咎殃。

葬犯墓神、墓伯,□利不便,今日移别,殃害须除……黄神北斗”内容来看,是以黄神告主管阴间之神·墓,为死者解谢罪过。

这些带有黄道色彩的文告在东汉相当盛行,并无多大特别之处。

其要害在于瓶上的朱书行楷字体。

因为汉代书迹除碑刻为大宗外,另外多见出土的简帛,这件朱书陶瓶上的汉人真迹就显得尤为珍贵。

8、镇墓文

镇墓文是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用朱砂写在镇墓陶瓶陶罐上的解殃文辞,目的主要是为世上生人除殃祈福,为地下死者解適祛过,免再受罚作之苦;

同时也是为了隔绝死者与其在世亲人的关系,使之不得侵扰牵连生人。

对东汉镇墓文的数量、著录、内容、功能、书体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东汉时期流行在墓葬中由巫师书写的“镇墓文”,一种写在陶器上的辟邪文书。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亡魂的归宿。

出于对鬼魂的惧怕心理,人们愿意亡魂远离生人。

(1)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朱书镇墓陶瓶文。

这是当今所见最早的镇墓文,出圾于陕西咸阳教育学院东汉二号墓,其年代比今见最早的买地券建初六年(公元81年)武孟子买地券还要早二十一年,基本属于同一时代。

(2)东汉蒿里君镇墓文:“丘丞莫伯(墓霸)、地下二千石、蒿里君、(莫)[墓]黄、(莫)[墓]主、(莫)[墓]故夫人或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冢丞冢令、主冢司令、魂门亭长、冢中游徼及殁亡人的先人。”

(3)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王氏陶瓶镇墓文。

这是最为完整的镇墓文,出土于西安和平门外四号汉墓,其朱书文字:“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直危。

天帝使者谨为王氏之冢,后死黄母,当归旧阅。兹告丘丞莫伯、地下二千石、蒿里君、莫黄(墓皇)、莫主、莫故夫人、决曹、尚书令、王氏冢中先人:无惊无恐,安隐如故,今后曾财益口,千秋万岁,无有央咎。

谨奉黄金千斤两,用填冢门。地下死籍削除,文他央咎。转要道中人,和以五石之精,安冢莫,利子孙。故以神瓶震郭门。如律令。”

(4)东汉钟仲游妻镇墓券,所谓“黄帝告丘丞莫伯(墓霸)、地下二千石、墓左墓右、主墓狱史、墓门亭长”。

(5)东汉刘伯平镇墓券所谓“天帝下令”。

《贞松堂集古遗文》卷一五《刘伯平镇墓券》下按语云:“东汉末叶,死者每用镇墓文,乃方术家言,皆有“天帝”及“如律令”字,以朱墨书于陶瓿者为多,亦有石刻者,犹唐人之女青文也。其刻之铅券者,此券之外,余尚藏一断简。验其文字,与地券不同,殆墓中并藏两券也。”

(6)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到灵帝熹平二年(173年)这八十年间镇墓文。

从至今发现的几十件镇墓文中,可以看到如下文字:

“生人入彼,死人入此。”

“生人自属长安,死人自属丘丞墓。”

“生人得九,死人得五,生死异路,相去万里。”

“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椁,生死异处,无与主人相索。”

“生人上就阳,死人深自藏,生人南,死人北,生死各自异路。”

“生人筑高台,死人归深自埋,眉须已落,下为土灰。”而到了熹平四年突然就出现了“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

(7)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张叔敬瓦缶朱丹书镇墓文

1935年同蒲路开工时在山西出土的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张叔敬瓦缶丹书文字,行文、内容均与此相近:“熹平二年十二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天帝使者告张氏之家、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冢丞冢令、主冢司令、魂门亭长、冢中游徼等:敢告移丘丞墓柄、地下二千石、东冢侯、西冢伯、地下击植卿、耗里伍长等:今日吉良,非用他故,但以死人张叔敬薄命蚤死,当来下归丘墓。黄神生五岳,主死人录,召魂召魄,主死人籍。生人筑高台,死人归,深自埋。眉须以落,下为土灰。今故上复除之药,欲令后世无有死者。上党人参九枚,欲持代生人,铅人持代死人。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立制牡厉,辟除土咎,欲令祸殃不行。传到,约束地吏,勿复烦扰张氏之家。急急如律令。”

