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临淄必游景点介绍 神游淄博临淄齐都篇之二

人气:142 ℃/2024-02-12 09:17:47

景观:马陉、马莲台、龙池、石人坡、龙泉、寺田单解裘处和都城遗址中的桓公台、晏婴墓、韩信岭、景公殉马坑、孔子闻韶处、姜太公衣冠冢、太公祠、排水道口、稷下学宫、三士冢等景观。

且说时空神游号来到牛山,又曲折东向驶去,经过柳店村。这里是淄河与东西古道相交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马陉。《左传》记载:“入自丘舆,击马陉是也”。就指此地。去此以东,在淄河店东和柳店村南,各有烽火台遗址一处,曾有清兵驻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中旬,南捻军越青石关进周村,破金岭镇东去,曾在淄河店全歼驻守此地的旗兵及益都乡团。

马莲台位于临淄齐陵街齐家终村南,是一处古代山洪冲刷而成的黄土台地。谷长10余里,最宽处800米。像所有的名山秀水一样,马莲台也有其美丽的传说,因黎山圣母弟子马莲仙姑居此普度众生而得名。历史上周围村庄的百姓曾多次在此躲避兵荒马乱而化险为夷,是一座集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美丽的神话传说于一身的灵秀古台。

此处沟壑纵横,山丘环绕,台岭高耸,地势险要。倘你在仲春时节光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富有神秘色彩的沟壑。随之飘来一缕缕槐香。举目望去,沟壑上下,到处绽放着一片雪白。仔细观之,但见棵棵槐树上,都形成了一嘟噜一串串珍珠般的铃坠,加之顶部金色的铃帽,沐浴在阳光里,鲜亮亮的,玲珑剔透,十分的精巧别致。槐花在徐徐春风中摇曳,远看,犹如满树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令人心花怒放,禁不住贪婪地猛吸几口空气,随之一股股淡淡的清馨扑人口鼻,真可谓沁人心脾,不觉间便陡增了几分游兴。

沿沟壑里间南行走100米,左侧便是石海。据说,石海是当地村民近年方发掘整理而出的。但见块块青石卧在那里,大都呈波浪形。有几块则呈怪兽、乌龟之状,每块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石海长约200余米,且下窄上宽;下不足5米,上竟达60余米。观之令人眼界大开,心驰神往。站在山坡之上,通观整个石海,其状呈“s”型,望着那叹为观止,形态逼真的波浪石,令人仿佛置身-的身旁,倾听到了海浪拍击的喧响。亦真亦幻,禁不住被她那奇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真乃鬼斧神工也!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赞誉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杰作。

走出了石海,沿着崎岖小径,径直向马莲台方向而去。

传说明朝年间,临淄城内有一姓钟的官吏。他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故弃官归隐,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日子,自称稷山居士。后人都称他为钟居士。

正值仲春时节,这日,钟居士嗅着阵阵扑鼻的槐香,来到了马莲台畔,见这里沟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泛着诱人的奇香。他禁不住陶陶然沉醉其中。

于是,从此之后,钟居士便在此久居下来,传说中尚有一位麻脸老妪,他们共同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善事呢。

到了甲申(公元1644年)年,明朝败北,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山外的百姓,携幼扶老,如惊弓之鸟四处避难。“赶快到马莲台来吧!”百姓们似乎在冥冥之中,都听到了这一光明的声音。于是他们纷至沓来。但见马莲台上,彩虹飞舞,霞光万道,那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于高台之上,且不时地挥动双臂,呼唤着百姓们。于是,百姓们不顾一切地逃到这个地方。

数日后,清兵退去,硝烟散尽后,马莲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据说当时人们回到村里后,互相询问躲到哪去了,回答乃众口一词:“马莲台!”人们惊得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两间狭窄的草庵,竟然藏下了几千人!更奇怪的是,人们竟然谁也没有见到谁。

后来,人们为感悟佛门的好生之德,便认定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乃和平的使者。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平安康的生活,故当地人们集资为其修建了坛城佛刹;前为白衣殿,供奉观音菩萨,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之内鸽哨长鸣、紫燕纷飞、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升平之气象。后该佛刹又于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重修,乾隆12年(1749年),道光14年(1834年),光绪33年(公元1907午)再次新修或重修。

站在台顶极目远眺,但见东、西、南三面群山逶迤,惟北面豁然开朗,整个临淄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尽收眼底!俯瞰台下,沟壑环绕,槐花如雪。

李法周《马莲台》:

银花穗穗香满谷,碧叶层层郁郁丛。彩蝶戏蕊飞上下,英碑妙文立当中。

淄水随流而下,河之东岸齐陵街道东、西龙池村之间,原有一水潭,名龙池,泉水汹涌,清澈见底。临淄八景之一的“龙池秋月”指此。

龙池,古称瑞泉湾,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深约两米半。原来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水有数米深,泉水从池中涌出,四周条石垒砌,内有三泉,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冬不结冰。水温在摄氏13度以上。冬晨远观池面,雾气弥漫,春天碧波荡漾,锦鳞游戏,夏日池边芙蕖,叶碧花红,入秋皓月当空时,如明镜映入池中。

东西两岸各有饮水井一眼,俗称龙眼,石砌,外覆以三合土捶积,井口用巨石穿凿而成。此井专供东西龙池两村群众吃水之用,水位能升到用手所及的高度,较池内水位高约半米,中秋时可看见月亮在井水中。即便是大旱之年,泉水依然奔涌不息。龙池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得见水底下的游鱼。龙池四面竹木环绕,环境优雅。池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口水井,井里的水面比龙池的水面还高,每当皓月悬空的时候,月影就倒映在井中,好像一个大玉盘沉到了井底。人们为了让瑞泉成为此地一景,便用巨石将泉湾围砌成池,并改称龙池。

【明】彭自勖(县令)《龙池》:

方池半亩白云深,明月清泉亘古今。初怪冰盘浮水面,番疑宝镜坠波心。

岸迷芳草龙何在,径绕荒台客自寻。岁旱民间能致祷,一瓢大地变甘霖。

在淄河东岸,西龙池庄前有一侗附马御葬,后人称之为“石人坡”。葬于元初,御葬呈南北走向,南北长40多米,自南向北依次分列石猴1对、石猪2对、石羊2对、石人2对,东西相对而立,雄壮威严,栩栩如生。石人头饰乌纱,手持象板,庄严肃穆。形成的南北甬道近6米宽。最北是1只无头大乌龟,背驮石碑斜压在尾部,称龟驮碑,高约2米为椭圆形。东侧有长4米、宽3米的供台石1块,光滑而平整,为后人供奉时摆放祭品用。碑文记载,此墓为元朝雁南河北道达鲁花赤显祖之墓。此御葬石刻毁于1966年冬。

西龙池还有北魏时期修建的龙泉寺,系临淄著名三大古寺院之一(西天寺、康山寺、龙泉寺)。据民国九年(一九二零)《临淄县志》记载,六朝石佛在龙池龙泉寺故址。龙泉寺原有大佛两尊,高八丈,俗称丈八佛。佛旁分别侍立菩萨石像两尊,高三米,大佛刻于北魏景明之后,北周之前(约公元500—557年)。菩萨则是北周北齐时期作品,两侧立有“龙泉寺碑”、“双龙丈八碑”。古有“先有龙泉寺,后有古龙池” 之说,可见龙泉寺由来已久。

沿淄水下行,西岸便是齐国都城。都城的东墙,紧邻淄水,随河而弯。古时有堤防,齐景公尝欲堕东门之堤,晏婴谏以“古者不为,殆有为也”(《晏子春秋》)。战国时,田单为相。一个冬日,他在今东古城村东修真观东淄水河畔,脱下自己的皮衣,救过一冻僵老者。后人将此地称为“田单解裘处”。

相传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出任齐国国相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严冬傍晚,坐车出临淄城东门,路过淄河岸边时,他看到路旁的雪地里有一团褐色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个老人蜷缩在雪地上。老人衣着破烂单薄,面色蜡黄,嘴唇青紫,已经被冻得晕了过去。

田单一看,老人四肢虽然已经僵硬冰凉,但心窝处还有一丝余温,这就表示老人还有救。可是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雪地里,想要找一床温暖的棉被、一盆滚烫的热水,根本就不可能。

如将老人带到家中,定会耽误营救老人的宝贵时间。想到此处,田单立即把老人抱上了车,然后解开上衣,用自己的体温为老人取暖。老人因此也就得救了。

田单雪地解衣救人的事传播开来,迅速遍及了齐国,大家都竞相夸赞国相爱民如子,大家对田单也是尊重了。

人们为了记住田单的好处,便把都城东淄河岸边田单救老人的地方,誉为“田单解裘处”。

【宋】 洪适《田单》

齐主轻忘在莒时,解裘淄水遽相疑。若无貂勃明勋业,几使功臣枉见夷。

【明】 贝琼《送盛孔赴淄川丞二首(其一)》

天寒北风利,有客赴临淄。临淄古大国,山川何逶迤。

小白相夷吾,尊周攘四夷。田单守即墨,一日走燕师。

二子不复见,名今千载垂。为我吊精魄,伯功未可卑。

【明】 张所学《和洪启进游崆峒岩》

补天馀石落芳洲,别墅空同与世浮。青璧玲珑誇绝胜,红尘绵眇更清幽。

金茎承露传千古,玉乳流丹历万秋。百里桑麻郊外见,满城云锦镜中收。

登山石子曾遗食,涉水田单为解裘。最喜使君追往辙,闾阎相爱此遨游。

诗人们经过田单解裘处,进入齐国都城遗址。都城遗址位于临淄区(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长子丁公于齐,建都营丘(一说营丘即临淄),后六世胡公迁都于薄姑(今山东博兴)。献公元年(公元前 859)迁都临淄,至公元前 221年齐亡。秦代为齐郡治所。西汉前期和东汉为诸侯国齐国都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达600 多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古城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夯筑痕迹依稀可辨。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余米。有5座城门,东、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东、北门通向大城,门道外口两侧城墙皆向外凸出。故城城墙有的呈直线,有的沿河岸蜿蜒曲折。因东、西城墙沿河岸弯曲而建,故出现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史书记载,齐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

