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食话物语:衣食物语,一

人气:237 ℃/2023-11-23 21:19:10

多少隐秘的往事,藏在无语的物中。

麦 子

北方农民对麦子的感情,没有哪一个作物(和农民的感情)能比得上。

我只是一粒麦子/简单的麦子/经过无数严霜拷打/没有交出绿色的麦子/没有在狂风暴雨中倒下的麦子/我是紧握土地/在春天昂着头的麦子/我是忍受疼痛被割下头颅/在父亲手掌上舞蹈的麦子/我是被你们忽略/存在于你们身体的麦子/而我依然是麦子/捧在非洲黑人兄弟手里/比钻石还要珍贵的麦子/一粒播在土壤里/可以做种子的麦子/我是镶嵌在血色徽章里庄严的麦子/可以知你们为之骄傲的/金色的麦子。——小虫虫《麦子》

其实,麦子作为国人主食的历史并不长,在“五谷”(稻、黍、稷、麦、菽)中,麦子的地位远比不上稻和稷。而且,我国北方大量种植和食用的麦子,是原产西亚,经中亚、新疆传入我国,在唐朝中后期才得到广泛推广的。当时大唐国力强盛,长安成为世界第一的国际大都市,西亚和中亚的胡人纷纷来到长安,他们以小麦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影响了长安居民,进而也改变了周边居民的饮食观念,小麦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到了明代,小麦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像西红柿一样,这种高品质的作物曾经使人们怀疑它有毒,清代的袁枚要把麦子面做成的面条洗过才敢食用。

泥土终究掩盖不了金子的光芒,麦子良好的品质,很快就使农民朋友割舍不下。

首先是营养丰富,口味极佳。麦子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它的颖果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等各种美食,发酵后可制成啤酒……

其次是有韧劲,延展性好。高超的面点师傅,能把麦面团拉成细若游丝的、可以从绣花针眼里穿过的面条。

但是,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麦子的产量一直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小的时候,大锅饭,农业生产队的集体劳作,农民的积极性远没有也不可能调动起来,再加上肥料不够雨水不足,庄稼收成不好是常有的事。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细细的麦秆上挑着只有几颗麦粒的麦穗,再加上田鼠为害,有的田地几乎是颗粒无收。

我们不止一次地幻想:什么时候能够过上白米白面(麦面)、油饼长面的日子呢?

不但白面饭没有,就连秋粮(玉米、糜子、谷子等),都常常接济不上。每年青黄不接的几个月,我们都靠国家的返销粮(主要是玉米和干薯片)过活。

大约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吧,有一天,我对着村边修堤坝的大人们夸耀:

“我家有面呢。”

“面?你家有多少面?”有几个马上警觉起来了,他们希望能够从我这个孩子这儿获得我家真实情况,因为只要有证据证明,我家的生活条件好,返销粮就可以给我家少分或不分。但我的回答却令他们失望:

“在碗里呢,在锅里碗里装着呢。”

原来,那时候小孩拉肚子,买药不便且贵,大人们常用温(焙)的面治。我拉肚子,妈妈温了小半碗面,给我冲服了些;还余一些就装在碗里盖在锅里。

也有意外所得。

那时候,大伯父是公社的干部,每次发了工资,他都要想法设法籴一些粮食,好贴补家用。大约是看我们家生活困难而同情心爆发吧,伯父家的大姐便把她家的麦子偷拿了些给我们,父亲也没有拒绝。记得他将麦子装满了桌子的两个抽屉,我还去看过,麦粒饱满,真像一个个胖娃娃。我们把这些麦子磨成面,母亲给我们做了两顿白面片片。

也有丰收的时候。1975年,由于风调雨顺,我们生产队的麦子获得了大丰收。为了及时收割成熟的麦子,队长请来了割麦队。先收的麦子已经被磨成了面,麦客们每天四顿都是白面馍馍白面饭。我看过他们的白面馒头,真白啊!

