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敦煌飞天形象公元:辉耀千年的敦煌人物

人气:434 ℃/2024-03-30 04:45:25

敦煌地灵人杰,自古为人文渊薮之地,出现了许多硕学宿儒, 名臣良将,在中华文明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民国三十年(1941), 敦煌学者吕钟修纂的《重修敦煌县志》中,这样记载:“敦煌自古人才辈出,张奂清廉不受鑛金,见重于虏廷。侯瑾、宋纤、氾腾、索袭,高尚其事。盖勋方耿,抗礼公卿,不屈权贵。郭瑀之经义文章, 弟子著录者千余人。张芝草圣,索靖草贤,宋云深通佛典,赵酸精于历学,索沈博通经籍,明阴阳术数,世称通儒。五龙见称于当时;二妙驰名于艺苑。张湛儒学名冠西州;车济果毅志不可夺。宋繇经史群言,靡不究览;刘晒、索敞笃勤训诲,为世儒宗。阚駟博通经传, 过目成诵;令狐氏桥梓联翩,奕叶显荣。张太素、张参及孙自牧, 蜚声知运;王君隻杖钺秉旄,折冲万里,为国干城。张议潮支撑艰局,中流砥柱,拨乱反正,拯十一州人民于水火,谓为民族英雄, 复何愧乎?五代之乱极矣,而李挺、李琪登甲第,掇巍科,文章丝纶,珠玉称美,是皆瓌伟特奇之士。后先相望,盛矣哉!所谓三不朽者,盖有由矣。史称西凉王好文学,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凉州张氏,沮渠牧健亦好文学,导称多士。其臣阚駟、张湛、刘晒、索敞、阴兴、阴世隆倶敦煌人,或为博士,或为师保,勤于诱导, 肃而有礼,多所成就。元季以降,浸浸衰矣!逊清末叶,雷起瀛、刘凤翔其最著者也。自科举停,学校兴,趣新进化者流,崇尚科学,洞达时务,所望后之人,坐言起行,力求实学,于以追踪古人不难矣。”这段文字是对敦煌自汉至民国敦煌学者名家、将士贤良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也有一些只是短暂地生活在敦煌,当这些璀璨的星辰汇聚到敦煌,闪耀在 中华文明的天空中,就使得敦煌这个名字更加熠熠生辉。穿行在曾经为了敦煌的辉煌而默默付出的伟人丛林,我们不禁为他们做出的卓著成就赞叹;循着他们的足迹,我们也将看见他们及许许多多劳动者创造出的辉煌历史。

至于张骞、班超等等这样一些闪亮的名字,已经为我们所熟知, 这里不再赘述。想了解敦煌,你还应该知道这样一些名字。

有着“草圣”之誉的著名书法家张芝是敦煌渊泉人,尽管渊泉县在今瓜州县境内。但据敦煌藏经洞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 (P.2005 )记载:“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效谷府东五十步”(敦煌子城东北罗城中有嘉纳堂,唐时为效谷府,墨池当在此罗城东北部),“张芝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名传”,后至开元四年(714)九月,博览经史的敦煌县令赵智本于墨池遗迹处掘 得一石砚,并“劝诸张族等,令修葺墨池,中立庙及张芝容”(P.3721 《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亦有类似记载)。敦煌遗书晚唐《敦煌二十咏》亦有《墨池咏》颂其事。应该是他青年时代在敦煌郡效谷县生活时间较长的明证。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与怀素前后辉映, 代表着汉唐时代草书盛行期的两座丰碑。张芝的书法,精劲绝妙,行、隶见长,尤精草书,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 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今称之为一笔书)(“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谓之‘一笔飞白’”)。张芝的书法,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罗叔景、张元嗣并称,自成一家, 被当时人们誉为“草圣”。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少年时代在敦煌 “临池学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2012年,瓜州县在该县城东大门九支渠景观地带打造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是对张芝竖起的纪念碑。

在张芝之后,西晋时期,敦煌地区又出现了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一一索靖。索靖是张芝的外孙,敦煌郡龙勒县人。曾做过尚书郎、 雁门太守、酒泉太守、左卫将军。索靖擅长章草,他继承了张芝的衣钵,又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当时有人这样评论: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就连晋武帝也非常喜爱索靖的书法。可见,索靖的书法成就足以和张芝媲美,时人称之为 “亚圣”。

