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给风讲心事:带着故事来谈风

人气:398 ℃/2023-12-07 02:27:00

也就是在上上个星期,接到一个从大美和田打开的电话,那是前年我在那里下沉时带的一个当地同事打的。他说当时我用中医汤药治疗好的他父亲的便血的病近期又犯了,也在当地医院拿了药,又是口服又是外抹但不见好转,让我再给开个中药方子。我让他把他父亲叫到他身边,然后和我视频聊一下,在“聊天”过程中我得知其父近期居家少动,乏食果蔬,油腻肉食、饮酒较多,生气多,心情总是不畅快;看其舌红苔少;问之,言经常腹、肋痛,肠鸣,大便干稀不定,便前出血,血量较多,血色鲜红,无肛周胀痛,自言大概是旧病复发了。回想起前年给他治病的经过,又结合他现在的症状给他父亲开了药方。半天时间后他打电话过来说当地医院和药店暂不拿中草药,问我可有中成药代替?我让他打听当地能否买到“槐角丸”,如能买到,先吃吃看,第二天他打电话说买到“槐角丸”了,我让他叫他父亲按说明书的用法服用,并随时电话或视频沟通,但他对说明书上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肠风便血,痔疮肿痛。”等话感到怀疑,问“难道肠子也会受风吗?”因为他本身不是中医出身,所以我并不见怪,只是给他解释了一下,让他父亲先用用看,效果好坏多和我联系。结果一周后他打电话说他父亲病好了,问我还继续吃药吗?我告诉他好了就不用继续吃药了,但要注意饮食清淡,荤素合理搭配,多活动,多饮水,保持心情愉悦。到此为止,一件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事情就算结束了,但“难道肠子也会受风吗?”的问题弹拨了我的大脑门户,把记忆中的“风”给放了出来。所以,咋得带着故事来谈谈风!

历代中医文献中,以“风”命名的病证很多。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肢体麻木为主证的“中风”;以关节肿痛,甚则变形,屈伸不利的“历节风”,亦称为“白虎历节风”,又称“痛风”;“肘 膝肿痛,臂胻细小”,胫细而膝肿、状如鹤膝的鹤膝风;“痢后下虚, 不善调将”而致“两脚双软,若痛若痹”的痢后风;“ 由脏腑劳损,气血不调,大肠中久积风冷……时时下血”的“肠风下血”;还有“风癫”,“小儿惊风”等等与风有关的病证,对他们又得怎么理解呢?下面就请大脑漏漏风吧!

风邪致病临床甚为多见。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人,容易侵犯人的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这是说,风邪致病,常有动而不静的特点,并且病情变化迅速,病位可游走不定。临床上,把具有上述表现的疾病归结为“风”。风又有外风和内风之分。

外风,是具有“风”的特性的一类病邪的总称,并不专指自然界刮风下雨的风。风无孔不人,在气候骤变,风邪猖厥之际,或正气虚衰,人体抵抗力降低之时,风邪常乘机而入。但风邪之所以侵袭人体,往往是与正气不足,卫外功能降低有关。多因生活起居不慎,寒暖不调或久病体虚、过度疲劳,导致肺卫调节失常,皮毛腠理不固,则风邪乘虚而人。风性轻扬,“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伤人,常见有头痛、鼻塞、流涕等头面部症状。肺主皮毛,皮毛不固,风邪袭肺,肺气宣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咳嗽、喘息。这就是平常人们说的“伤风”感冒。治疗当疏散风邪。

风为百病之始,风邪常与其他外邪相兼而使人致病,风与寒合则为风寒证,风与热合则为风热证;风、寒、湿三气杂致,流注于经脉,搏结于关节,可使人患风湿痹证,出现关节肿痛,走窜不定等症状。风邪袭表犯肺,肺气不得宣降,影响水液代谢,水道不通,出现汗出,恶风、头面身肿、小便不利,称为"风水”,治疗宜疏风解表利水,常用方剂有越婢汤等,亦可针灸推拿治疗。

若因金创刀枪所伤,皮肤破损,创口不洁,风毒之邪,侵于肌腠经脉,营卫不得宣通,甚至内传脏腑,发为痉厥抽搐,称为“破伤风”,“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治宜祛风定痉。

妇女产后,气血大亏。卫外不固,如受风邪,还可以出现发热、恶风、抽搐等症,名曰“产后风”,乃因“产后血虚,汗出中风”。

风邪入里,可以化热,热极可以生风。风火相煽,引动痰邪,蒙塞诸窍,这即是说,风邪不仅可以与其他邪气合而致病,还可互相转化,而且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这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也是在治疗风邪致病时所必须注意的。如,脑炎、脑膜炎等病,可因受风邪而发病,病初,可表现为伤风感冒一类的症状,继则很快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心窍蒙塞、肝风内动的症候。在治疗上也必须根据其病因病机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始在表现为伤风等表证时,宜疏散在表的风邪,一旦出现高热抽搐,则必须清热凉肝熄风,此时如仍用疏散外风的方法,则徒伤气阴而使内风更盛,君等慎之。