丰收之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好的生活,我们仍然没有多分到麦子。有时候,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那一年的麦子,生产队的劳力是完全能够收得回来的。

第二年就是饥荒之年。大姐偷拿麦子给我们家的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我们不知道,吃不饱肚子,吃不上白面饭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

1978年,结束“文革”的第三个冬天,叔伯们坐在炕头,憧憬着把生产队分成若干个互助组,兄弟们一块狠干的情形,没想到形势的发展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还有快。

先是原来的生产队分成了两个,情况好了不少,夏粮和秋粮都比过去收得多和分得多,我们第一次吃饱了肚子,不再挨饿。

1980年,我所在的生产队正式包产到户。终于又能为自己干了,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年,我家就打了2000斤麦子。这意味着缴过公粮,(“缴够国家队,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我们一家七口人全年能够顿顿吃上白面饭了。

可是,你仍然不知道,麦子从下种到盘中餐,要经历多少辛苦!

按顺序说吧。首先是播种。在有牲口耕种的情况下,播种需要三个人:一人在前面扶犁,一人紧跟其后撒籽,一人又随其后铺肥。撒籽的活相对轻松,铺肥最累——一个接近一米见的木斗拴着绳子挂在脖颈,蹲下身子在肥堆上装上和好的农家肥,使劲站起,一边沿着犁沟行走,一边用一只破碗盛了肥料均匀地铺在犁沟里撒好的麦种上。如果实在人手少,则把麦种拌在肥料中直接铺在犁沟。父母全力供给我们兄妹五人上学,播种只好由他们两个人完成:母亲扶犁,父亲铺肥和种子……多少年后,我一边敲着这些文字,一边想象父母在田间异乎寻常的辛劳,不由得潸然泪下。

麦子的田间管理比较简单。除草一般是不必要的。如果在麦子分蘖的时候追一次肥,麦子的长势一定会更好。最易发作的病害是条锈病。一旦发作,毫无办法。多年后,我了解到,条锈病是种植单一品种引起的。

哦,让父亲停一下匆匆的脚步,去看一下那片绿油油的麦苗吧。才几天不见,麦苗们已经吐出了白花花的麦花,散发着芬芳的香味。看着它们,父亲的心中充满了丰收的渴望。闭上眼,眼前仿佛已是黄灿灿的金穗儿。

灌浆之后的麦子长势很快,几乎一天一个样,转眼间,就到了麦黄时节。“旋黄旋割”,“收麦如救火”。麦子的收割既紧张又辛苦。正直三伏天,炎热的太阳当头照着,即使戴着用麦秆编成的草帽,仍然晒得人汗如雨下。割麦时不管是蹲着跪着或是半立着,腰都没法挺直,所以干不了一会儿便腰酸背痛。如果能够平着身子躺一会儿,哪怕是在这麦茬地里躺着也好啊。我就常这么做,干不多会就要休息一下,父母见了,也从不责怪。但他们似乎韧劲真好,几乎不休息,收割效率是我的二三倍。

割了的麦子直接用麦秆捆成小捆,每两捆立在一起,两两再靠在一起,在上面骑上两捆护住麦穗头,一个小麦跺做好了——在地里叫麦秆稍干些,再运回麦场。

因为山路不平,拉麦子的活不好干。好在有架子车,一车能装40—80捆麦子。比起肩背手抓,效率提高了不小。装车是个技术活,麦捆分成两排码在车上用较粗的绳子捆好。两边的均衡很重要,如果偏了,拉到中途翻倒,不仅要重新装车,一些麦粒脱落,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危及人身的事故。