(8)东汉阳嘉四年(公元135年)陶罐文镇墓文

西安中华小区东汉墓群M15所出阳嘉四年(公元135年)陶罐文所谓“天地告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主死名籍”云云,虽然表述方式与具体行文各异,但其主旨皆在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之殁亡(包括告知亡人居地、死亡时间等),自此之后归依地下:“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大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人处异,还不得之”,“生人得九,死人得五,生死异路,相去万里”;并归属地下神祗管理:“黄神生五岳,主死人录,召魂召魄,主死人籍”;承担阴间租赋:“黄豆瓜子,死人持给地下赋。”

9、镇墓契、镇墓券

镇墓契,又名镇墓券,幽契、买地券、墓别、冥契、地券、幽券、买地莂,中国古代的随葬明器等,是专门为亡人制订的人和鬼的一种土地契约关系,是亡人家属与掌管阴间的神仙为死者在阴间购得一块土地,并立约为据,借此保护阴宅的私有权,让别的精鬼不得来侵占,让亡人在阴间有安身之所,让生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其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

墓契是人间契约的一种模拟,它充满了道教色彩,是道家的产物,演变到今天,大部分墓契已采用纸写或木板印刷等形式。

中国人从1世纪至20世纪使用墓券,在宋元时期,许多墓葬都有墓券,现存墓券多来自10-14世纪。

宋朝下令编辑的《地理新书》,对使用地券有专门记述,号召人们使用标准墓券。

墓券主要内容有三项:买地、镇墓、解除。

早期汉代的地券内容以买地为主,后来的则有镇墓、解除之意,唐宋以后的墓券则又以买地为主。

有些地区墓券只言买地,如六朝初期三吴地区;有些地区则只有镇墓和解除内容,如敦煌、吐鲁番。

人们相信,为死者造墓,先要向地下神明“买地”,确认死者墓地的使用权,已获地下神灵认可,向地下诸神宣告用地的合法性。

随葬的墓券,就是与神灵交易的凭证。因此,有些墓券内容彷照真实的地契。

其次,墓穴也许会占用先死之人的墓地,或被后死者,乃至邪神恶鬼侵占。

墓券可保证死者在地下世界免于各种土地所有权的纠纷。

如果在丧葬中没有买地立契,就是“盗葬”,不仅对死者不利,还会殃及死者在世的家人。

(1)成都首次出土道教镇墓券

宋代人墓里放它辟邪 在宋代,墓券通常一式两件,一件在葬礼上向神灵诵读,然后埋在举行葬礼的祭坛神像面前的地下,第二件墓券则埋在棺椁之前。

这表明一个墓券献给神灵,一个留给死者保存,两者各存有一份地契,将来若有“冢讼”,墓券就是死者权利的凭证。

①宋代墓葬中现道教镇墓券 两券间夹有铜钱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8月开始的成彭高速公路(成绵复线段)扩容改造工程等4条公路项目征地红线范围内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中,一处名为青石村的遗址的三座宋代墓葬中,有两座出土了镇墓券。

镇墓券,流行于两宋时期,一般放置于墓葬中,位于墓室顶部、前部或中部。古人希望,通过放置镇墓券,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人及其后代生活安宁。

在此处的M1墓葬中发现的两方镇墓券中,上方镇墓券保存完好,券上印记完整,又被考古学家称为“华盖宫文券”或“堪舆罗经图”。

下方镇墓券印记十分模糊,可见八卦符号,两券之间压有五铢、开元通宝(713-741)、乾元重宝(758-760)、咸平元宝(998-1003)、金代正隆元宝(1156-1161,相当于南宋绍兴年间)等铜钱。

这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华盖宫文镇墓券。而两券之间夹有铜钱的情况,在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中算是首次。

“虽然镇墓券在成都地区的出土墓葬并不少见,但这是首次发现道教元素的镇墓券,也印证了成都自古就是道教盛行的地区。”

②墓主宗教信仰为道教

通过拓片,可以清晰的看到,镇墓券大致呈方形,内分四个圈层,除最外侧为方形外,三层内圈都为圆形。“这可能寓意着天圆地方。”杨洋介绍,最外层刻有字“天、地、人、鬼”四路,往内第二层为二十八星宿、第三层为五星——金木水火土,最内层为四卦、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山,正中刻印“镇星”二字。之所以这样分布,一个是为了整体的美观,另外在道教上土星也是位于正中,其他四星环绕一周。“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 汉代谶纬书《河图》中一篇《河图括地象》曾这样表述。杨洋介绍,这次发现的华盖宫文镇墓券,在出土时其朝向与实际所在地的朝向相吻合。“比如,它的‘天门’确实就朝着我们的西北方向。”这块镇墓券反映了典型的道教思想。

