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家乡纪事

人气:190 ℃/2023-10-16 04:27:36

关于家乡,关于故土,关于父老乡亲,关于童年,在心中一直都想写点什么,但一直都没有勇气写,怕触动了心中最脆弱的情感;不写,似乎又有什么东西梗阻于怀,时常处于吐与不吐的两难境地。从今天起,试着写下点东西,编为一二三四小节,不限期限,不定篇幅,到哪里就在哪里自然为止,暂定名为《家乡纪事》,是为序。

人一生要走很远的路,走很多很多的地方,不论走到哪里,不管做官还是为民,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不管开心还是愁苦,总有一个地方,不能忘记,也忘却不掉,那就是故土,总是挥之不去,时不时隐隐涌上心头。人一辈子会做过不少梦,但梦得最多的地方恐怕也是故乡,是老家。时常梦醒后,我会留恋梦里的情景,还想回到儿时玩耍的每个角落,还想活在长辈眼里幼稚的童年时代,夜半时分,经常落下泪水,有时清泪,有时热泪,我老家在山上,应该是当地县域最高的地方,以竹山为主,也生长杂树林。山下下场雪,是难得的新奇,我老家山上每年都会有漫天飞雪的季节。记得下雪的时候,大人们串门集中到一户人家围着地火烤火摆龙门阵,有时甚至能听到一段评书,讲薛仁贵,讲红楼梦,讲书的当然是山里飞出的金凤凰,在乡里教书的教师。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机,这就算难得的高雅文化享受。此时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了,那时每家都很穷,根本说不上穿好,实在无法穿暖和,但照样出去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特别是房屋瓦檐结着的冰柱各种造型冰清玉洁,用竹竿夺下来,成了小孩手中难得的玩具。小手冻得通红,被婆婆发现,难免被痛骂一顿,“背万年时的呀,衣服都湿完了,天哪,冷死你狗日的”,一边骂,一边抖落小孩身上的雪,一边牵着孩子的裤脚火边烤干,即便这样,小孩乘祖母不防备,一溜烟的跑了,继续玩耍。下雪的时间,漫天被雾锁着,见不到远处起伏的山峦,近处的院落,只见雪漫天飞舞,不停的下!等到雾散去,遍山遍地白雪皑皑,在太阳的照耀下,白得耀眼。

说起雪,记忆中最美的一次,是到宝爷家吃过晚饭回家,那晚,月光很好,走在雪地上,影子拉得很长,白的雪,黑的影,踏着雪发出吱吱的响声,留下一串串的脚印,远处的山一片黛青,十分静谧。

要说家乡,最美的季节当然也是春季。满山翠竹,到了四五月份,竹笋破土而出,一场春雨后,山里各种野生菌随处皆是,掰一把竹笋拣一篮菌子回家熬汤,那可是地道的山珍。随着每场春雨竹笋节节长高,新老竹子交错,颜色深浅辉映,在青青翠竹间开出白色的各种野花、-簇簇红红的杜鹃花,远处望去,翠滴滴,白花花,红彤彤,构成一副浓浓的春意盎然图,时不时传来或短促,或悠扬婉转的鸟鸣声,真叫人耳目一新。我喜欢夏天的风,让人凉爽至心田。夏天里,最闹热的要算蝉了,它们争相鸣叫,“配钥匙”、“懒懒虫”就是小孩们根据其叫声取的名字,特别是午后的椿树上贴满了蝉,孩子们用手捂,够不着高的用蜘蛛网捕,把得来的蝉放火里烤熟,将头尾掐掉,稍抹点盐,就成了孩子嘴里的美食。夏天的夜里,密密麻麻的蜻蜓,几乎贴路飞来飞去,随便找一个竹丫,一掺,就会打中好几个。然后院子里的小孩玩起丢手绢,狼吃羊的游戏。最惬意的夏夜是在大人们纳凉谈天时,数星星看月亮,然后不知不觉地在奶奶的怀里睡去。