西汉名相曹参的后裔曹全是敦煌效谷人,字景完,举孝廉,拜酒泉禄福令,官郎中,以讨西域疏勒王而有名,在任地方官时慰老济贫,赈粮施药,兴完城郭,荐贤举能,时人勒碑称颂,名《曹全碑》,现碑存陕西省博物馆。

三国时期,先后有两任太守,在敦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位是仓慈,一位是皇甫隆。太和年间,仓慈迁任敦煌太守。由于敦煌远在西方疆域,多逢战乱,又与中央隔绝,因而曾一度未有太守就任,经历了二十年几乎无政府管治的状况。于是一些地方大族豪强乘势大张爪牙,当地人民不能反抗,只得习以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大都只能依循惯俗地管治该区,不能作出任何改革。仓慈到任后,致力抑制大族的势力,抚恤贫穷的百姓,凡事依循真情实理, 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仓慈还制定有效措施,保护在河西贸易的外族商人,促进了汉胡贸易的往来。

皇甫隆是三国时期魏国安定(今陕西宁县)地方的人。嘉平间 ( 249〜254 )任敦煌太守。由于敦煌地区民众不懂得灌溉田地的方法,常常灌溉搐水,使极濡洽,然后才开始耕作,很是浪费水。 又不晓得使用耧犁,因而农业种植既费人力又收获很少。皇甫隆到达担任太守后,推广耧犁,提倡平灌,省功节水,产量增加了五成。 另外,当时敦煌妇女的衣着风俗是在做裙子时,将布挛缩如羊肠, 用布颇费,他改革了这种奢侈旧俗,节省了不少布料。皇甫隆虽然刚断严毅比不上仓慈,但是他勤于政事,施惠于民,为民兴利,不在仓慈之下。

敦煌地区还曾出现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儒学大家,前凉时期的敦煌效谷人宋纤就是其中一位,他生性沉静肃穆,一生操守高洁,不与世交,是当时河西地区的名儒,隐居于酒泉南山著述讲学,有受业弟子三千余人。宋纤厌恶官场生活,立志不参与政事,过着隐居生活。酒泉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用隆重的仪仗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马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也。”(成语“人中之龙”即由此典故而来)。

郭瑀是宋纤之后的又一名大儒,他少时好学,节操超人。青年时游学到张掖,师从郭荷,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郭荷死后,瑀以为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 遂服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cui,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郭瑀为师守孝三年,继承师业,到临松薤谷(今张掖马蹄寺)凿石窟而居,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千余人, 著有《春秋墨说》、《孝经综纬》等。

郭瑀的学生刘晒也在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以儒学闻名于当时。他 曾经在西凉立国后被西凉王李暠征为儒林祭酒。并被西凉王李暠视为“诸葛孔明”。后在临松薤谷(今张掖马蹄寺)因病去世。

北凉时敦煌出了两位大学者,一位是地理学家阚駟,一位是天文学家赵酞。阚駟,字玄明,北凉敦煌人。其祖父、父亲均为敦煌名士,他自己“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过目则通诵”。由于他学识渊博,深受十六国时期北凉建立者沮渠蒙逊器重,“常侍左右,访以政治损益”。拜阚駟为秘书考课郎中,力卩奉车都尉。沮渠蒙逊还调集文吏30人,由阚駟领着典校经籍,刊定先秦诸子 文集三千卷,为整理保存中国古籍先秦汉魏文化作出了贡献。又为 《易经》作注,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目。阚駟曾著《十三州志》。颜师古为《汉书•地理志》作注时,多处引用。而以后《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等地理名著也曾多处采用《十三州志》的内容。由此可见阚駟《十三州志》的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可惜原著已失。出生于敦煌的天文学家赵敎是北凉掌管天文、律令的太史公。他组织下属观测星象,参考前人历法的资料,结合河西地区实际情况,撰写《七曜历数算经》一卷、《河西甲寅之历》一卷、《阴阳历书》一卷等学术著作。赵敎的科学成就,有利于当时河西地区农 牧业生产的发展。英国李约瑟博士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了 赵敎的科学成就,并予以很高评价。