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按交通干道的走向和城门的布局,还有西门1座,约在齐都镇永顺村北,排水道口以南,俗称“三圣门”。另一座是东门,在河崖头村南,或葛家庄以北,俗称“雪门” 。门道宽一般10米左右。自从献公迁都临淄之后,又经过历代的缔造经营,至迟至春秋晚期,已经成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大城。大城的南北近9华里,东西7华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东墙因临河修筑,多曲折。城墙用夹板夯筑,从东周至汉代经多次增筑和修补,基宽20~30米,最宽达43米。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一处在城东北部河崖头、东古城一带,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有的大墓墓口面积40米见方,有南北墓道。在其中 1座甲字型大墓的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殉马坑,据已发掘部分推算,共殉马 600余匹。

这一带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均属西周和春秋时期,当是姜齐的公墓地。另一处在大城南部刘家寨、邰院一带,这里的墓葬都是积石、积蛤壳的中型墓。城南一带有多处东周墓地。在南城外约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一座战国早期人殉墓,椁室周围埋有17个女性殉葬人,年龄最小的15岁,皆有墓坑和棺椁,陪葬者均有丰富的随葬品。

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过大城的西南隅,两城巧相连接。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方,东北部嵌入大城,南北4华里余,东西3华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经宫殿区穿西城墙注入系水。在城墙处均有自然石叠砌的排水道口,已发掘的西墙排水道口东西长16。7米,宽约7~8米,高约 3米。有3层流水孔,每层5孔,各层孔互相错列。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东西进出水道的两壁均用石块垒砌,底铺石块。

齐国故城内外,有多处夯土台基,是当年齐国的宫室建筑基址或离宫别墅遗址。筑台是春秋时期较为普遍的习俗,齐国所筑之台见于记载的有《左传》提到的坛台、遄台;《管子.山至数》中涉及的栈台、鹿台;《晏子春秋》中所记载的路寝台、长庲台等。筑台的用途,除供王侯登高玩赏之外,还用于观天象、备攻守、聚财富、会欢宴等。

城内已探出 7条主干道路,大多与城门连接,有的贯穿全城,路宽 6米以上,其中两条南北主干道路宽达20米。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内划分为若干街区。沿城墙内侧还有宽 6米左右的“环涂”。城内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一条南北干渠,南与小城东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为 2支,一支出北墙注入北护城河,一支向西北出西墙注入系水。东北部也有水渠分别注入北护城河和淄河。

两城总面积达60余平方华里,正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俗称金銮殿,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

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东距小城东墙约300米,在桓公台以东约1000米处,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平面上总体南北长达87.5米,东西宽113米,台基虽仅1层,但高度在3米以上,且周围壁面立柱镶板,装饰完善,台上建筑有彩绘木门以及铜构件,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遗址整体地势明显高出周边,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俗称“金銮殿”。

自周昭王八年(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临淄城(临淄齐国故城)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临淄城居民7万户,为海岱之间一大都会。至汉代,有刘氏齐王封此。西汉时,环绕营丘而筑齐王宫,在城居民编户10万,盛况空前;东汉时,于营丘之上修建 “环台”犹存大国之都风貌。

现存高台基址“遄台”遗迹,亦名歇马台、戏马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先秦齐国时这里是进入都城的最后一个驿站,信使来到这里,要进行适当的休息,故有歇马台之称;另一种说法,当年齐王经常与那些贵族、大臣们在这里赛马,故称之为戏马台。

《左传》有“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的记载,与《晏子春秋》载“晏子与景公在遄台辩‘和‘、‘同‘二字之异,乃同一事。”还传为齐国战马集结之处,又说齐威王与田忌赛马之地。今台上遍植松柏,挺拔蔽日。

雪宫台,位于齐国故城东门外,今淄河东岸的皇城镇曹村(原名雪宫村)以东。现台高5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50米。据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雪宫,是齐国的宫外之宫,因处齐城雪门外而得名,为齐王会见宾客、游乐、欢宴之处。《太平寰宇记》载“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即此。《晏子春秋》也有“齐侯见晏子于雪宫”的记载。相传齐宣王时,钟离春冒死进谏,献治国之策,宣王见其贤,纳为正宫的故事,也发生于此。

梧台,位于齐国故城西北10公里处,今凤凰镇西梧村北。现台高18米,周长220米,占地16亩。

梧台是齐国宫室建筑中最大的一处夯土台基,当地人称梧台山或梧台冢子。梧宫,是接待“外国”使臣的齐国国宾馆。《水经注》载:“楚使使聘于齐,齐王飨之梧台”,即此。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台西旧有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立的石碑,镌刻“梧台”二字,今碑已无存。传说这里是齐国的议事宫室,后因此处多种梧桐树而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作为楚国使者,曾两次访问齐国,并下榻梧宫。清代诗人赵执信赋梧台诗:城西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梧宫。总是于今萧索地,当年那更树梧桐。

【明】薛瑄 《临淄道中》

平郊漫漫树依依,人物千年总已非。多少荒台芳草合,不知何处是三归。

【清】 赵执信《其六 梧台》

城南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故宫。总是于今萧瑟地,当年那更树梧桐。

从城垣遗址东去不远,在庄稼盈畴的锦绣原野上突立着两座上山,土山上树木杂生郁郁葱葱。这就是城内有名的桓公台和晏婴冢。

桓公台荒台故址位于小城的西北部,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名叫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北距小城北墙约200余米,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东、北面150米之外有河沟(排水道)围绕。夯土基呈长方形,现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台项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

桓公台是过去齐国故城内宫殿建筑的中心,也是当时全城的制高点。西汉时期,为齐王宫的南宫,主要用于处理政事。秦汉时期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建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始称桓公台。明清时期,“荒台故址吊桓公”是著名的“临淄八大景”之一。

现此台遗址夯土基呈长方形,1981年,市、区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维修,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并于台前立石质标志碑一座,由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书写碑名“桓公台建筑遗址”,并阴刻说明文字。

齐桓公,僖公子,名小白,太公尚12代孙,齐国第16代国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643年)。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迫楚定盟,定襄王之位,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绩,成为齐国自太公尚后第二个有作为的君王。

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有三子:即长子诸儿,次子纠,三子小白。齐僖公死后,长子诸儿继位,即齐襄公。齐襄公是位昏君,滥杀无辜,欺辱大臣,政治混乱。甚至不顾人之伦常和胞妹文姜私通,后被人杀。齐襄公死后按常规应有公子纠继位。但在齐国监国的上卿高傒和国子都认为论品行和能力,公子纠不如公子小白,便秘密派人通知小白急速回国继位。(当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在莒国和鲁国避难)。

这时公子纠也得到消息,在鲁庄公的支持下,回临淄继承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先,便带一部分士兵,急行军前往小白回京路上,准备阻截。管仲见小白带人过来时,便偷偷朝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回去报告了公子纠和鲁庄公,于是他们放慢了进京步伐。然而当他们还没到临淄时,那咬破舌头装死的小白已完成了登基大典仪式,成为齐国第十六代国君了。

鲁庄公听说小白抢了公子纠的君位,便出兵伐齐,结果兵败,被逼交出管仲,杀死公子纠,才算讲和。齐桓公为报一箭之仇,要杀死管仲,经鲍叔牙力劝,要以国家为重,赦免管仲。齐桓公是位明君,心胸宽阔,他认真地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从好几个方面对管仲进行了考察,并亲自与管仲面谈了三天,对管仲的治国之道心服口服,认为此人确实是个难得的治国人才,便下了决心,拜管仲为相,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正是齐桓公这个英明的决定,才使管仲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齐桓公首先接受管仲的建议,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在重视农业的前提下,发展工商业,把工、商两种人与士、农并列,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经过一系列改革,齐国经济飞跃发展,达到了民富国强,为日后称霸诸侯打下坚定的物质基础。齐桓公与管仲商定了“尊王”、“称霸”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办自己的事情,最终实现自己“称霸”的目的。这个战略十分见效,在周天子的支持下,联合陈、曹两国讨伐不听齐国号令的宋国,不战而胜,初见成效。公元前680年冬天,齐桓公又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等国在鄄地会盟,初步确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当时的中原各国,经常受到四周少数民族的骚扰,不得安宁。齐桓公22年,山戎人大举进攻燕国,齐桓公亲率大军救援,打败了山戎,救了燕国,从此齐桓公的威望更高了。齐桓公当了霸主,许多事情没有他就解决不了。如鲁国的庆父作乱,齐桓公进行干预,逼庆父自杀,使鲁国秩序恢复正常。邢国、卫国受到了狄人的进攻,齐桓公率兵救援。楚国对周天子不尊重,还欺侮周边邻国,齐桓公便率八国诸侯讨伐楚国,逼得楚王承认错误,并在昭陵与齐国签订了盟约。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国的领土不断扩大,保卫了中原的文化和文明,功不可没,永垂史册。

桓公台,当地群众习惯称呼“点将台、梳妆台、梳洗楼”,相传此地曾是齐宣王的正宫娘娘梳洗打扮和居住的地方。离此不远,就有一石质高架,名手巾架,还有一石质巨型石盆,人称洗脸盆,这都是娘娘昔日生前所用之物。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地方叫无盐邑,邑中有一富贵人家,只有老两口和一女儿。女儿名叫钟离春,年近30岁了还没嫁人。古时候姑娘在十五六岁时便择婿嫁人,倘若过了20多岁还不出嫁,就会招人说闲话。等到二十七八再不嫁就成老姑娘了,做父母的不但着急,还会引四邻八舍耻笑。钟离春生的面貌有点丑,但体魁力大,不善梳妆打扮,专爱舞枪弄棒,习练拳脚,还看兵书,在旧社会这样的女子谁会喜爱呢?钟离春的婚事成了二老的一块心病,常劝女儿不要成日习武,要学点儿针织女工,好歹找个人家才是正道。但每到二老相劝,钟离春总是安慰父母:“二老您放心,到时候孩儿自会寻个让你们称心如意的女婿。”爹娘见女儿如此说,也无可奈何,只得叹气,由着他去。