在山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还算欢快的童年。那个时候,整个生产队有近三百人,春节或者雨天,大人小孩都集中在学校或者大的院子里打牌,踢毽子,人员济济,一派热闹的景象。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外流的人员越来越多,到如今,整个山里就只剩下几个老人,曾经人气颇旺的山里,一片荒凉的景象,房子垮的垮,倒的倒,房屋前长满了杂草。经历了这二三十年,散落在各省地的游子,或许物质生活富裕了,却失去了原有的家园,在我的内心深处,失去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失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家园。所幸的是每次回到家乡,还有几个长辈守护着这山,我内心也一直守望着这山,也算是带痛的慰籍。

我的小学。小时候根本没条件读幼儿园,学前班,差不多八岁,还穿开裆裤,母亲带我去生产队的学校报名,老师大概看我还鼻留口水的,叫我数数,能数上十,就让读,于是顺手抓了把晒在操场坝子里的包谷子,结果只数到八颗,但老师还是收了我这个学生。读的是复式班,整个学校就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一个教室里却分了一三五三个年级,老师上完这个年级的语文,叫做作业,然后接着上另一个年级的数学,每天都这样翻来覆去的上课。当时所读的内容而今已经记不清楚了,唯有语文书翻开第一篇就是毛主席相,下面写着“毛主席万岁”,第二篇则是一幅天安门照片,下面写着“我爱北京天安门”,至今记忆犹新,算是读书识字开始。没有音乐,体育课,但有劳动课,所谓劳动课,就是背背篼去割青草,然后倒在水凼里为集体烂肥料,那时生产队开大会比较频繁,一般都在学校坝子开,也不知道传达什么内容,那么多会要开。我记忆最深的是好多次会都会有一两个地主站在台前腰弯九十度受到批判,同时有几个老婆婆哭着数落地主的罪恶,控诉他们的罪行,时刻提醒大家不忘阶级斗争,不忘血恨深仇。会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口大锅里舀野菜粥,叫忆苦思甜饭,记住解放前的苦,珍惜现在生活的甜。其实那时的生活每天有粥吃,算是好生活了,很多时候饥饿得只能吃树皮,吃神仙土。还有一次会气氛与以往明显不同,会堂布满青松,白花,长辈们个个痛哭流涕,伤伤心心,原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在孩子的心里如此伟大如此神圣的领袖怎么会离开他领导的人民?这不等于是天塌了吗?但敢肯定的是那时全国人民的哭是真诚,是发自肺腑的。“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小孩怎么不盼过年呢?那时生活苦啊,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才有新衣服穿,当时农村到了腊月,都会请裁缝到家里缝制衣服,家里子女多,那时非常贫穷,不可能满足每个小孩都人手一套。只要大人喊其中一个去量体裁衣,没喊上名字的弟弟或者妹妹马上滚地下,大哭大闹,弄得父母无法哄住小孩,这个时候,尽管父母辛苦了一年为满足孩子穿上新衣服,自己还是一身补丁衣服,心里甚是难过,特别是母亲禁不住悄悄抹泪,谁叫这日子这么苦呢。小学五年,真的没学到什么东西,连简单的作文都写不来。只是在苦难中,在小孩天生的快乐中,还是长大长高了。懵懵懂懂五年小学生活就这样结束,毕业考试以语文数学总分41分,我们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能进入乡完小读初中,将离开老家,离开大山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生活。