③二十八星宿镇墓券 对研究本地宋代道教遗存有重要意义

此次出土的镇墓券和器物对于了解当时的葬风葬俗、随葬品组合等提供了重要信息。墓葬不远处,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房址,房址东侧紧邻路基,有一门道,也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亮点之一。“就近下葬是四川地区特色的墓葬习俗。” “尤其是二十八宿镇墓券的出土,对于研究彭州地区宋代道教遗存的分布、理气派的风水堪舆理论和形势派的盛行地域范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天干、地支、五行、二十四山、二十八宿、天地人鬼四路等有着重要意义。” 理气派是道教的重要一支,始于闽中,流传于福建、浙江一带。主要内容是五星八卦,罗盘是这一派的规矩,罗盘层次最多可达二十四层。电影电视中,人们常常看到“摸金校尉”使用的罗盘,大约也属于“理气派”。

(2)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九年墓契

绵阳境内的四方明代墓契。两方收藏于绵阳市博物馆内,一方在平武县报恩寺玉佛殿处,一方在安州区博物馆内。墓契刻于石上,四方,17列,少则1字,多则31字。为梁运佐为亡母李氏所立的墓契。墓主为成都府绵州富洛乡神垭庙栗子园人,墓地在开元寺金山阴地。维/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岁次庚戌十二月一日庚申朔越十九日戊寅囗囗。/四川等处承宣布正使司成都府绵州富洛乡神垭庙栗子园近囗囗囗/神立券。故妣亲李氏二之柩,原命庚寅(1470)相三月初二日吉时受生,囗贯/木居生长人氏,得年七十八岁,卒于己丑年(1529)七月十三日子时。故自亡之后,囗囗/囗椁,凭术士签点本州开元寺金山[1] 之阴地,癸山坐穴,丁山卯向,囗囗庚/戊年己丑月戊寅日庚申时安厝,买到囗囗囗一丘,东西南北各一十/八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抵朱雀,北抵玄武,内方勾囗。墓伯封/界,道路将军,整齐阡陌,致使千秋百载,永无殃咎。照后囗月日时/应验,庇荫子孙,敢有邪神故气侵犯者,囗令山川神袛囗送/直符,遭依/女青律令施行,须至券者。/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立券,孝子梁运佐囗。/祖师盟证,囗。知见:岁主囗文公,年;/中见:直符囗囗囗,月;/日直符囗囗囗,日;/时直囗巨卿,时。

(3)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二十年墓契

墓契刻于石上,为寓居绵州新屯石板道李果、李楼、李台为亡母杨氏所立的墓契,墓主杨氏生于威州凤屏里,亡于绵州北门土主庙正街本宅,葬于绵州城东开禧桥梅花岭之阳。

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1541年)十二月壬子朔越 [1]二十二日癸酉,四川都司利州卫中囗囗/启见,寓绵州新屯石板道祭主李果、李楼、李台等,伏为明故显妣孺人杨氏囗囗囗/魂存命。

生于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七月十五日未时,在威州 [2]凤屏里地分受生,享年六十/九岁,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闰二月初四日戌时在绵州北门土主庙正街本宅寿终,/停柩在堂,夙夜忧思,不遑所厝。

