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健康>正文

蚕豆炭疽病与赤斑病区别 蚕豆赤斑病危害大导致减产30

人气:248 ℃/2023-12-09 11:30:58

蚕豆又称罗汉豆,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是一种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豆科草本作物,经济价值高。我国是蚕豆种植大国,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和江苏等秋冬播蚕豆区,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春播蚕豆主要分布在青海、内蒙等高原地区。

蚕豆赤斑病俗称“发地火”,广泛发生在我国各蚕豆种植区。是一种由蚕豆葡萄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蚕豆的叶茎、花与幼荚均能受害。受害后,结荚数减少,空荚率增加,籽粒数下降或干 瘪,幼荚不结实,严重影响蚕豆的产量,轻者减产30%-50%,严重时植株成片枯叶死秆,颗粒绝收。

由于缺乏抗性品种,目前生产中农民多采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的化学防治方法,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今天我们从蚕豆赤斑病致病菌侵染循环及影响因素,发病症状,流行传播规律以及高效防治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不同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希望为农民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学药剂提供参考

一、致病菌的侵染循环及影响因素

1、致病病原及侵染循环

蚕豆赤斑病致病病原为蚕豆葡萄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属。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组织上越冬和越夏,在低温、多雨及有散射光的条件下,残留在土壤外表的菌核可反复产生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萌发后先端膨大,形成附着器,再产生侵入丝贯穿角质层而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致病菌侵染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湿度。温度是影响致病菌侵染,诱发赤斑病的重要因素,气温在20℃上下,最适合分生孢子萌芽和侵染,侵染温度可高达30℃;而湿度,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诱发病害和产生分生孢子,田间的空气相对湿度须在85%以上。因此,在气温20℃,相对湿度85%以上时,菌核大量萌发,反复侵染,病害普遍流行。

二、蚕豆赤斑病发病症状

蚕豆赤斑病主要侵害叶部,其次是茎部,并从茎基部蔓延至根部,还能侵害花和幼荚。

症状开始,叶片上产生针状大小的小赤点,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赤褐色病斑,病斑直径2-4mm,中央稍凹陷,边缘微隆起呈栗色,病健交界明显,正面多于反面。当温度高、湿度大时,病斑增多扩大,连结成铁灰色的枯斑,引起落叶。

图1 叶片上赤褐色椭圆形病斑,中央稍凹陷

茎和叶柄发病,生出红褐色条纹形病斑,逐渐出现长短不一的裂缝。花朵受害时,花冠呈褐色枯腐,从下而上逐渐凋落。

豆荚发病,豆荚上产生红褐色病斑,发展到豆荚内部后种皮上产生红斑。病株侧根稀少,主根皮层腐烂,变为黑色,植株容易拔起。天气干燥时,病斑发展慢,仅形成圆斑或条斑,称为“慢性病斑”。

图2 花器、幼荚发黑

天气潮湿时,叶片上病斑扩展快,病叶变黑,表面长出灰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剥开枯杆,内有黑色椭圆形或扁平形的菌核。病情严重时,整个叶片、花器、幼荚及枝秆都发黑干枯,叶片大量脱落,田间植株一片焦黑,如同火烧

三、赤斑病发生流行规律

蚕豆赤斑病在蚕豆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秋冬播蚕豆,每年早春即开始发病,实际每年当11-12月就能在植株较低部位的叶片上,发现有极少数的病斑,为害盛期在翌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春播蚕豆则7-8月为发病高峰。

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发生,有发病中心,离发病中心越近,发病越早越重。种子带菌未经消毒处理,条件适宜时,易造成田间发病。掉落于土壤表面的感病花、叶及茎秆,连同地下的烂根,均为造成下年发病的重要菌源。春季阴雨绵绵,田间湿度大,温度适宜,容易造成此病流行。抗寒性差的蚕豆品种,冷冬年份易受冻害,利于赤斑病菌侵害,发病重。冬播蚕豆过早或过迟,管理差,蚕豆长势弱,也易发病。

眼下正值3月初,蚕豆花期,今年开春后连续低温阴雨,田间湿度大,蚕豆赤斑病开始发病早,目前田间菌源充足,随着气温回升,病情发展将加快,在四川、重庆、江苏等地区已经大面积成片发生。

四、高效防治措施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中的主要真菌病害,该病害的发生流行直接导致蚕豆产量下降、商品性降低,严重时可使蚕豆绝收。由于缺乏抗性品种,目前生产上,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结合,依然是主要方式。

1、农业防治

在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品种的基础上,播种前用三唑酮进行拌种或用50%敌磺钠湿粉500倍液泼浇土壤;

实行轮作换茬,前茬勿选种过豆科作物的大田;冬蚕豆应采用早熟种。晚熟的蚕豆品种,遭遇霉雨时机会较大和时期较长,随着气温逐渐上升,病害将迅速蔓延,甚至病叶更容易霉烂或早期脱落。

适当早播,合理密植,特别是在低洼多湿的地区,保证植株间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将降低湿度,抑制分生孢子梗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减轻病害。

多雨季节,及时清理蚕豆大田的沟厢,疏通排水大渠,降低地下水位,调节田间湿度;

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光合作用,延缓植株早衰,增强蚕豆自我抗病能力;

减少病原,拔除严重感病株,带出大田之外及时烧毁;蚕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结合耕翻捡拾出根茬,集中销毁;同时,压缩重病区面积,改种中药材、油菜等作物,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残存量。

2、化学药剂防治

蚕豆开花期,是赤斑病侵染的主要时期,适时施药是控制赤斑病危害的关键时期。

2.1 药剂保护

在蚕豆赤斑病发病初期,每亩选用 2:1:200波尔多液、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 20%噻菌铜1000倍液喷雾,隔7天防治1次,连防2次,可有效控制病害。

2.2 药剂防治

目前生产中防治蚕豆赤斑病的化学药剂比较多,常见的有25%咪鲜胺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0%甲霜恶霉灵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40% 嘧霉胺悬浮剂、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32.5%苯甲嘧菌酯、氟啶嘧菌酯、10%苯醚甲环唑等等。农民可以根据发病严重程度,交替使用进行防治,但需要综合考虑化学药剂对产量造成的影响。

(1)常用化学药剂防治防治效果比较

一般而言,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施3次。

防治效果在80%以上的有: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百泰·代森联、32.5%苯甲嘧菌酯、氟啶嘧菌酯、10%苯醚甲环唑等;

防治效果在70%以上的有:30%甲霜恶霉灵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 吡唑醚菌酯乳油、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

防治效果在60%以上的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嘧霉胺悬浮剂、12.5%氟环唑悬浮剂等;

(2)用药安全性问题

以上的大多数药剂,由于有效控制了赤斑病的流行,都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是,40%嘧霉胺悬浮剂、125 g/L 氟环唑悬浮剂容易产生药害,影响产量,建议谨慎使用。

总结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已经大面积发生流行。针对赤斑病的高效防治,给农民朋友提3点建议:

(1)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菌的发病流行规律,加强预警,在15-20℃,多阴雨的天气环境下,提前喷药保护,这样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病害发生后,根据严重程度,交替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2)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加入硅钙肥,从苗期开始,初花期,结荚期,都可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1%植物激活蛋白液,提高蚕豆的抗病性,减少赤斑病的发生;

(3)通过进行套作、间作,增加生物多样性和通风透光性,有效控制蚕豆赤斑病的的发生。

搜索更多有关“蚕豆炭疽病与赤斑病区别 蚕豆赤斑病危害大导致减产30”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