几个传说。老家山名当地叫白家山,主要是因为白姓是大户人家,姓白的要占整个人口的八九成,象我们这外的很少。山这边和山那边各是一个县,山顶的一条路就为两个县的山界我们的母亲辈几乎都是从另一个县几十公里跋山涉水嫁来山上的。有一条路连接两个县,过去没有公路,这条路是两个县的主要通道,是经商带兵的必经之路,我们那里是一个重要驿站,川军著名的“傻儿师长”范绍增将军到渠县三汇镇带兵打仗就曾经经历过这里。听我祖母讲后来解放军一路人马在山顶架起机关枪,在山里住了一夜,还在我家老屋打地铺,给我爸饼干吃,对老百姓可好了!当时我爸只有四五岁。第二天开着队伍走了,对山上的土匪恶霸一种震慑,算是解放了,从此换了人间,换了天,老百姓翻身做主人。就在解放前夕,一个头包头巾的人路过这里,问路,就问店子上一个人,这人解放前是土匪,参加土匪帮“刀儿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专门从事抢劫杀人放火的。问路后,就朝前走了,这“刀儿匠”突然想到这人问路怎么会称“同志”?那时农村没这样先进的称呼的,难道是共产党不成?于是派了几个人把这人追了回来,一顿五花大绑,没拷问出个所以然来,然后押到我家老屋松了绑,用酒肉招待,让他烤火,那天山里下很大的雪,这人以为没问出什么问题,好酒好肉吃了应该放他走了,结果等他吃完,就绑着拉到附近的山林枪毙了,那天黄昏,山风萧萧,铺满白雪的林间山路,一滩鲜红的血,然后夜幕降临,雪依然下着,山,死一般的寂静。这个人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冤死,他会是共产党吗?他的************是什么?也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迷了。土匪确实作恶多端,山间有一段路是石板路,其中嵌了三块大石板,据传他们杀人越货,就把人摁到这大石板上象摁猪一样杀了,有一个做布匹生意的每次路过山里住在一户人家,然后给银子作为酬谢,后来这家人见财起意,把生意人给杀了,抛于荒山野岭。还有一次,土匪抢了人家东西,用带尖的铁杵烧得通红,然后从这人的双耳烙进,一声声惨叫在山里回荡,又一个冤魂从山里飘起。听隔壁的二婆婆讲,有一次,她刚把腊肉煮得要熟的时候,看得有几个棒老二(土匪的俗称)从坡路冲来,马上把肉切成几大块,分给家里一人一大块狼吞虎咽了下去,快速把肉汤倒了,要知道肉汤在平时是难得的油荤,那时一年都难吃几回肉的,否则土匪到家,闻得肉香哪还有自己吃的份?不知道山上哪朝哪代开始有人居住了,单从一些地名就知道过去的某个时段曾经繁华过,“作坊沟”、“菜林庙”,“张家匾”。从白家的祖坟上的碑文看,知道是湖广填川从广东迁来的,有几座大坟(山里人把大的坟墓叫山)石刻十分精湛,上面刻的主人,丫鬟,进茶献酒等栩栩如生,应该是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经常爬到墓上耍,躲猫猫,打仗(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等。不知道在白姓人家前这山里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山林里有一个地方叫坟塘,一个接一个的坟堆堆,连绵几十亩地,听长辈讲,或许是张献忠剿川,或许是一场瘟疫后死人无数。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一大群人去山里砍柴,一路人如一个战场小分队,到张家匾摘荔枝,打板栗,张家匾野草丛生,但有时能发现洗衣服的石板,陶碗陶罐等,人世间的繁华沧桑,现已前无古人,只剩下荒草荒凉,一片凄凄景象。听老人讲,过去仅仅张家匾杀头猪就可卖完,可见当时的热闹程度。传说,张家匾一个阴阳先生(算命地理先生,专给人看坟地住宅的风水先生)死后,把他生前的罗盘、锣、鼓等一同埋进他的墓里。后来,只要仿佛听到对面张家匾山里有敲锣打鼓的声音,我祖母说那是敲“阴锣”,附近湾里人家一定有人要死,或者是人死了,大人们会说难怪昨夜张家匾敲“阴锣”。小时候,似乎我也曾听到过“阴锣”。现在好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解释,比如说现在人有时看到故宫里有宫女走来走去的影子,国外某地有时会呈现远古的武将刀光剑影的影象,听说是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磁场对当时情景的录制,然后在某种时机下会再现。