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他任用田忌和孙膑,整顿国政军务,打败了西邻魏国,声威大振。齐宣王此后便骄傲起来,沉湎酒色,大兴土木,扩建宫殿,日日欢乐,朝政开始荒废。这时的秦国任用商鞅,已国富兵强,要为魏国报昔日之仇,兵临边界。直到此时,齐宣王才慌了神,和众大臣商议如何对敌,一连几天没有结果。忽见门卫来报,有个叫钟离春的女子要求见大王,齐宣王闻报言道“早就听说无盐邑有个女子钟离春,长得虽不好看,但武艺高强,今天要当面看看!”便吩咐手下宣她进宫。

钟离春大大方方进大殿后,对齐宣王行礼参拜。齐王见她礼毕后,便问道:“你乃一女子,不在家守闺,来见我何事?”钟离春见问,便答道:“听说秦国强兵犯境,夺我国土,我愿报名参战,保国安民!”齐王一听,说:“很好,可你有什么本领能退敌呢?”钟离春言道:“我自幼习武,深懂兵法,自能退敌。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大王你,要改正四个错误。一,你沉迷酒色不居安思危,将来要有烽火之变的结局;第二,对忠臣良言听不进去,一意孤行;第三,喜听奸臣奉承言语必将误国;第四,拆掉那些虚耗民力而建的游乐场所,专心从政。增强国力,国富兵强,敌兵自退。齐王听后心想:这女子真大胆,从没见有人对我如此说话。但静心一想,说的也似乎有点道理,便沉思不语。

这时,钟离春转身对群臣言道:“我听说国君如果任用忠臣良将,国家就不会灭亡。家中要有敢指出父亲错误的孩子,家就不会败落。你们要是忠心为国,就应该大胆地给大王提意见,指错误,君臣同心协力,才能治理好国家。可是你们整天陪着大王玩乐,明哲保身,你们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吗?”众大臣听了都偷偷地看了看齐王,低下头去。钟离春见他们个个都不言语,知道自己的话产生作用,便进一步说道:“大王,以上的过失就像一把把利剑向你刺来,我今天冒死进谏,是为了齐国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归劝您,您要听了,以后能改正错误,不荒废朝政,不任用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能听进忠诚的进言,我就是去战死边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齐宣王听了钟离春的一番话,如梦方醒,顿感危机来临,对钟离春充满了感激,叹了口气,对钟离春言道:“要是今天我没见到你,还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多的过错,你不顾危险来向我进谏,真是了不起,我接受你的意见。”当即便委以重任,让钟离春掌管军队,操练兵马,准备迎敌。

经过一段时间,秦兵果然不战自退。齐宣王发现钟离春不但勇敢有智慧,而且耿直善良,对他有了好感,就派一大臣说合,择一良辰吉日,立钟离春为王后,迎娶进宫,并且将无盐邑封给了钟离春,让她父母享其邑俸。从此以后,钟离春便被人们称为无盐娘娘了。

在临淄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褒姒娘娘生得俊,惹得幽王送了命。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龙庭。

站立桓公台顶,举目四望,东有古城式建筑一座,为原齐国历史博物馆旧址,东北有万亩花海、赛马场、晏婴冢,北有古城墙遗址、古排水道口博物馆,西有稷下学宫遗址和桓公台文化园,南有西天寺新建大佛殿,隐于西关村民宅中。

有诗曰:

齐王宫殿遗址处,无盐娘娘梳妆台。昔建桓公管子庙,寻古游客吊贤来。

不计箭仇拜贤相,富国强兵揽英才。五国称霸齐为首,今游怀古忆小白。

【唐】周昙《春秋战国门.齐桓公》

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唐】 周昙《春秋战国门.齐桓公》

三往何劳万乘君,五来方见一微臣。微臣傲爵能轻主,霸主如何敢傲人。

【宋】 周紫芝《桓公祠》

苏峻兵方急,桓公气未平。一身唯死节,四海但孤城。

岁月人间梦,功勋纸上名。可怜山下老,浇酒问阴晴。

【宋末元初】陈普 《咏史(齐桓公》

葵丘霸气若虹霓,东略何缘遽不知。宰孔晋侯相遇处,齐桓已作在床尸。

关雎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烬六经。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宋】周紫芝 《桓公祠》

苏峻兵方急,桓公气未平。一身唯死节,四海但孤城。

岁月人间梦,功勋纸上名。可怜山下老,浇酒问阴晴。

【宋末元初】 陈普《咏史齐桓公》

葵丘霸气若虹霓,东略何缘遽不知。宰孔晋侯相遇处,齐桓已作在床尸。

关雎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烬六经。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 元】张雨《古诗十首(其六)》

昔者齐桓公,往见小臣稷。一日凡三至,欲见且弗得。

骜爵固轻主,骜霸亦轻士。大夫纵骜爵,骜霸吾敢尔。

所以终见之,不为从者止。谁云内行缺,论霸亦可矣。

【元】张雨《古诗十首(其六)》

昔者齐桓公,往见小臣稷。一日凡三至,欲见且弗得。

骜爵固轻主,骜霸亦轻士。大夫纵骜爵,骜霸吾敢尔。

所以终见之,不为从者止。谁云内行缺,论霸亦可矣。

【元末明初】王彝《齐桓公》

召陵初服荆,首止复宁周。瓜瓞既云茂,楚氛亦奚忧。

伟哉一匡功,首盟至葵丘。胡为曾西子,兴言贻彼羞。

宣王有遗烈,江汉至今流。舍彼僣王罪,世远及胶舟。

孝子贵几谏,忠臣纳嘉猷。羽翼制君父,嗟兹乃诡谋。

图伯巳如此,震矜何足尤。春秋不获巳,世降日滔滔。

将无彼善者,桓公谁与侔。

【元末明初】王彝《齐桓公》

召陵初服荆,首止复宁周。瓜瓞既云茂,楚氛亦奚忧。

伟哉一匡功,首盟至葵丘。胡为曾西子,兴言贻彼羞。

宣王有遗烈,江汉至今流。舍彼僣王罪,世远及胶舟。

孝子贵几谏,忠臣纳嘉猷。羽翼制君父,嗟兹乃诡谋。

图伯巳如此,震矜何足尤。春秋不获巳,世降日滔滔。

将无彼善者,桓公谁与侔。

【明】冯梦龙《齐桓公》:

姬辙东迁纲纪亡,首倡列国共尊王。南征僭楚包茅贡,北启顽戎朔漠疆。

立卫存邢仁德著,定储明禁义声扬。正而不谲春秋许,五伯之中业最强!

【 清】郑鸿《读渔洋山人诗集感怀云图宾石超群诸先生皆渔洋裔也(其四)》

司马桥边曾觅句,桓公台下几探春。他年再访花山路,惜少当时旧酒人。

【清】孔祥淑《读史(其十六)》

先民询刍荛,故能成其大。管子天下才,改容谢少艾。

齐桓勤求士,宁戚歌诡怪。奉迎忧不知,妾倩适逢会。

白水识贤心,修宫速反旆。佐齐国以治,赖此一夕话。

人无忽于微,虚己超物外。

【清】郑鸿 《读渔洋山人诗集感怀云图宾石超群诸先生皆渔洋裔也(其四)》

司马桥边曾觅句,桓公台下几探春。他年再访花山路,惜少当时旧酒人

在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有晏婴墓。据记载,晏婴死后葬于故宅旁。为汉代所筑的纪念性建筑,无墓室,也非夯筑。据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被奸臣车裂,百姓极为哀痛,暗地将其尸体巡葬于此。奸臣知道后,要把其尸抛骨扬尘,人们为迷惑他们,土封起许多假墓,奸臣无法辨认。后来假墓相继平掉。唯剩此墓保存。《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婴墓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旁,人曰清节里。”《青州府志》载:“慕容德登营丘,望晏子冢,顾左右曰:‘礼,大夫不逼城而葬,平仲死近城,其有意乎?’晏谟对曰:‘臣先人,俭以矫世,卒岂易地葬乎?’ 《临淄县志》载:“晏子祠在城西北晏子墓前,清康熙五十二年建。”

汉代时,临淄人为表达对晏子的崇拜之情,将此地命名为“清节里”。唐贞观11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晏婴墓15步之内,禁止砍柴割草”。至清代,晏婴冢前曾建有晏子祠。

墓高约11米,南北50米,东西43米。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五月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都察院右都御使尹应元题“齐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1713年、1714年)两通重修碑。1981年,政府拨款修建仿古围墙加以保护,大门南开。围墙高2米,总长224米。1982年秋,摹刻清道光七年(1827年)《古代圣贤传略》所载晏平仲像,同时刻置晏氏传略石碑。文曰:“事齐灵、庄、景公,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尚节俭且能力行,身为辅宰,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性机敏,善辞令,奉使楚国,临大节而不辱。晏子死后墓于故宅旁。”2005年,重新进行了绿化。2012年,对墓区进行保护维修,增设了石碑保护建筑,增建了晏婴文化墙。以汉画像的形式,对晏婴爱民,廉洁,谏君,智慧进行了全面展示。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号平,故称晏平仲。春秋时期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世称晏子。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史记·管晏列传》中说“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又云:“灵公27年,晋使中行献子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淄,晏子止灵公,灵公弗从。”

