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健康>正文

寒热错杂证是如何引起的?有一种疾病叫寒热错杂

人气:169 ℃/2023-12-23 16:04:54

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887期

(本文共35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纯干货,建议收藏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有一种疾病叫寒热错杂

对于寒热错杂疾病,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

但寒热错杂证的详细描述,直到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才出现,并详细提供了治疗方剂——如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

但是,中医发展到今天,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寒热错杂证呢?

有心的中医研究者以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十个经方为基础,结合古今历代医家用这类经方医案,结合《伤寒论》原文,历代医著和现代杂志发表的寒热错杂证治验的症状、体征等,认为我们对寒热错杂证可以这样去理解——

寒热错杂证,是以脾胃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所派生的一类症候群,与肝的疏泻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而寒热错杂证一般是从性质互逆症状的同时存在为着眼点进行确诊,且主要以自觉症状为主,如四肢厥冷、腹痛、心下痞等,很难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来判定这个复杂的病症,但其中饥而不食,心下痞闷、四肢厥逆、脐腹动悸,久痢和大便异常是寒热错杂证的特征性症状。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脉弦为寒热错杂的舌脉常见特征。

不过,寒热错杂证表现常常错综复杂,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疑难病、久治不愈、缠绵难愈的疾病其寒热兼杂表现常常更为复杂。有的甚至没有显著的寒热错杂特征,但用寒热并用的调理方剂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说明寒热错杂证通常都是病了好多年后才有的。

那你的寒热错杂证是怎么发生的呢?

粗略地说,肯定是必然有寒热二邪并存于体内。寒热并存,可有外感,也可内生。

具体来说,寒热二邪伏体,不仅和外界环境有关,还与每人的体质条件相关,更与脏腑功能失调、失治误治有关,总之属于寒热错杂,新发病多实证,久病多虚症而已。

1.从脏腑辩证,解读寒热错杂证是如何形成的?

从脏腑角度分析,寒和热是中医八纲辨证的核心之一,从寒热错杂证的症候特点来看,其发生和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脾主升清,喜燥恶湿,如果脾虚清阳不升,得不到温煦则会生内寒。如果湿困脾阳,虚寒内生,中焦虚寒,就是中医所谓的“虚则太阴”。

如果脾阳虚累及肾阳,引起下焦虚寒,所以脾虚是引起寒证的主要病理基础。

胃主通降,喜润无燥,胃气易于壅滞,郁而化热,所谓“实则阳明”。

如果胃火上炎则会波及上焦,所以胃气壅滞是引起热证的主要病理基础。

脾和胃,一脏衣服,二脏互为表里,升降互为因果,受纳和运化相协助,燥和湿两两相济,所以脾胃二脏同时发生障碍,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如果疾病继续发展,还会形成上热下寒证。

2.从外邪侵袭,分析寒热错杂证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离不开正邪相争,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等盛衰偏颇表现出来的素质特征。

素体阳盛的,如果外感寒邪,容易入里化热,或者平时恣食生冷、伤及脾阳都可形成寒热错杂证。

如果素体虚寒,再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则会导致寒热错杂证。

对于久病体衰的人来说,脏腑阴阳失衡,或阴盛格阳形成真寒假热证;会阳盛格阴,形成真热假寒证。

所以,人体的体质偏颇在寒热错杂证性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因疾病失治误治,导致的寒热错杂证

每个人的疾病,最初都比较简单,不是寒证,就是热证,或是实证,或是虚症。但是一旦失治误治,导致疾病久治不愈、迁延难愈,就容易形成寒热错杂证,虚实兼杂证。

比如本来是实证,治疗时过于用清热解毒苦寒凉药,不但不会让热邪尽去,反而伤及脏腑阳气而出现寒证,进而出现寒热错杂证。

或者是病情复杂,多病缠身,但治疗时,没有全面考虑,顾此失彼,容易导致病情波动而寒热错杂证。

总是,失治误治造成的久病不愈的疾病,可以考虑寒热错杂,虚实兼杂的病症特点。

有一种疗法叫寒热妙用

寒热错杂证,因为寒邪和热邪共存体内,病情复杂,单纯治疗寒证或热证的方剂往往难以奏效,但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经方,下面简单介绍下。

1. 表里寒热错杂证

表里寒热错杂证,包括表寒里热证和表热里寒证。

表寒里热证,张仲景有桂枝二越婢汤一汤证,大青龙汤证,都是表寒里热证调理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表寒重为里热轻的轻症,方用桂枝汤和越婢汤比例2:1的合方,是表里双解轻剂,用桂枝汤是要调和营卫,外散表寒;用越婢汤取它的辛凉之性,宣泄在体内的郁热。