记忆里有关吃的几个小故事。现在有些年轻人成天为减肥瘦身苦恼,怎么也理解不了那个年代的穷困生活,那时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一个模板:清瘦。没有人长得大腹便便。一次父亲赶场买回了一斤肉,煮好端上桌正要开饭时不知什么原因,父母发生了争吵,院子里的长辈都来劝架,他们坐在屋檐边赌气,我们三姊妹不懂事,好久没见过肉了,上桌狼吞虎咽把碗里的肉吃得精光,当父母赌气完回桌吃饭却只见一只空碗和三个还嘴带油腻似乎很满足的孩子,父母亲对视了一下,眼神带点始料不及的惊奇,似乎还掺杂些许无奈,最后只能摇头苦笑。要知道那时要吃一次肉当过年啊!谁懂得父母穷困的心酸呢。山上一年都难得割两回新鲜肉的,如果有客人来,就只能拿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留的腊肉招待客人,小孩当然盼望有客来,而且最喜欢留客,毕竟有客的时候能多沾点油腥。桌子中间是主菜,就是一碗腊肉,说是一碗,其实只是上面铺了层腊肉,下面全是咸菜。客人坐上席,小孩只顾挟肉,母亲碍于面子不好直言制止,只有用脚不停的踩小孩的脚,最小的弟弟妹妹不懂事,还责问母亲:“你踩我干嘛"?弄得母亲十分尴尬。有客人来,实在没有肉,就只有当稀饭煮得要熟时,沥一碗干饭起来,干饭再蒸,余下的稀饭继续煮,有时母亲会在客人的碗底藏一个煎鸡蛋,次数多了,小孩就发现客人碗里的玄机,等客人饭吃得快完亮底的时候,目不转睛望着客人,很多时候客人不好意思吃下,只能挟给小孩,这时定会被母亲责骂,“背时娃儿就是馋嘴,专门给客人的呢”。小的时候主食跟时令同步,主要是吃红薯,玉米,土豆等粗粮而且大多时候只能清煮,清蒸,没有油盐。因为山高不产水稻,要吃白米饭就是很难得的了。山里人嫁女娶媳妇,过生日大寿,通常也会办酒席,送礼很少,三五块钱,或另搭上一把面条,一背篼小菜,去坐席的一般一家人去一个大人,小孩知道大人去坐席,会闹着跟大人一起去吃好的,去看闹热,会撵脚,难免被大人用竹条子赶回去。有两次,我放学背书包到爸爸干活那里,要求跟他一起去,爸爸说你先去那等我,别说我喊的。于是先去玩,等爸爸做完活,刚坐上席桌,我一屁股就坐在爸爸旁边,爸爸就假装斥到,"你这个娃娃哟,你好久也跑起来了?"我心里就忍不住笑。这是爸爸的智慧和疼爱。怪只怪那时太穷,嘴太馋。