他事齐灵、庄、景三公,辅政四十余年。作为政治家,他敢于犯言直谏,指出国君的错误,虽位高权重,但清廉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多次拒绝国君的赏赐,还关注民生疾苦,注意减轻百姓负担;他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粮,很少吃肉,而是把节省下来的衣食之物拿出来,周济族人,亲友,贤士,邻里百姓。例如晏子的一件皮袄,缝缝补补穿了三十多年,衣服、鞋帽虽然旧了,但还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穿着上朝,乘坐的车也是旧车,马也不是良骥。齐景公有一次要送给他一套很漂亮的新车和一匹骏马,他都坚持不受,并说,我没有立什么大功,怎好接受君王的赏赐呢?再说我的车还能用好几年呢。

有一次,景公派使臣到晏子家传旨,正碰上晏子一家吃饭,使臣看到桌子上只有一盆米饭,一盆青菜汤,一盘咸菜。使臣回来后对景公说起此事,晏相一家人的生活太不好了,吃饭时连点鱼肉都没有。景公见到晏子时说要给他增加俸禄,晏子谢绝了,并说,咱们国中百姓还有很多人缺穿少吃,我一家三餐无虑,已经很知足了。景公见他住的房子低矮,而且环境也不好,就建议给他换个新宅子,晏子不同意。景公便在晏子出访邻国之际,派人帮他搬了家,搬进了一套新房子,晏子回来后坚持不受,仍又搬回原来的低院矮屋。景公见晏子的妻子年老貌丑,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子两次都婉言谢绝,始终与结发妻子相敬如宾。

晏子在治理齐国中,多次立下大功,景公按公行赏,他都谢绝封赏,有时推辞不下,就把赏赐的钱物分享给贫穷官员和仆人,接济贫穷邻居。临死前还吩咐家人把封邑退给国家,不要接受朝廷的抚恤和赏赐。让后人明白俭朴与国家的关系,要永保俭朴勤劳家风。

春秋末年,齐国有三位勇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力大无穷,武艺超群,因有功于齐而居功自傲,狂妄自大,目无法纪,对众臣傲横无礼。晏婴观此三人行为,担心日后将成为齐国心腹大患,为江山社稷安稳,便告知齐景公设计除之。

有一天,齐景公把三人召入宫中,指着盘中二桃对三人言道:“前日,有使臣献金蜜桃于我,今剩余两枚,晏相说把二桃赐予有功于齐者食用,你三人可论功而取之。”公孙捷首先说道:“我曾随国君外出打猎,途中突遇猛虎,危急之中,我打死猛虎,使国君转危为安,这救主之功最大,应食一桃。”于是便上前取走一桃。田开疆忙言道:“我曾领兵打退了敌军,使敌国投降称臣,此功最大,也该食一桃。”说完也上前取走一桃。

古冶子见二人把桃取走,很不服气,便言道:“我曾护送国君渡河,行至中流,御辇左骖被大鼋拖入水中,危急之中,我跳入河中,潜入水底,逆流九里,杀了大鼋救出了左骖,当我一手抓住马尾,一手提鼋头,从水中跃出之时,惊呆了岸上的观者,认为是河神出现,像我这样的奇功,盖世无双,最该食用金蜜桃!你二位还不把桃子还回来?”说着拔剑而起。公孙捷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认为论力量和勇气自愧不如,论功劳也不及他大,倒抢先食桃,真是羞死人也,二人放下桃,拔剑自刎而死。古冶子见状大惊,叹道:“二位勇士因我羞辱而死,我还有何面目独留世上!”便也自刎而死。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即出于此。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子个子矮小,便吩咐守城门士兵关闭城门,等晏子来时,让其从城门旁边的小门入城,晏子到后,见城门关闭,小门开放,便知其中因由,于是手指着小门洞,对士兵道:“出使狗国的人才从这狗洞门入城,我今出使楚国,楚国让我从此入,难道楚国是狗国吗?”迎接晏子的楚官自取其辱,于是,赶忙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傲慢无礼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反驳说:“我们齐国,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道:“如果齐国有人,齐王为什么派你来呢?”晏婴闻听,知道楚王看不起自己,于是郑重其事地说:“齐国派使者是有严格规定的,派贤人出使贤明国君的国家,不贤的人出使不贤国君的国家,我不贤,齐王就派我来出使楚国。”楚灵王闻言,尴尬异常,只好以礼善待晏婴。

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至酣处,见楚兵押着一男子从殿前经过。楚王故作生气的言道“此为何人,身犯何罪?”兵士答道:“此人是齐国人,罪犯偷盗。”楚王故作疑惑的问晏婴:“齐国人善盗乎?”晏子从容言道:“大王,我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它们的叶子相似,但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淮南与淮北水土不同,齐国的百姓在齐国奉公守法、不偷不盗,而来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可能是齐国与楚国的水土有关。”楚灵王闻听哑然无言。

晏子的一生,忠于君国,时刻关心百姓生活的生平事迹,无不让后人赞叹和敬仰,让贪官污吏汗颜。官吏贪污,一方面为了个人生前的无穷享受,一方面为了后世子孙的财富积蓄。晏子既不追求生前的享受,又不考虑死后的遗产,节俭奉公,清廉终身,孔子曾赞晏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他死后,后人将他的言行收入到《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婴的足智多谋和高风亮节,深深打动了后人。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结尾写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欣忻慕焉。”

传说:“晏子冢不敢挖,这里的土可不敢起啊!旧社会村里有个财东,曾在这里挖土垫牲口圈,结果一槽骡马死光了。”还传说:“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车乌金,父子四人砸块块卖掉抽大烟,结果招来灭门绝户的横祸。近十多年也先后有三人在墓冢周围挖出大块黄金,不但没发财,反而家里灾祸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却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晏子生前为官清正,节俭力行,最记恨那些谋不义之财的人。他虽然死了数千年,却禀性难改,明显是对谋不义之财的人的一处报应和惩罚。

相传晏婴一生节俭,死后也要求家人简办丧事。齐景公感谢晏相一生为国操劳,勤政廉明,便派内臣将一箱珠宝放入晏子墓中。据说晏婴正埋在通往东海的海眼上,能受到龙王的保护。故民间有“打开晏婴冢,水淹十三省”的传说。可也有一些人不相信此话,有一伙盗墓人听说晏婴墓中有一箱财宝,便去盗墓,可刚挖进数尺,就听墓中传出隐隐刀枪剑戟之声。又挖进几尺,忽然又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海浪声,这伙盗墓人想起民间传说,怕惹下大祸,吓得赶忙把洞口回填好,逃之夭夭。这事一传,从此没人敢来盗墓。自从那伙人挖洞盗墓后,墓洞虽又回填,但自此后从里面出来一些蚂蚁,大如哈巴狗,专咬那些来晏婴冢干坏事的人,正是这些传说保护了墓冢,虽历经数千年,至今安然无恙。

相传从前在晏婴冢附近有一户贫苦人家,因为闺女要出嫁置不起嫁妆,觉得太对不住女儿,心里愁闷,深夜独自躲在晏婴冢旁抱头痛哭,诉说不已。时至凌晨正要回家,忽见身旁有一包裹,打开一看,内有新嫁衣裳和首饰数件,心中惊喜,暗道:定是晏大人给俺闺女的,赶忙磕头拜谢,日后逢人就讲晏子死后还济人危难的恩德。

相传从前在晏婴冢边有一小村落叫瓜里庄,庄里有一种瓜的老汉。老汉心地善良,虽然家贫,但瓜熟了,却不先卖,而是先分给左邻右舍和过路歇脚之人,让他们先尝尝鲜。一年下来,种的瓜卖的不如送的多,也就换不了几个钱,老汉却不当一回事儿,年年种瓜,年年如此。后来有天深夜,他在瓜棚里睡得正香,梦里忽听有人叫他,他一咕噜爬起来,出外看了看没人,正自纳闷。忽见晏婴冢前面门洞大开,内有亮光,更感惊奇,便走进去看个究竟。只见里面房屋虽不华丽,道路却很整洁,路边有一碾棚,有一老妇正推碾压黄豆。见老汉走来,便抓起一把黄豆塞给老汉,言道:“这是我家主人让我送给你的,你快拿着回去种吧!”

老汉正要言谢一声,不想被老夫人一把推出门外。回头一看,门洞不见了,和原先一样。又忙低头看了看手里的黄豆,更感惊奇,这哪是黄豆啊,倒像是一颗颗黄灿灿的金豆子,又大又圆。于是老汉把黄金豆分给了乡亲众邻,让他们种到地里播种繁殖,收获更多的金黄豆。从此这一带的老百姓豆子产量成倍增长,年年大丰收,都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富裕日子。百姓为了感谢晏子赠送优良豆种,便一年四季都来祭祀拜谢晏大人。

相传晏婴冢附近的百姓,有每年七月十五到晏婴冢前去祭拜的习俗。有一年的七月十五这天,来了一位童颜鹤发的长者,手拄拐杖,笑眯眯地站在路边,见祭拜完要走的人,他都告诉一声,家里缺什么东西,今晚半夜时可以来取。人们听了半信半疑,但很听长者的话,临近半夜时分,人们陆续赶来,长者见时间已到,用拐杖朝墓冢一指,刹时墓开一门,内放亮光。

这位长者告诉大家,家里需要什么尽管去拿,但进去在里面只能待半个时辰,晚了就关门了。大家一拥而进,只见里面农具、衣物、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还有几箱金豆、银元、铜元、珍珠、玛瑙等。人们高兴地挑选自己应用短缺之物,很快都心满意足的出来了。时间一到,只见洞门自动关闭,就跟原来一样,丝毫看不出这里有墓门。那位长者又嘱咐大家看看家里还缺什么,等明年七月十五夜晚再来拿,人们谢过老人家后便都高兴地回去了。

临淄有个孙家徐姚,庄里有个大财主叫孙子柏,很贪财,相传曾用西瓜砸过牛山中的金牛,但没有得逞。有一天,听人们传言,临淄城北的晏婴冢里面有很多宝贝,每年七月十五前去祭拜的人,等到半夜墓门打开时,里面的宝物随便拿。他一听便动了心,时刻盼望七月十五这一天快点来到。终于等来这一天,他跟大家一样,也准备了一份祭品,到晏婴墓前祭拜了一下。回家后便准备了一条******袋,天刚一擦黑,就急不可待地赶到晏婴墓前,可天还早,又等了将近两个时辰,才见有人陆续前来,刚过半夜,之前那位长者又用拐杖朝墓一指,墓门又开了。

