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电脑>正文

古代传递信息系统叫什么?古代城市的报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人气:229 ℃/2023-12-26 14:49:21

我是勇毅直行,80后IT大叔,喜欢阅读和旅游,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个人精进 旅途见闻】干货。

摘要

今天一站一景之北京地铁2号线鼓楼大街站,和大家一起追溯旧鼓楼大街的历史由来,探秘古代城市报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最后是打卡旧鼓楼大街周边的景点,烟袋斜街、钟鼓楼和时间博物馆。

目录

01 旧鼓楼大街的历史由来

02 古代城市的报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03 一站一景之钟鼓楼

旧鼓楼大街的历史由来

鼓楼大街站位于西城区东北部,旧鼓楼大街、旧鼓楼外大街与二环路交会处,可与8号线换乘。该站因位于旧鼓楼大街北侧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远在元朝时即有此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但现在的鼓楼,并不是最初建成的那座鼓楼。早先建成的那座鼓楼在今天旧鼓楼大街的北面,称“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一场雷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齐政楼旧址的东面,即现在鼓楼所处的位置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鼓楼。其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因元代的齐政楼相对于明朝建的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下的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而新建鼓楼附近的街道被称为“鼓楼大街”,后改称为“地安门外大街”。

另一说法认为,旧鼓楼大街位于今天的鼓楼之西,而鼓楼前面的大街,清时称“鼓楼大街”,鼓楼之西的街道,相对于其时的鼓楼大街已为旧物,故冠以“旧”字以作区别。

古代城市的报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说起“暮鼓晨钟”这个词语,很多人都明白其字面的含义,是指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也形容时光的推移。提起“暮鼓晨钟”,不得不提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是北京古代的报时中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部终点,是一前一后两座高耸的建筑物。具体来看看,钟楼和鼓楼是如何报时的呢?

先来看中国古代计时方式,按照古时候的习惯,一夜被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19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21时称为二更;23时称为三更,我们老百姓常说的“三更半夜”指的就是这个时辰;1时称为四更;3时称为五更;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钟楼和鼓楼专门负责定更和报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向老百姓说明该到睡觉的时间了;从二更到五更,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了老百姓们的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告诉老百姓们天亮了该起床了。

击鼓和撞钟也是有定式的,怎么样击鼓呢?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中国文化中认为108代表圆满、吉祥。古代计算时间,一年一共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六候一月),这几个数字加起来也正好是108,代表一整年。撞钟的方法和击鼓的方法一样。

也许有人会问,鼓手们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钟鼓楼司时是由一套系统的器具组成的,其中鼓楼上设铜刻漏及二十五面更鼓,钟楼悬挂报时铜钟。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鼓楼在金台坊,旧名齐政,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

根据史料推测,为使滴水速度均匀,计时准确,鼓楼的铜刻漏采用多级刻漏的方式,共设有四级漏壶,上下串联,逐级向下滴注。漏壶旁立一铙神,利用水动力与机械原理相结合,每刻钟铙神自动击铙八下。鼓楼上的二十五面更鼓中,一面为主鼓,直径一点四米,由整张牛皮蒙制,其余二十四面群鼓依据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内的人听到鼓声后则撞钟报时。

这是在清朝以前,鼓手们一般是根据铜刻漏计时的。但在清朝以后,鼓手们则是根据时辰香定时了。这便是古代报时的一个简单的流程。

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对老北京人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暮鼓晨钟”。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钟表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击鼓撞钟来报时了,但“暮鼓晨钟”已经成为老北京城文化的一部分。

一站一景之钟鼓楼

钟楼、鼓楼,于元代创建,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反复的修建。钟楼,楼通高47.9米,楼上悬挂着一口铸有“永乐年、月、吉日制”印记的特大铜钟,该铜钟高5.55米、直径3.4米、厚120~245毫米、重约63吨,乃中国古钟之最。

