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引领群众致富 追梦乡村振兴:以,绣花功夫擘画乡村致富蓝图

人气:131 ℃/2024-04-08 19:52:49

——通江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纪实

白墙黛瓦、荷塘月色、小桥流水、绿草茵茵、亭台栈道……如此诗意的景致,不在别处,而是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的一个村落——红云崖村。近年来,通江县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布局,扮靓了乡村面貌,盘活了农村经济,特色农家乐经营得如火如荼,产业带动让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杜文龙 记者 黎藜 白煌

树标杆 坚定增收信心

今年以来,沙溪镇红云崖村的乡村旅游迎来客流高峰,“梧桐听雨”民宿老板何晓东心里很高兴,现在他的5间民宿客房每天都排满了客人。

“自红云崖民俗村开园以来,我们的营业收入每天有五千到六千块钱。”何晓东喜滋滋地说,“我们村紧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流量比较大,我对经营这个民宿店信心相当足。”“梧桐听雨”民宿自2019年7月开园以来,带动了周边5户老百姓销售农产品和他们自己养的土鸡土鸭,月均增收1200多元。农户闫仕德的烤玉米得到游客的喜爱,有时一天能卖300多元。按她的话说:卖烤玉米比在工地上班,既轻松又划算。民宿为周边4人提供就业岗位,最低月工资2200元,管理岗位3000元,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

“这里空气非常清新,建筑古色古香,很有特色。在这里吃农家菜、体验农耕文化,这是我们在城市感受不到的。”来自重庆的游客何小林准备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享受别具一格的乡村生活。当年在这里下乡插队的重庆知青吴腾麟老人,听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9人回来看望以前熟悉的农户。他们经过几天走访、参观、了解,感慨很深,没想到曾经工作过的革命老区现在变化这么大,村子里都通了柏油路,村民现在住上了小洋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看到的一切让一行9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临走时深情地说:“看到你们现在过得比城里人还好,我们心里踏实了,放心了!”

回想以前的苦日子,该村村民闫仕广哼起了当地曾经流传的一首《单身汉歌》:“灶孔里刨两刨,刨出根青竹标,想起那个单身汉,心焦不心焦!锅里刷两刷,跳出个青蜞蚂,想起那个单身汉,心中乱如麻!铺里摸两摸,摸到个耗儿窝,想起那个单身汉,日子咋块过!”“你看乡亲们现在,吃得像过年,穿得像演员,住得像宫殿,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人人都有手机,小日子过得比蜜甜。”闫仕广负责清扫民宿“梧桐听雨”周边卫生,月工资800,自己还开了家小店卖小吃、饮料,月收入比外出务工挣得还多,全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据红云崖村支部书记罗仕珍介绍,截至目前,红云崖村旅游示范基地接待游客已突破3万人次。预计2020年,将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带动全村4 个社 198 户 652 人有效提高经济收入,直接带动 37 户 158人、辐射带动 94 户 351 人脱贫。

思路清 擘画致富蓝图

红云崖村的成功只是通江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通江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做到“三精准”、强化“三落实”、夯实“三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全县15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219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剩余1397名贫困人口纳入了2020年减贫计划,通江县已全面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

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通江县推动了人居环境整治、绿化、亮化、“厕所革命”、移风易俗、产业招商等全面发展,生态宜居的村庄招来了企业,带动了群众致富,乡村风气也越来越好。

在推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通江县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帮助就业 发展产业”等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对兜底保障户、特殊困难群众除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外,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做实保障式帮扶,确保所有贫困群众都吃穿不愁。

围绕教育卫生强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建档立卡学生“三免一补”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享尽享,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

围绕路水房电夯基础。该县全力实施“项目清场”行动,2014年以来,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531.84公里,实施易地搬迁 13201 户、危房改造15198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20户、参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480户,新改建农村供水工程2964处,实施电力扶贫项目 638 个。实现了村村有硬化路、户户住安全房、人人吃安全水、家家通生活电。

围绕公共配套优服务。4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建设全面达标,157个贫困村村文化室、村卫生室100%达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2014年以来,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和开展劳务培训,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从2014年人均纯收入3580元提高到2019年的6324元,增长180%,年均增长约12%。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比从2014的73%提高到86%,人民幸福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拓渠道 盘活致富棋局

天刚蒙蒙亮,青浴乡文昌村里已经脱贫的村民刘明群早早起了床,煮猪食、喂鸡鸭,忙得团团转。

“今年通过卖鸡鸭和一头大肥猪,加上卖些门前菜园子里的时令蔬菜,收入已经超过1万块钱。”从过去种植养殖自给自足,到现在通过种植养殖脱贫致富,这都得益于通江县鼓励家家户户发展的“五园经济”。

像刘明群这样发展“五园经济”的,在通江县的贫困户中还有1.5万多人。大巴山腹地的通江县,山高坡陡。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山林被撂荒。如何如期摘掉群众贫困帽子?通江千方百计盘活沉睡的资源。

找准了方向,说干就干。通江县确定了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增收新路子,还专门出台《“五园”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共统筹涉农资金7800万元,按每户最高可补助2万元的标准,鼓励贫困户对房前屋后土地、山林、水塘等闲置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五园经济”实现了贫困户短期增收,但想要长期致富,还必须依靠主导产业。在兴隆乡,返乡创业人士薛宇创办了铺子岭种养业专合社,通过种植林木果蔬茶、加工茶叶,办起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带动周边200多户800多人稳定增收致富;借助“龙头企业 基地 农民”模式,巴山牧业公司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推进“农户 公司”模式,带动10多个乡镇28个村开展青峪猪产业扶贫,累计带动600多户20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让村民富起来,必须要让村民的头脑先“富”起来,通过产业致富。为了充分激活内生动力,通江县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推行“女子攻坚队·文明健康行”、“脱贫之星、孝道之星、致富之星”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意识,涌现出余定泗等大批脱贫之星,巴山牧业董事长张育贤荣获“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围绕“绿色、生态、富硒、有机”金字招牌,组建银耳、茶叶、中药材等7个产业推进组,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北部干果、南部养殖、小通江河食用菌、大通江河茶叶、中部中药材为重点的全域梯级产业发展新格局。累计发展通江银耳(食用菌)3.5万亩、茶叶10万亩、中药材13万亩、核桃15.9万亩、青花椒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8万亩,优质粮油种植面积130万亩,年出栏牛8.5万头、猪95万头、羊15万只、小家禽400万只,带动全县1.6万户贫困户5.5万人增收致富。

同时,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持基金40万元,支持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按照每人400—600元标准进行增量奖补,鼓励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每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1—2个主导产业,通过“反租倒包”“入股分红”“异地置业”等多种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15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人均10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23个。不断提升造血功能。统筹整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积极构建“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生产经营综合体。通过劳务输出、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创业扶持等方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支持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商品率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通江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信心满满,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坚决高质量实现县脱贫摘帽目标,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搜索更多有关“引领群众致富 追梦乡村振兴:以,绣花功夫擘画乡村致富蓝图”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