孙子柏早已等在前面,见墓一开,第一个就跑进去了,撑开麻袋,什么好装什么,什么值钱拿什么,把银元、铜元、珍珠、玛瑙等一把把的往麻袋里装,费了好大功夫才装满。这时见人们都出去了,便也想背着袋子赶紧走,可装的太多太沉了,怎么也背不起来,便不甘心地用手往外掏,试了试还是太重,便又往外拿,抓了几把后,又往身上背,还是背不动,便又往外拿。就这样反复十几次,总算能背动了。可刚走了几步,忽听一声响,洞门关闭了,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急得孙子柏大喊大叫,但却无人回应,最终孙子柏背着一袋财宝死在里面。

从此事发生后,那位童颜鹤发的长者不来了,晏婴冢也再没开过,但周围的百姓每到七月十五,年年照旧前来祭拜,怀念晏子。从此晏子救困济贫的故事便被人们一代代传说至今。

【唐】周昙《春秋战国门 晏婴》

正人徒以刃相危,贪利忘忠死不为。麋鹿命悬当有处,驱车何必用奔驰。

【宋】苏轼《送刘道原归觐南康(节选)》

晏婴不满六尺长,高节万仞陵首阳。青衫白发不自叹,富贵在天那得忙。

十年闭户乐幽独,百金购书收散亡。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奸强。

【明】高启《读史十首(其一)晏婴》

一裘身着久经年,禄米分炊几户烟。尽说大夫能养士,却于尼叟惜封田。

【明】李贤(原德)《晏婴》

相齐三世显诸侯,危行危言霸业脩。知友仲尼能久敬,论封何事沮君谋。

【明】童轩《读史十首(其一)晏婴》

慎守封疆欲霸齐,故于宣圣惜尼溪。从来为国求贤意,笑杀当年拥盖妻。

【明】 李裕 《临淄道中》

山拥苍崖峻,溪回绿径斜。城边晏子庙,洞口鲁连家。

野芋初齐叶,池荷已著花。举头蓬岛近,隐隐护烟霞。

【清】 旻宁《五贤咏·晏子》

忠信立国基,晏婴曾进谏。一言省繁刑,听采及谣谚。

旧宅承先人,近市识屦贱。为政本诸仁,民情大可见。

狐裘三十年,清风邦之彦。纳邑聆忠言,受赏辞邶殿。

是时陈氏昌,厚施公量变。日夕市私恩,燠休遐迩遍。

营丘已屯邅,齐景尚荒宴。赖有老成人,谠论抒无倦。

禳除祇取诬,爽鸠亦奚羡。闻善不能从,无乃规为瑱。

【清】邓性《晏婴遗冢》:

当年清节励狐裘,讽谏功高谁能俦。咫尺计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

【清】崔振宗《吊晏婴冢》:

匹马空郊泪欲倾,苍烟远近暗荒城。交游海内生平遍,衰草斜阳哭晏婴。

有诗赞晏婴一生:

晏子仁政世人赞,省刑减赋国民安。三朝佐君敢进谏,一生节俭勤政廉。

任人唯贤不私亲,赏罚不避贵与贱。二桃除士免后患,使楚巧辩维尊严

韩信岭,又叫韩信宅,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南300米、东古城村南400米,韩信称齐王时筑宫于此。这里有一块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高约7米的高地,传说是韩信当初为齐王时的故宫遗址。

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层台阶。经钻探,文化层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堆积4~5层。并有居住、冶铁、炼铜、制骨等遗迹,是齐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

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人(今江苏清江西人)。幼年父母早亡。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身材瘦小,家境贫寒,不谙世事。想去当官吏无人推荐,又不会经商做买卖,所以连自己都养活不起。有一次他在淮阴钓鱼,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大丈夫不能自已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重重报答!”

一天傍晚,韩信从田里回家,乡里的一个恶少挡着道,不让韩信过去,那恶少嘲笑道:“你今天要想过去,必须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要不你就别想走!”韩信想硬冲过去,可那恶少仗着人高马大,把韩信摔倒在地,上去就打。最后,韩信实在受不了,只好弯下腰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哄堂大笑,都认为韩信是个怯懦的窝囊废。

这件事在韩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也促使他萌发了洗清奇耻大辱,出人头地的雄心大志。

从此,韩信学天下武艺,拜天下名师,读天下兵书。

当韩信文韬武略、学富五车的时候,正是项羽和刘邦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韩信先去投奔项羽, 结果项羽没有眼力,只是让韩信当个一般兵士。

韩信又去求见刘邦。刘邦见到韩信,只看了一眼,便低头不再看他。问韩信几个问题,韩信一一回答,刘邦听的心不在焉,旁边的箫何倒是越听眼睛瞪的越大。还没等韩信说完,刘邦便不耐烦地说,我这里不乏治国安邦之才,你去另投明主吧。

韩信从刘邦的大营里出来时,一轮皎月已爬上天空,韩信的心里却蒙上了一层乌云。自己满腹经书,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叫人黯然神伤。韩信感到特别寂寞,特别孤独,不知走向何方。

突然,身后有人喊道:“高人慢走。”韩信借着月光回头观望是箫何气喘吁吁的赶来。“快跟我回去。我已力荐高人为大将军。”韩信喜出望外,心说我有用武之地了。

韩信果然不负众望,自从重用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节节胜利,项羽节节败退。

一天,刘邦设宴请他的常胜将军韩信,几杯酒下肚,刘邦眉开眼笑的说:“我能带兵百万,韩大将军你呢?”韩信脱口而出:“我是多多益善!”刘邦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快。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韩信被临淄这块富饶美丽神奇的土地吸引住了。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的牛山,碧波荡漾鱼跃虾游的淄河,绿草萋萋稻米飘香的田野,勤劳善良的人民。遂写了一封信打发信使给刘邦送去。刘邦打开一看,原来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大怒,一旁的萧何在底下踢踢刘邦的脚说:“封就封个真齐王,还封个什么假齐王。韩大将军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打发韩信的信使走后,刘邦不悦的说:“自古天下只有一个大王,你怎么能封韩信为真齐王呢?”箫何哈哈大笑说:“韩信现在可是手握重兵,他现在想反谁反谁,想当啥当啥。是为了这件事逼他谋反好呢?还是顺水推舟先稳住他好呢?”

这日,韩信正在宫中读兵书,侍者进来禀报说,一个人要进来给大王相相面。韩信一听,差点笑了,心说就算寻开心解闷吧,便说:“噢,那就让他进来吧。”

那人进来后,韩信凭感觉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说:“那你就先给我看看!”那人也不吭声,围着韩信转了两圈说:“恕我直言,从齐王反面看,有帝王之相;从齐王正面看,有杀身之祸。”

韩信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说:“蒯彻。”

蒯彻又说:“你手握重兵,现在反的话,天下归韩,不反的话,天下归刘,以后你将株连三族。”

韩信怒吼一声:“先押下去!“

夜里韩信辗转难眠,蒯彻的话正说到韩信的心事上。他何曾不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刘邦的恐惧,文武百官的嫉妒,小人的栽赃陷害……他何曾不知道只要谋反就能称王,现在项羽己不足挂齿,刘邦也拿自己没办法……可要是真反了的话,不是让一直说自己有谋反之心的人阴谋得逞吗?那天下又要大乱,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再说刘邦对自己也有知遇知恩啊,自己怎么能恩将仇报呢?

一年后,韩信被刘邦调往楚地当楚王,几年后又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所杀,株连三族。临淄有韩信岭,淮阴有韩信祠,韩信祠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陈】 张正见《赋得韩信诗》

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沈沙拥急水,拔帜上危城。

野有千金报,朝称三杰名。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

【唐】李白《赠新平少年》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宋】王安石《韩信》

贫贱侵凌富贵骄,功名无复在刍荛。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

【宋】张耒《韩信》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宋】朱淑真《韩信》

男儿忍辱志长存,出胯曾无怨一言。漂母人亡石空在,不知还肯念王孙。

【元末明初】叶颙《韩信》

刘项存亡指顾中,君臣未定各称雄。早知鸟尽弓无用,未必殷勤谢蒯通。

【明】朱诚泳《读韩信传》

鸟尽弓藏事可忧,英雄无术为身谋。谁知逐鹿功成后,不及留侯与酂侯。

【明】 常伦《和王公济过韩信岭》

汉代推灵武,将军第一人。祸奇缘蹑足,功大不容身。

带砺山河在,丹青祠庙新。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

【清】 吴绮《韩信》

一饭萧条楚水滨,功成钟室竟亡身。英雄事业轻刘项,成败无端属妇人。

【清】吴兰庭《韩信岭》

一径走峻阪,崖壁若环卫。行行渐幽黯,如入永巷内。

日御历线天,见午不见未。乱山鲜木石,蠢蠢惟积块。

堆阜忽俯瞰,突兀压我背。脉疏质已离,砉然恐其坠。

势险比岩墙,疾驱思纵辔。却怪绕马首,抗行断复缀。

保无或偶然,适与祸机会。颇闻汉韩侯,奋迹致高位。

一蹶中危法,乃为儿女卖。讵伊非英豪,良由昧进退。

即今吊荒冢,行客发深慨。懔懔抱微躯,羁孤弥自贵。

【清】周之琦《望海潮 韩信岭》

行山回合,汾河萦带,遗基尚说韩侯。衰柳将坛,闲花战垒,千年姓字长留。

阳夏事悠然,叹黥彭一例,钟室埋愁。震主功高,鼎分空忆蒯通谋。

征途访古停辀,望灵风天半,英气凌秋。传檄片言,藏弓末路,荣枯总付东流。

祠宇倚津楼,想巫弦社鼓,夜夜神游。看取长陵断褐,谁与酹荒丘。

韩信岭北面附近就是东周殉马坑。

景公殉马坑位于齐国故城郭城东北部,今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原系春秋时期齐国公侯的一大墓地,今已探出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在五号墓周围发现了这一举世罕见的殉马坑。五号墓是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南北26米,东西23米,南墓道长18米,宽12米左右。殉马在其东、西、北三面,坑呈“u”型。东、西面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仅一九八二年发掘的西面南端36.5米,就见殉马106匹。按此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以上。据考,该墓为齐景公之墓。