除了儒学,敦煌地区的佛教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月氏国人竺法护,世居敦煌郡,成年之后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游历过程中,他通晓了西域各国36种语言文字,熟谙印度、西域 各国的字体、发音等,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开始翻译佛教经典。从晋武帝泰始二年到怀帝永嘉二年,译出了一百五十余邰经论。武帝末年,他曾一度隐居山中,随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精勤修行,声名远扬,各地僧俗从学的达千余人。他又去各地宏化, 并随处译经。晚年,行踪不详,据说以78岁的高龄去世。他穷其 一生心力从事译经大业,是一位伟大的译经家。法护因原居敦煌, “化道周洽”,时人又称他为敦煌菩萨。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早期最著名的译经大师。在中国把一个佛教徒、佛经翻译家以地名敦煌冠以菩萨之称,只有竺法护一人,足见他在敦煌佛教传播中的地位及当时传法的盛况。西晋泰始、元康 间(265〜299 ),早已传入西域的佛教,在敦煌这个华戎所交的都会崭露头角。这里不但有了寺院,而且有了译场。法护的弟子竺法乘协助译经,跟随法护来往于长安、敦煌间。后法乘“两到敦煌,立寺延学,志身为道,诲而不倦”,在敦煌的影响竟超过了 法护。曾于竺法护同隐于长安山寺的 名僧于法兰的高徒于道邃也是敦煌人。

随着佛教的兴盛,僧徒的云集,敦煌佛教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仅敦煌一地就涌现出不少名见史传的高 僧和佛学大师。如释道韶(敦煌氾氏)、释道法(敦煌曹氏)、释法颖(敦煌索氏)、释慧远(敦煌李氏)以及佛学大师宋云等等。 敦煌人宋云,在北魏明帝时曾担任僧官。神龟元年(518)被当时 专权的胡太后派遣,西去求经,借以宣扬国威。同行的还有法力、 惠生等。宋云西行前后五年,共经历了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最远到达赞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于正光三年( 522 )二月回到洛阳,完成了“修礼佛迹”求取佛经的任务。带回大乘佛经一百七十部,并撰有《宋云家记》一书。虽然此书早 已散佚,但在杨街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还保存了这次西行的记载。这对了解当时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地区的政治、经济、民 俗、文化情况是极有价值的资料,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一份宝 贵遗产。

敦煌曾一度成为一国的都城,尽管只有四年,但也是敦煌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那时的国主,名叫李翯。李翯(351—417), 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隐均称李翯为其先祖。李翯本为沙州治下效谷(今敦煌东北)县令,在敦煌地方势力的拥戴下,成为敦煌太守。由于当时政治形势所迫,他于隆安四年(400)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李翯执政时期,广开言路,积极振兴文化教育。他在敦煌南门外修筑了一座“靖恭堂”, 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事、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地方。同时,还在敦 煌修建泮宫,就读的学生有五百余人,并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一时学风大兴。李翯还知人善任,广招贤士,重视学 者人才。在他统治的西凉境内,当时好多文人名流,都投靠于他, 被他重用,一时群英齐集敦煌,在学术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形成 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兴盛时期。义熙元年(405 )十月, 李翯把都城迁往酒泉。二十年之后,西凉国灭亡在其子李歆手中。

在敦煌的历史上,不仅有无数的辉煌,也有着被吐蕃族奴役的屈辱时期,敦煌人不甘于吐蕃的压迫,奋起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那举起归义大旗的,就有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在莫高窟156窟的壁画上,还保存了他统军出行的壮观画面,他的名字叫张议潮。张议潮( 799〜872 )世居敦煌人。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 陇右。沙州也与建中二年(781)陷于吐蕃。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 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后来,他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等待时机成熟,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 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瓜(今瓜州东南)、伊(今新疆哈密)、鄯(今青海乐都)、河(令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兰州)、岷(今甘肃岷县)、廓(青海化隆西)等州县重新回归唐朝。莫高窟第156窟就 是为了纪念张议潮的丰功伟绩,于咸通五年开凿的。该窟在南、北、 东壁经变画的下方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这两幅出行图均高1.08米,长8.88米,面积约9.6平方米,是莫高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出行图。

曾经在敦煌生活,并在历史的天空中发出璀璨光芒的不只是以 上这些,还有许许多多,这众多的名字,共同组成了敦煌璀璨而耀眼的人物星空,记住他们的名字,让来敦煌的友人们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我们一一当代敦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夏惠撰稿)

搜索更多有关“敦煌飞天形象公元:辉耀千年的敦煌人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