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科技>正文

现在所见的素问版本来源,关于素问误文的臆测,以奇病论为例解读给你听

人气:318 ℃/2023-12-07 11:41:52

段逸山老师说,中医古籍校读的目的是为了求真文,明真义。显然,如果没有真文,那读古书就是瞎读。而求真文,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出误文来。

根据我读《康平本伤寒论》的经验,很多误文来源于后人之文的混入。康平本中的准原文、追文、嵌注、傍注,在宋本中全部都是正文。我相信,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规律,是古书通例。用这样的观点看待《素问》,则不难想象,《素问》的误文很多都源于此。只不过,《伤寒论》有康平本,误文得以一目了然。而《素问》没有这样的本子。但遥想日本江户时代,那时康平本尚未发现,医家们却能凭着对古籍的稔熟,看出了很多《伤寒论》通行本的误文,证之1937年才被大塚敬节先生发现的康平本,竟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先见之明。

我本非古文献研究专业人士,一个外行而已,只因读书总不免有点点滴滴的想法,这些想法是耶非耶,不得而知,只好硬着头皮补课,并反复读反复想,慢慢觉得有些想法似乎有点道理,现不揣简陋,试着把自己的一点点臆测,写下来,敬祈方家不吝赐教!

经文解读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1】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刺法【2】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3】。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4】。故曰疹成也。

先说【3】,“然後調之”四字,是全元起之注混入正文。新校正言之甚详:“《甲乙经》及《太素》无此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然后调之。’则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新校正证据充分,非若我之臆测也。

再分析【1】,我们不妨先看看《伤寒论》中类似的例子。

宋本194条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前面已说“胃中虚冷故也”,后面又说“以其人本虚”,语涉重复。至于“攻其热必哕”五字,相距不过十五字,再次出现。

而在康平本里,“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是一个傍注,“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是一个嵌注。因为是先后两个人做注,怪不得重复。现剔除傍注与嵌注,原文当为: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再看宋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宜抵当汤下之。”,“喜忘”两次出现,“蓄血”与“久瘀血”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不难想到,本条“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很可能是注文混入。验之康平本,这十三字果然是傍注。

现在我们再来看《奇病论》这一段,既云“胞絡者,繫於腎”,又云“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语涉重复,必有注文混入正文。因前文谓“胞之絡脈絕”,故“胞絡者”当为原文,而“少陰之脈”当为注文。根据上下文,原文当为“胞絡者,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而“繫於腎”与“少陰之脈”可能是两个后人分别作出的注,若为一个后人作的注,则当为“少陰之脈繫於腎”,但在传抄过程中被分作两句混入了正文的不同地方。

接下来再分析【2】。我以为,从“刺法”至“故曰疹成也”一段,必非《素问》原始文本。

  • 第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回答说:“無治也,當十月復”,为什么呢?其实前文已经回答了,“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所以文至“無治也,當十月復”,已神完气足,不必再多解释了。
  • 第二,“刺法”,注家多以为是一部已佚之古医书。若如此,则《刺法》中的一段正好是对《素问》中的一段的解释,这种可能性不大吧?而且事实上,这一段文字读下来,确实与“人有重身,九月而瘖……無治也,當十月復”并没有什么关系,注家的解读牵强附会。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一段文字本就属《刺法》,而且并不是原始作者作为引文书于“無治也,當十月復”之后的,也就是说,它不在《素问》的原始文本中,是后期作者加进来的。

最后再分析【4】。“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一段甚难理解,特别是“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难以说通。

按语

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云:

《素问校注》引孙鼎宜说,改“泄之”为“补之”,然下句“泄之则精出”改为“补之则精出”,则其义不顺,疑有误文错简。悬揣其意,僭改如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無益有餘者,腹中有形而补之,故曰疹成也。

胡氏之改,自然文通意顺。但我以为,说是“错简”恐误。实际上“错简”应该发生于书于竹简的时代,而且错简一般混入的应该是无头无尾的文字。帛书及以后,就谈不上“错简”了,此时注文混入导致文本错误应该是最常见的误文方式。

具体到这一段,我推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是一句注文(可能是傍注),本是对“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的注释,但后来在传抄过程中混入正文,且混到了不恰当的地方(如果是嵌注,就不太可能混到不恰当的地方,所以我怀疑是傍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腹中有形而补之”的“补”字误为“泄”,所以“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就被抄在了“腹中有形而泄之”的后面,最终导致了整个句子难以理解。(按:孙鼎宜之说,我未能查到原始文献,仅根据《素问校注》与胡氏之说。)

搜索更多有关“现在所见的素问版本来源,关于素问误文的臆测,以奇病论为例解读给你听”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