一年四季,山总是静静的。顺坡而造的木排瓦房,几座房组成一个三合院,如一个“凹”字形,每个“凹”形就为一个院子,山里有很多这样的院子。房子的四周就是赖以生存的土地最边远的土地连着山林,山里人被周围蜿蜒的大山围着。小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山外还有另外的世界。晴朗时青山、蓝天、白云;雨时云雾绕山飘浮,如梦如幻,让你幼小的心灵相信山里一定住着仙子,碰上夏时的天空,兴许还能横跨一道彩虹;雪时漫山雾霭,着一个沉甸甸的酣畅淋漓的梦。山里永远没有喧嚣,院子上空还飘着炊烟,远处隐约可见的人影不是拿着锄子一弯一起扦土,就是蹲在地里栽种菜秧,时不时传来鸡叫狗吠的声音。在这里,我一定得写写狗,在所有动物中,从来没有一种动物象狗这样通人性,忠诚。“狗不嫌家穷,儿不嫌母丑”,这是句古话,前半句狗确实做到了不嫌家穷,但是作为后半句的人倒不一定真的能做到,人性的丑恶有时真不如动物性。山里人养狗,着实给山的寂静加了不少动的成份,只要听到狗叫,要么是来客了,要么是有生人过路,会引起主人的警觉,在人烟稀少大山里的院落,狗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看家作用。我家在95年喂了条狗,起名“财喜”,尽管家里再穷,每顿都得给留碗口粮,狗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越发可爱,看到家里人从地里或者赶集辛苦归来,老远都摇着尾巴迎接,嗅吻你的裤腿,一股兴奋劲儿。有时干脆就在干农活处守候你半天或者是跟着几十里开外的集市一路来回。不管小主人离开家读书多久回来,都象老朋友一样远迎,不停在你面前摇晃,撒娇。听妈妈说,有一次跟我爸一起赶场,不知怎么晚上回家狗没跟回来,好几天过去了,家里母亲念叨着它的时候:“那瘟狗,好赶路,一定被别人打死吃狗肉了",它却回来了,母亲摸摸它的头似乎是安慰,狗含着眼泪,似很委屈,也似内疚。还是不停摇着尾巴,似乎是说终归回家了!后来才知道,在街道上,被一家生意人家看上皮毛乖巧,设计将之套上喂养,每顿施以大肉,狗不为所动,思着主人,待那家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以为喂家了,却“狗不停蹄”跑回来了,从此后,狗再不随主人赶场。到2003年腊月,考虑到父母亲在山里辛劳了一辈子,儿女也都成家立业,要把父母接到城里安享晚年。父母在家忙活了好几天,打扫屋子,把不用的东西该送老乡亲人的都送了出去,当然也包括这狗,准备交给上弯一户人家喂养,把狗绳也交给了那家,大概是狗通人性,知道要永远的送人,知道也许永远的见不到主人,等到第二天起床唤狗早餐,却没应,才发现狗就在屋边地里气死了,还是坐姿依然,眼角泪水还挂着,随后母亲难过地把狗埋了。后来听母亲每讲起它,我不觉十分难受,十分愧疚,怎么就忽略了它呢?这么多年的感情,早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了啊。关于狗,前几年汶川地震,就有狗几天几夜守候在废墟旁等候废墟下主人的报道,记得读书时,鲁迅写打落水狗,骂梁实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尽管写得精彩,骂得痛快,但丝毫没能动摇狗在我心里的感动。在单位上,特别是冬冷的时候,同事谈起狗肉津津有味相约去吃狗肉,但我从不会去吃狗肉的。

两个哲理小故事。一个是从婶婶那里得到,一个从父亲那里得到。婶婶讲,过去一个年轻帅小伙,到了谈婚论娶的时候,家境也不错。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上门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可就是没一个被看中。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小伙子日渐憔悴,直到卧床不起,请无数医生看病,却不见好转。小伙子的母亲看病成这个样子,不禁心痛起来,问孩子有什么愿望,会尽量满足。结果孩子说啊,其他女孩子他都不看不上,就喜欢上他的亲婶婶,这确实让其母亲吃惊不小,这毕竟是不合伦理的胡思乱想啊,但好在终归找到了症结,原来这小伙子得的是相思病啊,而且病得不浅。相思使人愁,相思让人病,自古爱情,相思都是件美丽哀愁的事情。话传到婶婶耳朵里,也并没有责怪侄儿,而是大鱼大肉办了一大桌,置酒叫上侄儿对饮,侄儿欣然赴宴,把酒言谈,酒过三巡,婶婶突然换上另外的杯子倒酒,如是再几杯下肚,再换大杯盛酒,几番过后,婶婶突然问侄儿,味有甚不同?侄儿曰,味皆同。婶婶发话,既然这样,世上女人比比皆是,侄儿你何苦非想婶婶不可呢?女人如酒,都是酒味,只不过是盛酒的杯子不一样而已。侄儿恍然大悟,对婶婶感激一番,高兴而去。婶婶就这样治好了侄儿的相思病,看来这个婶婶确实不简单,明大义,懂大理,有大智。另一则故事是我父亲讲的。说是两个读书娃娃拿着书睡着了,旁人的评价迥然不同,对读书成绩好的评价是:“你看人家,打瞌睡都把书拿起的”对另外一个成绩差的则如此评价:“这娃儿读啥子书哦,拿起书就打瞌睡”。同样道理的故事父亲还讲了一个,说富人和穷人的两个娃娃都吃得很饱,肚子向外挺起,人家会评价富人的孩子:一看这孩子将来就有出息,长个罗汉肚,将来一定有官做。对穷人的孩子评价则变成了:这娃儿有啥出息嘛,穷吃饿吃的,胀死猪似的。这两个小故事朴素极了,却教会了如何思考看待社会。 七