拉麦子的活先是我和二哥干。1986年夏天,二哥学校毕业上了班,就由我和父亲完成了。一天清晨,我拉着架子车,乘太阳还没露头赶到地里,准备将前一天割好的二亩地里的麦子拉回麦场。麦子才收割不久,颇有些沉。共有一百六十捆麦子,每回拉五十捆,也得三回才能拉完。我们选了一处稍微平坦的地方把架子车停好,我把麦捆提到车子旁,父亲一捆一捆码放、装车,装了六十捆,不能再装了,我们用两根绳子把麦子捆好,绳子的一端固定在车轴,再经过车尾,沿着码在车上的麦捆一直到车头,各绕过车辕,父亲紧绳,我顺着车辕拽绳子,如此五六下,麦捆服服帖帖地分排在车子两边。绳子紧了又紧,打了一个活结固定住。起步了,我掌辕,父亲在旁边扶着,我们小心地沿着一条山路往下移动。路很窄,尤其困难的是:山路顺着山势略向右倾斜。我们小心地移动着,突然,有一个坎,车子颠了一下,捆好的麦子瞬时朝右侧倾斜了。父亲用尽力气扳住车子靠上的一侧,车子稳住了。看看没有事,我们又向下移去,慢慢地,我发觉车辕的一侧翘起,“不好!”车子要翻,我意识到危险,拼命用身体抵着车辕,企图阻止车子翻倒,因为路边就是一个很高的埂子, 然而,我的力气怎么抵得上六十个麦捆的重量呢,顷刻,麦捆带着车子向旁边的埂子下翻下去,翘起的车辕借着惯性,不轻不重给我顺势来了一下,我、车子、麦捆一起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抛了下去……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重现早晨到地头的情景,贼清晰贼清晰的……麦茬,麦捆,架子车,绳子,父亲,我……父亲疯了一般地扒着麦捆,他喊来了不远处干活的四叔,一块把我从麦堆中刨出,唤醒我并把我抱到车子上。父亲没有理会那些散落在地的麦捆,拉着我就回家了。

事后得知,那天车子往下翻时,麦捆拽断了绳子,已经散乱的麦捆砸在我身上,才没有给我造成致命伤。

我在家休养了半个月,直到开学,身体才完全恢复。

这一年夏天,我再没有给家里帮上忙。

最紧张的还是碾麦。要选择晴好的天气,最好是艳阳天。必须要请帮手——也是互助,他家碾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去帮的。先摊场,在太阳探头之时,把一捆捆麦子解开,麦穗对麦穗呈圆形均匀地铺开在场地。这时,太阳已经升到了空中,待麦子被晒得稍干一些的时候,带着碌碡的小拖拉机(当然也是花钱请来的)上场了。拖拉机碾得很快,不到一个时辰,摊在上面的麦子都被碾净了。

马上翻场,把摊在场上的麦子翻过来,把原来贴地的麦子翻到表面。拖拉机再次上场,半个时辰就碾净了。

人们守在场边,一颗也不耽搁,起场。用杈(一种农具)把麦秆挑起,堆到场边。麦衣麦粒也被推扫到一起。

扬场,用不了更多的人了,扬场把手留下,其他的人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刚好起风了,扬把手用木锨把混和着麦粒的麦衣铲起,迎风丢开来,麦衣被吹到一边,麦粒则直落下来。一旁的助手赶紧用大扫帚把浮在麦粒上的柴草掠去。

一个时辰也就差不多了,分离好的麦粒堆在了一起,可以装袋了,最早是用麻线织成的口袋,一口袋能装120——160斤。这样的口袋我扛上走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后来这种口袋少了、没有了,就用装过化肥的尼龙袋子装。

颗粒归仓了,但还不算完。虽然不用再推磨,但麦子要磨成面,还是比较麻烦和辛苦的。要磨的麦子再一次用簸箕簸过,除去浮尘,再仔细地洒一点水来增加湿度。把麦子拉到磨坊,好不容易轮到自家,我和父亲都紧张起来了,一人上料,一人收面,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等到面和麸子都装好之后,我和父亲的头发、眉毛以至下巴上,都落了一层面尘。

有了磨好的面,母亲就能把它变成美味的吃食。虽然没有多少作料,但母亲做出的各种美食,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是真正的“妈妈的味道”。

“总会想起乡土 想起晴天

想起繁忙 想起农闲

想起犁铧和镰刀的对话

想起南风染黄的一马平川

总会想起父亲

一幅罗中立的油画

想起渠水汩汩流入干渴的心田

总会想起童年时光

想起送饭的瓦罐 拾穗的竹篮

想起农谚里的长势和节气

想起过年 笼屉上罩一团热腾腾的喜欢

想起一首《悯农》的古诗

想起一根吆牛的鞭杆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

麦子总成熟在田野和我的想象里

镰刀和笔都是我用来收获的工具

收获富足 收获金色的诗篇”

哦,麦子。

2011年4月写

原发QQ空间评论

二发(合发)QQ空间评论

搜索更多有关“食话物语:衣食物语,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