鼓楼,原来的名字叫作齐政楼,位于钟楼的南面,与之相距约百米。鼓楼位于元大都的中心,但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如今我们所见的鼓楼,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在旧址东面重建的。鼓楼的台基高达4米,台上横列5间房屋,楼高达46.7米。

在楼顶,原置有象征24节气的大鼓24面,现仅存一面。鼓高2.22米、直径1.40米,上有刀痕一处,是八国联军以刺刀刺破的,因为此鼓巨大,无法劫走,所以才保留至今。

在元、明、清三朝,钟楼、鼓楼都是作为古都的报时中心,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文武百官上朝以及老百姓的生息劳作都是以此为度。

烟袋斜街始建于元代,它并不长还不到300米,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斜街,也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八条商业街之一。原名叫鼓楼斜街,元代,鼓楼西大街与鼓楼斜街都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合称为斜街市。在明代,它又叫打鱼厅斜街,想来驻有管理什刹海渔民的部门。到了清朝,相传当年这里住着的八旗子弟喜欢抽旱烟、水烟,于是这里开起了大量的销售烟袋、烟叶的商铺,烟袋斜街的名称也随之而来。最鼎盛时,京城一共有十九间烟袋铺子,有五间开在了烟袋斜街。

其中有两家最为出名,一家是恒泰号,一家是双盛泰,紧挨着并肩坐落在烟袋斜街东口路北。门口竖着的巨大木雕烟袋造型,烟杆一人高,粗壮如一棵成长中的小树,金黄色的烟袋锅也有海碗那么大。可惜这些烟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都变成了民居,门口朱红色的油漆已经褪色,窗框的许多地方干裂,当年盛极一时的模样完全看不到,只剩下门口坐着的沧桑老人,还能搜索到儿时记忆中的大烟袋。

不过烟袋斜街的名字,不仅仅跟烟铺有关,从地图上看,它从东到西,细长狭窄的街道像烟袋杆,东边路口忽然变得更加狭长,就像烟袋嘴;西边路口转而向南,朝着银锭桥的方向展望,如同一个折头的烟袋锅。

烟袋斜街遗留下来的老店铺早已寥寥,值得一看的恐怕就剩斜街21号的鑫园澡堂。鑫园澡堂创办于光绪年间,创办人是李莲英的义子李福庆。2014年9月,鑫园澡堂正式关张,再开时已经成了今天的鑫园客栈。

如今的斜街已经大变样,继国子监街之后,烟袋斜街被列为北京第二条历史文化名街,成为代表北京市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项目,烟袋斜街的发展才定位得很明确,它立足于再现老北京民俗。即使不住宿,也可以走过去看看,这里承载了多少代老北京的美好记忆。

时间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博物馆坐落于皇城龙脉最北端,北京钟鼓楼之畔,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主体建筑由砖瓦和木质结构构成,为三进门式,房高约三四米,厅堂空间约有上百平方米,檐下六根立柱支撑房屋,整体建筑庞大恢弘。总建筑面积14720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层地下三层。院内回廊将大小几处房屋和庭院自如连接,地上建筑设有大小不等,风格不同的艺术空间。根据不同主题内容,诸如文人雅集、茶文化、书斋等,用实景陈设方式展现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除时间科普厅、历史博物馆等功能区域外,地下空间为停车、餐饮及商业提供空间。

博物馆主要由一个常设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组成。常设展厅以展板展示为主,通过模型和影像展示中华民族对时间概念认知的历史,并回顾历法、计时器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圭表、刻漏、浑天仪的介绍。

馆内还展有现世仅存的两台乾隆时期掐丝珐琅荷花缸钟的其中一台。该钟保存完好,钟表至今还可以走动,已成时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的其中四个仿品——牛、虎、猴、猪的兽首也在此展览。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其实都是报时器的一部分,比如猴代表申时,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就是每天15时至17时。

往期文章:

往期文章:

往期文章: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传递信息系统叫什么?古代城市的报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