齐景公,公元前五四七年至前四九0年在位,是继姜太公后第25代国君,在晏婴

的辅佐之下,在位58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好治宫室,聚狗马”,《沦语.季氏》也有“齐景公曾有马千驷”的记载。

殉马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东西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相连,全长215米。1964年省考古所发掘了北面西段54米,清理殉马145匹;1972年发掘清理了西面南端30米,殉马83匹,属世界罕见。殉马全系壮年战马,且均为骟马,是被处死后人工排列而成,马两行,前后叠压,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形作奔跑状,呈临战姿态,威武壮观。在齐国故城郭城东北部淄河西岸,河崖头村西,有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有一座殉马墓,墓室夯筑而成,东西二十三米多,南北二十六米余,有宽阔的南墓道,椁室是用自然石块砌成。墓在古时被盗掘多次,根据残存的各类器物的陶片推断,属春秋晚期。

在墓的东、西、北三面有一“门”形殉马坑,三面相连全长215米,宽为五米。坑内殉马由西南端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成两行排列,马头向外,昂首侧卧,作奔跑状,井然有序,气势雄伟壮观,经鉴定,马是被处死后经人工排列而成。一九六四年清理了北面五十四米,殉马一百四十五匹。一九七二年又发掘了西面南端三十米,殉马八十三匹。按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上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马是商周时期国家的重要战备资源,也是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财富。因为当时军队的主体是车兵。战斗开始,甲兵纵横,驰骋冲击,以决胜负,步兵跟从车后,只起辅助作用。所以马匹的多寡,是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当时战车由四马驾挽,两服两骖,每辆配备甲士三名,称为一乘。春秋时期,“千乘之国”即为大国,六百匹马可装备一百五十乘,相当或超过一般小诸侯国的实力。

【宋】陈杰《述往二首》:

贞惠文子升士,睿圣武公好贤。晏平仲狐裘一,齐景公驷马千。

【明】 袁凯《古意》

我闻齐景公,千驷亦徒然。夷齐饿西山,后世称圣贤。

出殉马坑展厅南去不远便到了“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原名枣园村,位于齐都镇韶院村村北,为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据民国9年《临淄县志》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公元前517年,鲁国上卿季平子与郈昭伯因为斗鸡发生了争执,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师攻打季平子。季平子便约同鲁国的另外两个大家族孟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击鲁昭公,结果,昭公失败,逃奔齐国。因鲁国发生了内乱,也就在这个时候,孔子也投奔了齐国。这期间孔子听到了韶乐。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论语 述而第七》孔子在齐国的城门之外,看到一个小孩子拿着酒壶,在与他一起走,那个小孩子的目光纯洁,心神纯正,行为端正,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赶快赶车,《韶》乐就要开始了”,孔子在齐国聆听到韶乐的演奏,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食肉而不知其味。

所以他说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还可以让别人也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让别人的品行端正。音乐的作用真伟大啊,为此感到快乐的人,也没想到音乐可以到达这么完美的地步。

《韶》,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很有名的乐曲,现在的韶院村,就是当时齐国都城内的歌舞、戏剧活动的集中地带。据嘉靖《青州府志》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当时国家设有专门的乐队组织,并且编制十分庞大。成语:“滥竿充数”就是说的齐宣王、齐愍王时的故事。据说孔子听到的韶乐曲子是古时期的虞舜所作,在春秋时期能演奏此曲的国家已经很少了。齐国演奏韶乐有百多人的队伍,以古管乐器排萧承担主旋律,听来委婉动人,致使大名鼎鼎的孔子也“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连连称赞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明】白莹《乐石鸣韶》

赫赫虞皇绍治平,翠华曾向此南行。风微林谷和丝竹,日暖温泉漱锦筝。

三月味忘韶乐美,九成音协凤凰鸣。昌山今幸留遗迹,愿奏钧天入大廷。

【明】吴俨《元宵三首(其三)》

华灯淡月斗清光,玉漏迟迟夜正长。韶乐奏时双凤舞,辇尘生处百花香。

綵山巧对龙楼外,仙掌平分御座旁。宴赏每怀忧惕在,宵衣传授自先皇。

佚名《过孔子闻韶处》

日影幽幽筛古槐,残碑斑驳覆尘埃。不闻雅乐春风里,但有车声入耳来。

佚名《过孔子闻韶处 》

子闻韶乐醉君心,三月无知肉味荤。 齐国地灵人杰处,我来目睹长精神。

姜太公衣冠冢位于临淄城区桓公路东首南侧永流乡张家庄东南,四周因取土非常陡峭,冢高18米,南北50米,东西55米,南依稷山,北向齐国故城。墓前有明代万历年间立的“齐相晏平仲之墓”的石碑。碑文刻“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冢”9字。

它的前面有新建石牌坊,横批“周师齐祖”楹联“葬衣冠永怀太公德”,“建祠宇再现武成光”。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是周代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太公是尧舜在世时伯夷的后裔也叫做太公望。伯夷因建功封在吕,也凭封地为姓,于是也叫做吕尚。姜太公在东海上住,因此亦称“东夷之士”或“东海上人”。他由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王朝而著名。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各代帝王封为“武圣”,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宋真宗又封其为昭烈武成王,

姜太公处于商末纣王无道之时,他因为熟读兵法,学识渊博被王叔比干推荐给纣王,而纣王只让他做一个小官,他无法施展抱负,这个时候西方的周国渐兴,纣王残无仁政,吏民多归西方,姜子牙亦西去,到了一个叫硒溪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而这时,姜太公已经70岁高龄了。先前,姜太公为维持生计,前后卖过肉,贩过牛羊等牲畜,但也许是缺乏经营才能,他不仅没有能够致富,并且还赔了本钱。

传说姜太公还讨了老婆马氏,因为谋生艰难,二人整日吵闹不停,最后马氏不愿再陪伴姜太公过苦日子,在姜太公决定西迁时,毅然地离开了他。姜太公隐居硒溪,闲来垂钓在渭水之上,这时,姬昌治理西岐,真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姜太公耕读于硒溪,倒也自得其乐。姜太公年过七十,但是始终胸怀大志,他洞察到姬昌有灭商建国之心,肯定需要辅佐之臣,便等待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此,太公经常垂钓渭水,其心却不在鱼,钓钩都是直的,于是后世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这样过了几年,商纣王的统治越加惨无人道,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就连八百路诸侯,除个别外,也全部反叛商王,不再听从商王的命令,此时的中原大地,就像一包******,在高温下慢慢接近燃点,但纣王对此依然没有一点收敛,朝中的贤臣逃走了,有的像比干等被纣王杀掉,而纣王一味宠信妲己,建造“酒池”、“肉林”,只顾享乐,为了封大臣们的嘴,又以“炮烙之刑”惩罚那些不知趣的大臣。

在这种背景下,姬昌积极做着准备,他积极招募人才,却缺少一位文武兼备的将军,周文王姬昌十分头疼,接连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寝食难安,突然有一天,文王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东南有一只白额猛虎,肋生双翼,朝帐中扑来,而且见台后火光冲霄,姬昌醒过来,竟是一梦,急召大臣解梦,有的曰:“此梦乃王之大吉兆,主大王得栋梁之臣,大贤之客。昔成汤曾有飞熊人梦,后得傅说于版筑之间,今主公梦虎生双翼者,乃熊也,又见台后火光,乃火煅物之象。今西方属金,金见火必煅,煅炼寒金,必成大器,此乃兴周之吉兆。”

官员们听完,同声道贺。姬昌听到这些后,心欲访贤,就同众官同游渭滨,到硒溪访得太公,询问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刚好与前梦相吻合,周文王不胜之喜,急切召乘舆,子牙三番两次拒绝,文王始乘舆,子牙骑马,同归京城,此时太公已经七十二岁了。

后来太公辅佐文王,内修外治,国富民强,直到文王病死,武王即位,姜太公乃统率虎狼之师,同天下诸侯会盟,联合伐商,在牧野一战,将商朝军队杀得落花流水,而后,大军直奔朝歌而来,纣王直到这时,才尝到什么是众叛亲离的滋味,眼看要当周军的俘虏,就点火自焚了,朝歌落陷,标志着商王朝的灭亡,周武王立镐京为都城,建立了新的王朝,便是西周。

西周建立后,分封诸王,建立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小国,姜太公因为功著,被封在他的故地,便建立齐国。当时齐国的生产力还有些落后,东边的莱人听说太公封在齐,就过来争抢地盘,结果被太公打败了,用营丘为都同时,《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据史料,姜太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龄老人,到成王时,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从此征讨方国,于是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死后,送往周国埋葬的,葬于文王和武王陵旁边,而且五世之内都可返周而葬,五代以后的人才葬于齐地。《集解》引《礼记》及郑玄都说太公死葬于周。《齐记补遗》中记载:太公葬于周,齐人弘扬其品德,葬衣冠于此。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

正因为姜太公是一位全智全能、贤明圣德的人物,两汉以后,民间开始流传一些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在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写成《封神演义》,把姜太公神仙化了,直到现在,许多人家盖新房时,在房梁的上面贴“太公在此,上梁大吉”的纸符,传说能够避邪气,祛鬼消灾,足见姜太公影响之大、之深,太公遗风,源远流长!