内风,是对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而出现抽引,震颤,摇动,眩晕,半身不遂等一类病症的概括。《素问 .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多种突然发生的痉挛强直的病症,大都与风邪有关,属于风证。后一句的意思是说,多种动摇不定的症状,如震颤、眩晕等,大多与肝的病变有关。由此可见,风证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所说的肝,不单是指解剖学上的肝脏,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现代医学中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功能。在病理上,祖国医学又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以自然界的“风”来描述神经系统的某些病变。如现代医学所讲的震颤麻痹所表现的不自主震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表现的眩晕发作,共济失调等等,都可按中医的“内风”证辨证论治。古人之所以把这一类的病症比之为风,实际上是以风的形象来概括临床上具有上述特点的病症,而不管具体病因是什么,把结果和原因统一起来, 以“风”的概念来表示,用以指导对此类疾病的辨证治疗。为什么这类病症与肝脏的病变有关呢?这是因为,祖国医学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肝主筋,司运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拘挛、抽搐、震颤等都是不正常的动作,与筋脉有关,肝脏的病变,容易引起肝气升动,筋脉的异常,而产生各种不自主的运动,中医把它称之为肝风内动。属于内风的范畴。内风的产生多为肝肾阴液的过度亏损,肝阳失去肝肾阴液的滋养和制约,阴不制阳,肝阳升动,筋脉失养,因而风从内生。《临证指南》 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是由于“脏阴少藏”,风气内动引起的。引起内风的原因很多,但常见的内风证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动风和血虚生风三种证型。

肝阳化风,是由于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或房劳过度,而致肝肾阴伤,阴血亏损,阳气失去制约,亢极生风。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常表现为眩晕欲仆,肢麻振颤、语言不利,或见卒然昏仆,舌强不语,口脸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疗宜滋阴镇肝熄风。肝阳化风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和发展变化的。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如因情志抑郁不畅或郁怒伤肝,则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障碍而出现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的表现。见有精神抑郁,胸胁满闷,喜长叹息,妇女还可有月经不调。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主。如因肝郁气滞、失于治疗和调理,则郁久化火,从而可形成肝火上炎之证。此时必定血随气逆而上冲,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等症。治疗应以清泄肝火为主。肝火既可上炎,迫使气血冲逆于上,亦可炽盛于内,灼伤肝阴,或因房劳伤肾,均可导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亢盛。表现为血压升高,头痛头胀、耳鸣眩晕、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等,治疗宜滋阴平肝潜阳。

如因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失于治疗和调摄,或因外感六淫邪气,或因气恼劳碌,则阴血更伤,即可出现内风旋动。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平素时有头晕耳鸣,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肝阳亢盛的表现,常因恼怒,而致肝阳暴张,气血逆冲于上,而致内风骤起,突然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发生中风。肝阳化风,内风煽动,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到了极期的表现。对于那些平素肝阳亢盛,情绪易于激动,常有头晕发作,血压升高的人,应该加强治疗,注意节饮食、戒郁怒、劳逸适宜,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热极动风,也是临床常见的风证。多见于外感热病的过程中,表现为高热神昏,甚则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吊,肢体抽动。乃因热邪炽盛,传入心包、深入肝经,心神被扰,神明闭阻,风火相煽、消烁营血,营血既伤,心肝受病。治疗宜清热平肝熄风。

血虚生风,肝为藏血之脏,开窍于目,主筋、司运动。血虚,血不养目,则目眩头晕,视物昏花不清。筋脉柔韧,屈伸自如,全赖肝血滋养,血虚,筋脉失养,则出现手足瘛疭,震颤,拘挛等。治疗当养血熄风。肝风内动,亦可挟痰,形成风痰上扰,窍闭神昏的重症。多见于素体阴虚阳亢之人,又嗜食肥甘厚味,致使痰浊内盛。如因恼怒,风阳升动,引动痰邪,风痰互结,上扰心神,蒙塞清窍,又可流窜经隧,闭阻脉络,从而出现神志不清,肢体不遂,痰涎壅盛的中风证。风痰上扰,病情多较严重,见于中风病的中脏腑的闭证。如现代医学的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上既要平肝熄风,又要化痰通络。对于平时肝阳亢盛,内风时动之人,尤宜要注意节制饮食,避免高粱厚味之品,以免酝湿生痰,而致风痰互结、发为中风之证。

总之,内风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证,其病机变化,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而其中最为密切的是肝脏。常见证候有肝阳化风,热极动风、血虚生风,治疗方法,常为平肝潜阳熄风,清热凉肝熄风,养血熄风。如兼痰浊,又宜平肝化痰熄风。急则治标,重在熄风止痉;缓则治本,滋肝补肾,调理气血,以熄内风之源。

此外,无论治疗内风,还是外风,均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养血、活血的药物及针灸穴位,这即是古人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正如开篇所说,中医以“风”命名的病证很多。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肢体麻木为主证的“中风”多以关节肿痛,甚则变形,屈伸不利的“历节风”,亦称为“白虎历节风”,又称“痛风”;“肘 膝肿痛,臂胻细小”,胫细而膝肿、状如鹤膝的鹤膝风;“痢后下虚, 不善调将”而致“两脚双软,若痛若痹”的痢后风;“ 由脏腑劳损,气血不调,大肠中久积风冷……时时下血”的“肠风下血”;还有“风癫”,“小儿惊风”等等。这些病证的治疗,当参看有关书籍资料,勤学细研,多临床,多积累,多总结,在此还是先关闭脑户,让风静静吧。

搜索更多有关“给风讲心事:带着故事来谈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