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80年代苏联建筑物,六十年代哈尔滨的苏联建筑形式

人气:158 ℃/2024-01-30 07:58:01

一百多年历史的哈尔滨 经历了俄国中东铁路时期、日伪占领时期、苏联援建时期、文革停滞与破坏时期、八九十年代的解决温饱建设时期和今天真正意义的合理规划大规模的建设时代,每个时期和时代都为哈尔滨留下了一段段不灭的历史,有优雅的绝唱有垃圾般的败笔。

如果说当年哈尔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是沙皇为了俄国利益修中东铁路打通了东西方交往的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让俄国人、犹太人、波兰人…带着金钱、技术和他们的文化借这条铁路逃难到了哈尔滨。他们无家可归便把这块土地当自己的家,短短几年哈尔滨就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成就了哈尔滨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善良的哈尔滨人在无奈中接纳了他们和他们带来的“异国文化”。

像主人一样站在中国土地上的俄国人。

在中国土地上像奴隶一样为俄国人修铁路的中国劳工。

那么五十年代初斯大林、赫鲁晓夫和苏联人民则被抗击美国的中国志愿军巨大牺牲和奉献所感动,带着真诚来帮助中国。可以说当年老大哥的援助是无私的。面对西方的封锁,中国只能借助这唯一开的窗面向世界。

“全面学习苏联老大哥”成为当年时尚,我们接受了苏联模式的一切:优秀的、僵化的、美的、丑的…。面对西方的封锁中国别无选择。

五十年代在哈尔滨高校的苏联老师,他们教学严谨认真。

在哈工大指导学生实习的苏联老师严格认真没有一点老大哥的架子。

在火热的建设年代,三大动力建设工地全靠工人的肩膀和双手。

哈尔滨五十年代建设的三大动力今天仍然是国家电力工业的栋梁。

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代那些标志性的宏伟建筑形式是一切政治为中心,要塑造出苏联社会主义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人们心生崇敬之感。外观上形成了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莫斯科此类建筑很多,其中最壮丽和典型的是莫斯科大学主楼、外交部大楼、俄罗斯重工业部大楼…

这些这种形式的典型要件包括:首先是宏伟高大,是左右呈中轴绝对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具有哥特式风格(但比哥特式显得有点古板).中心是有高高的塔楼和直刺青天的尖顶,尖顶的十字架换成代表革命的五角星,四个边角上都配有小型塔楼…。两侧建筑是几幢楼连体组成其高度决不能超越主楼(美国人称为集权在建筑上的表达)。

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建筑汇编,是原苏联五十年代的巅峰之作。

据说在工大、黑大等主楼设计时墙上挂的是莫斯科大学主楼的画片作为模仿的样板。

这种形式的建筑五十年代对中国影响很大,包括北京的广电部大楼、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原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完全仿真造苏联的设计理念。

原上海原中苏友好大厦

五六十年代中苏蜜月期,包括哈尔滨各大学主楼苏联建筑模式很多,其中著名的哈尔滨工大主楼、林大主楼、黑大主楼、原农大主楼(现的中医药大学),我简称他们是六十年代哈尔滨高校主楼的四弟兄,是五六十年代仿苏建筑的巅峰之作。它们展现着与中央大街、通江街、南岗等欧式俄罗斯建筑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哈工大主楼于1959年8月动工,历经近6年1965年建成是当年哈尔滨的最高建筑,75年前哈尔滨电视台的发射天线就安装在主楼的铁柱上。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当年和兴路最高建筑。

改建后的林大又增加了几层,因为原设计都是10层以上

黑龙江大学主楼2012年改造后的照片

比哈尔滨火车站主楼幸运得多,64年黑龙江大学主楼因缺钱盖了一半就草草封顶但教学的功能还算没有受影响。经1984年和2012年二次改造最终实现了1957年最初设计的13层理想(加1层半地下室),60年历史弹指一挥间!

2012年改造前的老照片主楼两侧辅楼保持着具有民族特色的云纹、廊柱等构件。

现在的哈尔滨中医药大学主楼, 建于1959年原是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主楼

她的姊妹应当是哈尔滨青年宫,1958年设计开始建设,于1961年5月4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原建筑设计蓝图的简化版,很多优美装饰取消了,高度也降低了。今天与周围宏大的建筑和新建的松花江铁路大桥相比有点寒酸。如果是今天有钱了哈尔滨青年宫应当更加绚丽。那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没钱投入,哈尔滨青年宫是哈尔滨的共青团员和青年每人捐献了一元钱、饿着肚子义务劳动才最终建成的。

哈尔滨人文化宫建于1957年,采用希腊式立柱,拜占庭式屋顶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与那时流行的苏联模式的建筑区别很大,倒是与哈尔滨老城的欧陆风情十分契合。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大楼,当年和平路最漂亮的厂房.旁边是典型的赫鲁晓夫式住宅楼,搭配的是那么不协调。

苏联建筑模式好像至今仍然影响着哈尔滨大专院校的建设理念,新建的哈尔滨商业大学新主楼和黑龙江大学的汇文楼颇有五十年代的苏联建筑模式的怀旧风格。

与黑大主楼风格保持一的汇文楼,连大门和收发室都严格对称。

哈工大更是把原苏联建筑特色的主楼“文化”推向全国。

赫鲁晓夫时代为了解决苏联人的住房危机,大量建设简易住宅楼,苏联百姓戏称为“赫鲁晓夫楼”。是赫鲁晓夫从法国廉价社会住宅获得的灵感。它解决因二战造成苏联人民无房住的难题。但是,这些住宅没有了俄罗斯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艺术性,也缺少西方公寓的个性化、多样化理念。是完全的统一模式,简单的几种面积格式,但,是免费统一分配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尔滨为了解决文革造成的日益紧张住房问题,盲目兴建大量的居民住宅。偏脸子、正阳河、地包、马家沟等等地方的俄式独门独院住宅几乎全部拆除,盖起了成片的“赫鲁晓夫楼”。那时哈尔滨人需用很少费用分配获得。这些单调得没有一点艺术可言、结构简单的住宅建筑从图片上看如果没有文字说明,很难区分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哈尔滨。

就是今天,在俄罗斯2、3线城市这种形式的住宅还随处可见。

我熟悉的一位俄罗斯外教说这楼在俄罗斯,依据是卫星天线的角度,我说在哈尔滨依据是墙上的小广告,最后也无法确定是在哈尔滨还是在俄罗斯。

坐落在平房东安厂五十年代的苏联专家楼,是当年的高级住宅。

五六十年代哈尔滨动力地区的工人住宅区,也叫筒子楼。室内格局与苏联时期的赫鲁晓夫楼一样只是更小,为了保温都是两扇窗户卫生间和厨房很小或共用,室内采光不好。

当年企业领导和专家们住的高级一点的住宅

本世纪初大学家属区的改进型家属楼(2扇窗变为3扇,总体面积增大了包括厕所、厨房也改进不少,有了客厅....)但设计风格和建筑理念多少还有点苏联时期的味道,式样呆板没有一点美感。

今天在旧城改造中哈尔滨把一类街道的上个世纪赫鲁晓夫楼统统穿上了古典俄罗斯风格古典的新装,华丽高雅保持这座城市独特俄罗斯怀旧风格。

通江街口改造后的楼与对面的犹太教堂保持一致的风格。

盼望着家乡哈尔滨的建筑像这两座大桥一样比翼高飞,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搜索更多有关“80年代苏联建筑物,六十年代哈尔滨的苏联建筑形式”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