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的重症调理方,方用麻黄,佐以桂枝、生姜来辛温发汗,外散风寒,再加上辛甘寒的石膏,以清郁闭内热,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两个经方都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散表寒,以石膏等辛寒之品清里热,如此寒热并用,表里双解,疗效显著。

2. 上下寒热错杂证

上下寒热错杂证包括上火下寒证和上寒下火证。

临床上以上火下寒证多见,治疗方剂以栀子干姜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为主。

栀子干姜汤以苦寒的栀子来清泄胸隔郁热除烦,以辛热的干姜温中焦之阳而散寒。

黄连汤呢,以苦寒的黄连清在上的热,以辛热的干姜温在下之寒,辛开苦降,恢复中焦的升降气机,半夏降逆和胃止呕,桂枝通阳散寒,交通上下寒热阴阳,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呢,以苦寒的黄芩、黄连清泄胃热,以辛热的干姜通阳散寒,以辛温的人参补中益气,从而清上温下而呕吐就制止了。

乌梅丸呢,重用酸性的乌梅,益阴柔肝,敛阴涩肠;以苦寒的黄连、黄柏清泄体热阻止呕吐;以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来温阳散寒;以人参、当归补血养气,全方酸甘辛苦复法,温脏和清热并用,效果不错。

总体来说,这类药物都是以黄芩、黄连之类苦寒之品清在上之热,以附子、干姜、桂枝等心热之品温在下之寒。

3. 中焦寒热错杂证的经方治疗

中焦寒热错杂证,主要指的是因为失治误治导致的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在中焦的一类症候。

对于中焦寒热错杂证的治疗张仲景主要以几个泻心汤来调理,包括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

半夏泻心汤,以半夏、黄芩、黄连来清胃热降逆止呕,佐以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来健脾温中,使脾升胃降,中焦气机畅通,痞证自然消失。

生姜泻心汤,重用生姜,开胃气,散水气,干姜温补中州,半夏、生姜、黄芩、黄连合用,辛开苦降以和胃气;干姜、人参、大枣、甘草温脾补虚以运四旁。这样做达到脾升胃降,上下通达,痞证自消。

甘草泻心汤,以重用甘草来温中补脾,佐以干姜、人参、大枣温脾散寒、补中益气,用半夏降逆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泄胃中郁热,所有药物协同作用,补虚清热散寒,脾胃升降恢复,诸症自除。

寒热错杂证,你还用寒热药物并用,不会更加火热寒凉?

中医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中医调理疾病的基本法则。

针对疾病寒热以寒凉药来清热,用温热药来散寒。

对于寒热错杂证呢,因为寒证和热证并存,二者还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如果单纯以寒药清热反而助寒,单纯以热药散寒则助热,只有寒热并用方能是寒热并除。

中药寒热并用,指的是在一首方剂中,既有寒药也有热药,还能够让寒药和热药分别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有“取性取用”,“舍性取用”,“舍用取性”等表现形式,但“舍性取用”,“舍用取性”这两种形式只适用于单独针对寒证和热证,所以寒热错杂证就应该性用都取,既用其性,也用其用,让方剂中寒药和热药的性味和功效都能发货。

那一个方剂中,寒药和热药合用,药效不会抵消吗?

恰恰相反,寒热药在一个方剂中,不会像热水和凉水合在一起中和成温水那样,反而会寒药起寒药的功效不影响热药的作用,热药起热药功效不影响寒药作用。但要根据寒热药性归经来选择,进入人体后走表走里、上升下降的不同药物趋势,让热药和寒药各行其道,互不影响,达到寒热治热而热药治寒的效果,避免相互干扰抵消或让寒药增寒而热药增热的弊端。

比如大青龙汤里,麻黄、桂枝辛温入太阳膀胱经而走表,石膏辛寒入阳明胃经而走里,同时服用,麻黄桂枝散寒走表,石膏清热走里,各走各道互不影响。所以能表里双解寒热的效果。如果是散寒不用麻黄、桂枝而用干姜、附子,清热不同石膏而用银乔,不但不能清热散寒,反而寒以增寒,热以增热,疾病更重。

而且,寒药热药在方剂里的用量要相当。

寒热错杂证的水煎方法也很特别,讲究去渣后再煎,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和解寒热药之性,能经气相融。符合平调寒热、药性和合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网络,侵删):2011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创新发展学术论坛唐旭东等章《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思考》。


尿酸高、痛风,不吃药降尿酸,非药物降尿酸远离痛风,请订阅专栏《解码尿酸高痛风,送中药辨治20方》。

更多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的干货科普,可订阅专栏《与口腔扁平苔藓说byebye》。

如有妇科疾病、私处白斑瘙痒,可订阅专栏《解码私处白斑瘙痒?详解中医治方》。

搜索更多有关“寒热错杂证是如何引起的?有一种疾病叫寒热错杂”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