太公衣冠冢北侧建有姜太公祠,始建于东汉永建年间,以后又经多次复修。据史书载:当时那里古柏苍郁、石碑林立、大殿五间、进深三间、门额书“姜氏宗祠”四个馏金大字,殿内供俸着从姜太公始至一百代有官职及名士后裔子孙。因多年失修损坏,只存一间山门。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重建姜太公祠,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1999年,政府重视,百姓集资,又在原庙东侧重修姜太公祠大殿三间。

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 大门的门楣悬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大门两侧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龙、白虎两星君。主殿内正中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两侧供奉有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和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的圣像。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太公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有:姜氏封吕、贫困生涯、弃官避纣、著书立说、渭水垂约、孟津会盟、牧野大战、封齐就国、与莱争丘、严罚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周。

祠内分为六个院落,亭台楼阁、曲折回廊。晨钟、暮鼓、庭院深深、鼓馨声声、香雾飘袅。园内全部铺满草皮、各种松柏树木、名贵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见著。

主殿为名人书画展厅,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避纣去商、习武著书、牧野大战、封齐就国、破莱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国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画。主殿供奉着姜太公、丁公吕伋及第十二代孙小白,即“春秋五霸”之首齐相公塑像。西配殿内供奉着田单、田穰苴、管仲、孙武、孙膑的塑像。

姜太公祠西有五贤殿,供奉承有齐国的五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有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

东殿为五祖殿,里边供奉着道教的五位先祖。一位是东华帝君姓王玄甫,传闻他得太上老君之道,隐居昆仑山,掌管三界,是道教五祖中的第一祖。再一位张道陵,也就是张天师,江苏丰县人,汉顺帝时,在四川的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道徒们把他尊为“天师”,到了唐宋时期改称为“正一道”。还有就是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陕西咸阳人,48岁时遇到吕洞宾,饮以神水,授以真决,遂入终南山修炼9年,王重阳顺应时代思潮,提倡三教合一,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出家人不得杀生、不得吃肉饮酒、不妻不娶。此外还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山西永济县人,在庐山得道于汉中离而成仙。最后一位是丘处机真人,姓丘名处机,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随王重阳学道,王重阳死后,隐居修道,苦修二十年,功成道备,名闻于世。

离开太公祠,诗人们又到位于故城大城的西墙北段大城西墙排水道口,这是临淄齐国故城的重要排水设施。此排水道口是与大城西墙同时修建的,均今近三千年。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一直到唐代,它使用了近两千年的历史。

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现已探明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同时又在大、小城南、北城墙外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河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四面环绕。

小城排水系统在西北部,自“桓公台”东南方向起,经“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通过西墙下的排水口,流入系水。大城内排水系统有两条。其一在大城东北部,沿东墙北流,通过东墙下的排水口注入淄河。其二位于西部,由一条南北和东西河道组成,此处的排水道口已于1980年发掘清理,东西长43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天然巨石垒砌而成,水口分上下三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流出,人却不能通过。

排水道口用巨型天然青石垒砌而成,分进水道、进水口、过水道、出水口、出水道五部分,城内的积水自东南而来,经此向西北排出城外,注入系水。此排水工程,设计巧夺天工、构筑坚固持久,既能排水又能御敌,充分显示了齐国人的非凡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被誉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的杰作。

沿排水道口前南去不远,据说就是著名的“稷下学宫”故址。至于“稷下”的来历有的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也有的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

“稷下学宫”的建筑现已荡然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大城西墙外的邵家村,一九四六年修建学校时,曾于河(系水)中挖出石碑一块,上书“像下”二字,今碑已无下落。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研究蔚成风气。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到“稷下学宫”来讲学,进行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他们的思想学说被后人称为“稷下学派”。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源于此时。

穆下学派的历史较长,据有关资料介绍,在齐威王的父亲桓公午,就是那个不听扁鹊劝告,致使病人膏育的田午,他在位的时候就有“养士”的习惯,开始设立学宫。到了齐宣王的时候,齐国强盛,“临淄甚富而实”,稷下学派随之兴盛,规模很大,“达千有余人”,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宋钅开 、尹文、慎到、彭蒙、田马并、环渊、邹衍、淳于髡、貌说、田道和鲁仲连、接子等七十六人,这就是通常说的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

另外,先后到稷下学宫讲学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还有儒家的正统继承人孟轲和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等。汉代被誉为圣人的叔孙通,由布衣而至卿相的公孙弘,号称“汉代孔子”的董仲舒都是属于稷下学派的,可见稷下学宫影响之深远。齐国建立稷下学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 东晋】陶潜《拟古》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之。

【宋】方回 《次韵酬刘彦直》

稷下先生旧老成,十年江表耸雄名。观星南极孤槎远,赏月西湖独榻横。

笔底篇章追梦得,樽前风味胜公荣。酒楼一诵惊人句,四座如闻霹雳声。

【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其二十三)王蠋》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

【宋】 苏辙《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二首(其一)》

稷下诸公今几人,三为祭酒发如银。梁王宫殿归留钥,尚父山河属老臣。

沂水弦歌重曾点,菑川故旧识平津。过家定有金钱费,千里争看衣锦身。

【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其二十三)王蠋》

稷下空多士,谁为国重轻。列城七十二,死者一书生。

【元】陈谟《题吕仲善营丘山房图》

稷下古诸姜,营丘小洞房。邻存钟令宅,里似郑公乡。

乱后蓬蒿长,春归棣萼芳。每从黄发老,最誉白眉郎。

一室如函丈,群书自大方。移床分竹影,扫壁散芸香。

轮鞅莓苔外,凫鹥几席傍。歌商怀考父,玩易到羲皇。

建业看图画,平川隔水乡。参差多点染,窈窕极苍茫。

山势元宗岱,溪流想钓璜。高秋凭虎踞,何处觅鹰扬。

【明】 徐尊生《稷下》

春官承制促成书,东观遗编任卷舒。草草便垂千载后,迟迟难俟百年馀。

淹中旧学文空在,稷下诸生术本疏。浪说徐生善颂止,怀铅窃食愧何如。

【明】 欧大任《寄李郡博子荩》

先朝释褐省郎中,谪宦犹居白雪堂。齐客风流推稷下,鲁儒文学在吴乡。

衔鱼已听诸生报,割肉曾闻侍从狂。东望姑苏秋雁渺,尺书何日到江阳。

【明】 施闰章《稷下吟》

总辔踰营丘,振绥度缁川。请为稷下吟,清商激繁弦。

海岱夹都会,冠带纷蝉联。华毂隘广陌,修冈亘星躔。

锡茅肇鹰扬,分流暨诸田。英辟既袭迹,令佐乃骈肩。

技击奋仗剑,文辩竞掞天。士女斗鸡狗,鱼盐充市廛。

长筵海错列,珠履何翩翩。一朝委逝波,萧条无人烟。

古墓巢黄狐,崇墉号饥鸢。延颈呼鲍叔,拍手招鲁连。

寒云睇绝岛,落日悲牛山。升沈皆灭景,但见空名传。

万古更销歇,方来徒眩然。

【清】马日思《怀齐稷下》

葭菼苍苍水一涯,近知消息在京华。我听夜雨吟衰柳,君似春风妒落花。

燕市酒徒歌当哭,并州游子客为家。何时得返东吴棹,相对清尊到日斜。

【清】朱彝尊 《青玉案.临淄道上》

清秋满目临淄水,一半是,牛山泪。

此地从来多古意:王侯无数,残碑破冢,禾黍西风里。

青州从事须沈醉,稷下雄谈且休矣!

回首吴关二千里。

分明记得,先生弹铗,也说归来是。

【清】李长霞《忆昔篇(节选)》

朝出稷下门,寒郊罢耕耦。暮宿淄水滨,茅店依衰柳。

三士冢位于淄城南约1公里处,齐都镇南关村东南近处,有一封土高大的古墓,一基三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士冢。为一基三冢,高约16米,南北近55米,东西10米。三冢相连,平地而起。相传这里是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这里便是晏婴设计“二桃杀三士”故事中的三勇士之墓。今墓周已建起围墙加以保护。南设圆门和映壁,刻“梁父吟”及摹刻“二桃杀三士”汉画像嵌于映壁上。墓两侧置张逊三书写的“三士冢 ”石碑。

相传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

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三国】诸葛亮《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唐】 李白 《惧谗》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

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元】杨维桢《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上陟独乐峰。梁父昂雉堞,荡阴夷鬣封。

齐国杀三士,杵臼不能雄。所以《梁父吟》,感叹长笑翁。

吁嗟长笑翁,相汉起伏龙。关张比疆冶,将相俱和同。

上帝弃炎祚,将星堕营中。抱膝和《梁父》,《梁父》生悲风。

【明】谢肃《吊三士冢》

尚父亮周室,夷吾翼齐侯。尊王树伯烈,治国贻阴谋。

奕叶擅强大,英灵萃营丘。田疆既虎跃,古冶亦龙游。

公孙复隼鴥,勇智诚相侔。吁谟共帷幄,肆伐参戈矛。

社稷有内安,封域无外忧。我君丰暇豫,顾盻倏怀疑。

萋菲锦终就,黑白蝇何稠。同为二桃死,连閟三冢幽。

苍凉荡阴里,行子去复留。事往义弥着,世殊感焉休。

遄台蔓屮碧,牛山暮烟浮。独念泉下人,泫然双涕流。

【清】赵执信《三士墓》

石父当年脱网罗,留将三士竟如何?孟尝坐食三千客,拼将桃园杀几多!

【清】崔象珏《三士墓》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婴!