上面序里说了,不限期限,不定篇幅,随性所至,也太随性了。此一小节如果拟题目的话就叫“义福,义福”,义福是我们老家一个人的名字,全名叫白义福,其实本不姓白,姓刘,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太多,家里贫穷,无法养活所有姊妹,于是就将他带出去给他表叔当儿子,表叔姓白,于是就跟着改姓了,说是当儿子,其实只比他表叔小三岁。前面也提过,老家生产队原本一两百号人的,改革开放后,乡村的败落,几乎到了荒凉的地步,处处都是些要垮不垮的土房子,从八九十年代,出去打工的一代,再也回不到曾经生养的老家,挣钱后都在镇上,县城买了房子,有关老家人的消息多半是从我妈那里得到的,去年我母亲说义福去世了,不知怎的,让我心里感到震颤。去世前,见到过他两次,都是因为老家的人,办酒席,他刚好回到了本地,尽管八十多岁了,他依然活泼乐观,其中一次是冬天,他穿一件很陈旧的黄色军大衣,腰间还系一根腰带,给我的印象犹为深刻,拉着我的手,手似乎一直布满了老茧,我不停的喊“干叔”,因为心中无限感慨,不知从何说起,他叫我去重庆了,到永川一定找他耍,他和老伴已经随女儿女婿去那边住了很多年,我也是许多年没曾见面了。返回重庆后,有一次他给我母亲打电话,母亲没听出声音,问他是谁,总是绕圈子,只次一次地喊“黄队长”(我母亲当过生产队长),提示老家的事,最后才说他是义福。母亲给我讲,能感到幽默和乡亲的亲切。我印象当中,他天生就如一头牛的勤奋,一根扁担就是他的全部,挑石灰,挑纸,挑竹子,从早到晚,不论冬夏,默默地劳动着,忍受着,我曾经看到他汗洒一路,走一段,停下来歇会继续前行,让我感觉到连脚下的路都承受不了这重量。肩挑背磨换来的少得可怜的钱,用来买油盐米茶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生产队谁家栽秧打谷喊到他,都乐于帮忙,不要看犁田,牛在田里拉着犁耙,人在后面掌犁,一边吆喝,轻重缓急,何时转弯,还是个技术活,队上只有他会,从不推辞。家里四口人,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老实本分,加上眼睛高度近视,结婚都很困难,因为2000年左右,义福因为是工人,买了社保,每个月有两三千块钱,省吃俭用给儿子在镇上买了套房子,才勉强有媒人给介绍了个过婚嫂结婚,生了个女儿,听说后来这女的跑了,只剩下父女两个,因为人老实,到底不懂哄女人开心,生活又拮据,儿子这样的家,到底给义福带来多少伤心,我是不得而知。后来,义福就干脆跟了女儿,离乡背井去了重庆,我想他给我母亲打电话,念念不忘老家的人和物,是不是有些思乡的情结?他女儿女婿条件好,生有一个男孩,很懂事,遗憾的是,这男孩一次去救落水者,牺牲了,也受到当地政府的宣传表扬,这见事给义福两个老者,内心又造成了多大打击?现在就义福的老伴还跟谁女儿女婿在那边生活,希望他们生活是快乐的,希望再不要有不幸落在他们这老实人的身上。随着年龄的变老,觉得生老病死太正常不过,唯独这次,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亲走了,给我心灵一种说不出的痛和颤动。

搜索更多有关“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家乡纪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