先年凭术踏选绵州城之东北开禧桥梅花岭之阳/吉地一穴,发龙之正东卯之寅艮,过脉转坐丑山未向。

其地来龙千里,踊跃飞腾,四/神拱卫,八将朝迎,金水星行龙,金水星作穴,形合得珠笑(大)龙形、武公端坐之势。

穴安/土停,天穴左右旗鼓护,纵横案天马作朝。

贵砂荫,乐剑戟,朝迎左,随龙水绕抱穴前,/曲折入右,大溪水夹合巨门水,管局得禽兽星镇锁之玄。

入汇大江,环抱外明堂,囗/出丙方,破军元辰。其明堂立万马而宽舒,斯水口不容封之紧闭。

山水有情,堪为幽/宅,命工修砌,成茔已葬。故显考诰封昭信校尉 [3]李钦在墓,择今辛丑年辛丑月癸酉/日己未时合葬。

故显妣杨氏于左取天元,二辛为子孙、一癸为财、一巳为同类。

地元/二丑一酉一未,补脉合山。人元二丑中二癸为财、二辛为子孙、二巳为同类。酉中一/辛为子孙,未中一乙为煞,一丁为印,一己为同类。

三元俱生,合山向补脉,年遁六白/到向,月遁六白到山,日遁六白八白夹山,时遁一白夹向真太阳到山未末坤,时遁/太常到向岁贵庚寅夹向岁禄丁酉岁马己亥,俱夹向月贵甲午到山月禄丁酉,到/向日贵乙卯丁巳,俱夹向时贵壬申夹向,命贵丁酉己亥,俱夹向命禄癸巳夹山,取/得通天圣窍穴,壬天符诸吉星到山到向。

谨备经文钱马,共拆山钱九万九千贯九/百九十文,买到墓地一亩,东西南北穿心各一十八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抵玄武。

内方勾陈四域,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致使千秋万载,/永无殃咎。

照依龙穴沙水,月日时应验,阴庇儿孙步云梯,文惊宇宙,武镇华夷,/若有外犯,拜令山川神袛,缚付直符。

今以牲醴香钱,供为信备墓契,各已分付,安葬/已后,子孙允为台(?)兆。

知见人岁月,主代保今日直符,故无邪精,不得争吝,虫蚁荆棘永不侵,生敢有囗/者,永避万里地府,主吏目当其咎,五帝使者/囗立二本一本,奉后土阴石一本,已付墓中,故妣杨氏收执,付身永为照用,须至券者。

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券。孝子李果等。

代保知见人:岁在直符林卫公之神,月生直符水卫公之神,/今日直符囗囗公之神,今持直符财道囗之神。

(4)绵阳市安州区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弘治十八年墓契

墓主冯源。该墓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墓契正文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刊刻。

额右起刻:白鹤仙人证盟;底右起刻:墓垣土地护佑;左竖刻:引进人张坚固;右竖刻:代保人李定度。

碑文左起竖刻:维/大明国四川/蜀府芳山居奉/佛故中官冯源之魂存日在阳,乙巳(1425)相七月/二十二日卯时生,系威州地分生长人氏,享年/人间八十一岁,大限丧于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三日亥时身故。

以/盖闻生有所用死则安坟,今用钱财买到/观音桥地土一穴,东至甲乙,南至丙丁,西至/庚辛,北(至)壬癸,中央安葬亡人。

衣本(?木)全于内/安葬,永为阴宅,下到囗(注:上日下死)古,囗不正囗。鬼/不得前来侵占亡人地头,如有侵占,具/告天庭,依律断罪施行。

右给亡人冯公照用。/谨依太上女青律令。/弘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日吉券。

(5)平武县报恩寺玉佛殿处是明代成化九年墓契

墓契刻于石上,四周刻连枝纹,中间为正文,18列,满列25字。

墓主是四川道北龙州宣抚司武安乡曲水里在城居住信士薛宜人。

大明成化九年(1473)岁次癸巳十二月丁巳朔十七日奏。

系四川道北龙州宣抚司武安乡曲水里在城住居奉/佛,伏为故妣诰封宜人薛氏存系。

辛卯年(1411)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享年六十三岁,祖系本土生长人氏,大限丧于壬申年(1452)三月/二十八日辰时分,天命告终,未卜茔坟,夙夜忧思,不遑所厝。

/遂今日者择此岡原,来去朝迎,地占袭吉,地属本境之原吉/地一穴,以坐未山丑向,风水为营,堪为宅兆。

第已出备价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丈采买到/皇天后土地祗墓地一方,东西长一十七步,南北阔一十八步,东至青龙,/西接白虎,南抵朱雀,北按玄武,内方勾陈,管劈四域。

丘丞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致使千秋百载永无殃咎。

若/有干犯,并令将军、亭长、缚付、河伯、水官信券财地交相,各以分/付,安告以后,永保庥吉。

知见人:岁,月,主。代保人:今日勑符。书契/人:白鹤仙。

故气邪精不得干惹,先有归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判,助葬主里外存亡,悉皆安稳。

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右给付诰封宜人薛氏收执为照。

搜索更多有关“东汉镇墓兽特点,古代镇墓兽的传承发展与衍生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