【清】 弘历 《梁甫吟》

卧龙耕南阳,好为梁甫吟。二桃杀三士,扼腕为伤心。

或誇晏子智,不以声色临。计功勇无礼,彼死皆自寻。

腹剑利干将,讵非险且阴。宽柔以教之,不报无道侵。

毫釐千里谬,古有何独今。

一天的游程,诗人们分别游览了马陉、马莲台、龙池、石人坡、龙泉、寺田单解裘处和都城遗址中的桓公台、晏婴墓、韩信岭、景公殉马坑、孔子闻韶处、姜太公衣冠冢、太公祠、排水道口、稷下学宫、三士冢等景观,大家边走边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些人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陈】陆琼《梁南吟》

临淄佳丽地,年少习名倡。似笑唇朱动,非愁眉翠扬。

掩抑随竽转,和柔会瑟张。轻扇屡回指,飞尘亟绕梁。

寄言诸葛相,此曲作难忘。

【明】戴良《感怀八首(其六)》

伐木音久废,交友竟吾欺。利害纷啖食,迫逐方交驰。

晨起践零露,四顾将安之。东路阻山海,北走到临淄。

临淄古齐国,淳风亦早衰。惟闻管敬仲,尝受鲍叔知。

其人今已殁,乡里失其依。知音苟不存,仗剑起旋归。

【明】贝琼《送盛孔赴淄川丞二首(其一)》

天寒北风利,有客赴临淄。临淄古大国,山川何逶迤。

小白相夷吾,尊周攘四夷。田单守即墨,一日走燕师。

二子不复见,名今千载垂。为我吊精魄,伯功未可卑。

【明】王宠《临淄行》

虚危下流精,莱沂乃东峙。乐谢爽鸠墟,勋崇太公履。

山河控十二,海岱错表里。亡人忽龙翔,累囚遂鹊起。

名垂天壤居,世往陵谷徙。谈馀邹衍风,节慕鲁连耻。

市藏陶朱侠,路曜姬姜子。喧阗斗鸡道,舄奕鸣钟里。

雄豪八方凑,声利三川拟。宝瑟发东讴,流黄织文绮。

大泽饶萑蒲,浊河足鳣鲔。欲歌泱泱风,请自临淄始。

【明】 谢肃 《临淄感兴》

古人巳尽王霸略,荣马还过营丘城。风低麦垄见羊虎,烧断枣林经甲兵。

田疆冢带牛山碧,王蠋家临澅水清。世事浮云忠义在,悠悠行路也关情。

【清】王士禄《飞龙宫行》

临淄此地曾潜龙,倜傥颇有文皇风。夜半入宫星如雨,乾坤再辟成奇功。

十有一祀帝业崇,耀武太原临河东。中经上党鸾雍雍,凝笳清跸临旧宫。

【清】赵执信 《临淄道中怀古》

秋骑羸马营丘道,千里齐风入旧闻。鸡狗有雄还自许,淄渑无味底须分。

原头寒意离离草,海上朝光叠叠云。几度爽鸠增太息,牛山长傍景公坟。

【明】陶安《临淄道中》

晨起不梳发,出门天未明。路迷寻辙迹,村远绝人声。

淄水滔滔逝,齐城杳杳迎。两层高白塔,不似霸基倾。

【明】 薛瑄《齐都歌》

偶把渔竿来渭水,诸侯八百从如蚁。洗兵一雨天下清,兴王事业应难比。

茅土之封东土侯,奄有青济都营丘。千乘龙旗照沧海,百层雉堞临淄流。

淄流拂曙歌钟起,人物喧阗隘都市。黄金白壁酬君公,文马雕轩觐天子。

前朝后市何辉光,歌台舞榭遥相望。长剑危冠盛皋虎,珠廉绣幕围姬姜。

伯业相传仅千载,宁知时去繁华改。盗贼公然窃宝弓,坐令青社无光彩。

是非得失俱悠哉,空馀废址连荒台。往事凄凉不可问,淄流呜咽悲风来。

【元】 赵浚《八月十五日夜》

雨黑临淄秋水生,蹇驴鞭末欲三更。他年文会堂前月,须说青州此夜行。

【明】 刘澄甫《齐讴行》

齐国善讽谣,齐女能讴歌。临淄佳丽地,贵富侯王多。

营丘据形胜,十二当山河。迤逦琅琊饶,膏腴即墨奢。

渔盐并粳稻,海错纷交加。浮磬有遗音,孤桐挺阳坡。

檿桑中琴瑟,绤絺胜绮罗。桓公敬仲父,威王烹东阿。

田单走燕骑,鲁连却秦戈。天道岂常泰,人事或坎轲。

君相胥汨没,霸业终蹉跎。达士解止足,去去将如何。

【宋】韩维《和如晦游临淄园示元明》

平津开馆大道西,桃夭杳姹通园蹊。东风入林朱白动,次第装遍枝高低。

红梅最好花正盛,我时往看归仍携。尔来风雨就零谢,忍见踏尽随春泥。

广文先生厌闲冷,投书结伴散马蹄。主人同僚相门出,未肯朝暮甘盐齑。

欢然握手喜迎候,促具并走子与妻。插芳咀甘不知去,归舍已见鸡在栖。

坐挥大句鄙凡近,脱落尘迹登天梯。不因时节自娱放,颇置白黑为愁凄。

我昏如此漫不省,何异车鼓乐鴳鼷。长安绿酒春正美,与子一醉万事齐。

傍晚时分,诗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来到古城里名为聚贤的酒楼,准备品尝临淄特色小吃。掌柜见一群文人骚客前来就餐,极力向他们推荐临淄名优小吃.。他首先推荐脍炙人口的淄博的烤肉。

他说:在我们这里,从商代时期,淄博就已经形成了以烤肉为主的食文化。在当时的淄博,人们把牛、羊、猪肉切成块,放在竹签上,烤熟后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淄博的烤肉文化逐渐丰富,出现了烤羊肉、烤猪蹄、烤鸭舌等各种品种,成为了淄博的特色美食。明清时期,淄博烤肉的技术和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烤肉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当时的烤肉师傅已经开始注重调料的使用,将生姜、葱、花椒、孜然等各种香料加入烤肉中,让肉的味道更加丰富。在我们的烤肉店里,你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烤肉品种,包括羊肉串、牛肉串、猪肉串、鸡翅、鸡爪、鸡心、猪蹄筋、烤肠等等。这些烤肉不仅口感独特,而且用料丰富,蘸上自制调料,味道更是美妙无比。如果你还没吃过淄博的烤肉,那你就真的错过了太多。

接着,他又推荐了菜煎饼、金禾水煎包、金丝鸭蛋、油粉、金岭酱牛肉等临淄特色小吃。诗人们在掌柜热情而极力的推荐下,于是围坐在一起,滋滋有味的品赏这些美食。

很快,诗人们纷纷拿滋滋冒油的肉串,先裹上蘸料,蘸料里花生芝麻和刚烤好的肉混合在一起,提供了足够的香味提成;然后摊在小饼上,手掌握住小饼将肉串攥紧,往后一拉签子,几块肉就这样完整包裹在小饼里面了,小饼让略微咸的肉变得适口;再放一段葱叶或者葱白,大葱又很好的抵消了肉串的油腻,然后一卷,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小饼。

有的诗人还亲自动手,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均匀的裹上孜然,放在木炭的高温下炙烤,等每块五花都被烤的滋滋冒油,肥肉部分带一点焦脆,便放上蘸料。诗人们拿着卷好的小饼,大口的品味着这肥瘦相间,麦香浓郁,又劲道又嫩、口感层次丰富的肉串,别提多香了。

接着诗人们分别品赏了堪为当地风味一绝的菜煎饼;皮薄、馅大、味好、价实的金禾水煎包;卵黄层层, 紫赤相间的金丝鸭蛋;酸滑、咸、香俱全,能增进食欲的油粉,以及别有风味的金岭酱牛肉。最后喝了一大碗以以绿豆制品为原料磨成的粉皮、粉丝,和以米糊,加入粉条、豆腐条、豆芽等菜,烧煮而成,出锅时加葱、姜、香菜末等调味品即成油粉稀粥。喜欢喝酒的诗人还要了淄博美酒蒲公酒。

蒲公酒,系以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所推崇的稷下名酒“三蕉叶”古方,以稷下甘泉之水,采用我国传统制作工艺,并博采诸名酒之精华,配制而成。此酒窖香馥郁,酱香悠长,浓酱协调,尾净醇甘,独具特色。实为宴宾,馈赠之佳品。

诗人们饮着酒,品味着烧烤,诗兴大发,纷纷吟唱道:

【宋】 苏轼《奉酬仲闵食新面汤饼,仍闻籴麦甚盛,因以戏之(补编)》

初见煌煌秀两岐,俄惊落硙雪霏霏。可烦都尉热承汗,绝胜临淄贫易衣。

尚有清才对风月,未妨便腹贮书诗。知君货殖誇长袖,满籴千箱待一饥。

【清】蒲松龄《夜饮再赋(节选)》

雅业久从愁里废,好花忽自雾中看。放怀尽饮三蕉叶,酒醒床头香梦残。

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祥发庆云纷五色,秋余冷艳殿群芳。

有的抒发临淄之行的感受:

【明】王宠《临淄行》

虚危下流精,莱沂乃东峙。乐谢爽鸠墟,勋崇太公履。

山河控十二,海岱错表里。亡人忽龙翔,累囚遂鹊起。

名垂天壤居,世往陵谷徙。谈馀邹衍风,节慕鲁连耻。

市藏陶朱侠,路曜姬姜子。喧阗斗鸡道,舄奕鸣钟里。

雄豪八方凑,声利三川拟。宝瑟发东讴,流黄织文绮。

大泽饶萑蒲,浊河足鳣鲔。欲歌泱泱风,请自临淄始。

【明】陈束《临淄舟次柬唐一太史》

客中相见倍情亲,日日追欢意未申。近水割鳞时供酒,远山啼鸟尽关人。

疏慵且喜随中散,鄙薄那堪作外臣。愁计别程能几日,未须岐路已沾巾。

【明】夏完淳《临淄》

青兖名藩地,临淄十万都。秦碑沉古壁,鲁殿入平芜。

日观春缥缈,天门昼有无。黄河如带白,千里自模糊。

搜索更多有关“临淄必游景点介绍 神游淄博临淄齐都篇之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