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甘肃天水石窟有哪些?石窟走廊中的天水,一

人气:467 ℃/2023-12-11 17:41:49

作者:李小敏 吴凯飞

在漫长的佛教东传过程中,位于丝绸之路南道与中道交汇处的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镇天水,佛教文化蔚然成风,形成了璀璨的佛教石窟艺术。自后秦以来,天水全域从武山县到麦积区绵延100多公里的渭河两岸陆续建成了数量密集的石窟走廊。“像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其中如仙人崖、麦积山、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马务寺、显龙洞、铁瓦寺、木梯寺等石窟,沿着古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自东向西分布;法镜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爷崖、罗汉洞等石窟沿着秦州入川的道路(白水路)由北向南分布,形成了北上进入河西走廊,南下进入巴蜀之国,沿途洞窟崖阁相连不断、佛陀菩萨形影随伴的奇特景观。今天,让我们沿着古秦州这些灿若星辰的石窟一路且走且看,领略厚重博大的天水石窟文化……

仙人崖石窟

仙人崖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因被认为是仙人集聚之地,有仙人点灯指路的传说而得名。仙人崖石窟地势险要,以石岩洞、献珠峰、南天门、宝盖山千佛崖最为典型,奇山、秀水、绿树、野花相映,涉足其间,有身临仙境之感,现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庙。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峰组成,北魏、宋、明、清各代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三崖以西崖面积和佛殿数量最多,有14座殿宇,内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艺术价值极高。

仙人崖石窟(1)

仙人崖石窟 (2)

仙人崖石窟 (3)

仙人崖石窟 (4)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而名。现存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麦积山44号窟主佛像

麦积山第133号窟的“小沙弥”造像

佛崆峤石窟

佛崆峤石窟位于秦州区太京镇二十里铺村东,坐南朝北,因山巅有一洞穴,深不可测,时有凉风吹出,谓之风洞,故山名称崆峒山。佛崆峤北魏称佛空寺,明代称佛而岩,清代称佛崆峤,今俗称佛公桥。据《秦州志》载:“佛崆寺(在州)西二十,(寺)南有石山乱柏生石隙中,即山巅镌洞为殿,玲珑嵌入悬崖,幽材鸟道盘行,有元帝殿,神座后有深洞无涯,洞内大风如雷,人不敢进,或传其后通蜀道也。”佛崆峤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均有修葺,为道教场所。原有清代建筑30余处,泥胎塑像200余尊,大多已毁,仅存清乾隆三十九年所立石碑一方,刻有龙门第十二代传人刘阳成真人名讳,今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群众重建。正殿为武圣殿,殿内正中塑有关公圣像,两旁为周仓、关平;西面三圣宫内塑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塑像。沿着殿后陡峭山路盘旋而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7洞窟内供奉有三元、文昌和伏羲等;中路为三清殿、三霄殿等,三清殿向东一处绝壁上有药王洞,洞呈方形,供奉有神农、黄帝、扁鹊等14位大医学家;西路有地藏菩萨洞、磨针洞。沿山而上有灵官洞,最上层有无量祖师殿,前有影壁。除药王宫、三清殿、三霄殿、无量祖师殿外,沿途还有10多处较小的石窟,有的仅可容纳一人进出。

佛崆峤石窟

罗汉崖石窟

罗汉崖位于麦积山石窟西侧的豆积山。豆积山因山势呈现棱锥形,群峰耸崎连突,形似积豆而名,其西北一峰形状酷似民间竹编油笼,故当地群众称为油笼山,佛龛造像就在油笼山崖壁中腰。据传罗汉崖佛龛开凿时间早于麦积山石窟,故至今当地流传有“先凿罗汉崖,后开麦积窟”的民谣。据考证,罗汉崖石窟约建于北魏,但现已无北魏遗物。现悬崖峭壁上有一长方形敞口大龛,龛高1米、宽6米、深1米,龛壁上有并排悬塑坐佛三尊,高2.4米,佛高肉髻,面形圆润,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上,作禅定印或说法印,莲瓣下为方形须弥座。龛壁右侧又开一圆拱形小浅龛,内泥塑一菩萨像。崖上龛壁满布方形或长方形桩眼,原木构建筑已毁。崖上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壁画数块,历经风吹雨淋,已剥落漫漶不清。坐佛右下部壁画,有四十余米长的摩崖廊道,其间杂以大小窟龛以及僧房遗址。

佛洞沟朝阳洞石窟

佛洞沟朝阳洞石窟位于麦积区利桥镇,过利桥河进佛洞沟就可到朝阳洞石窟。石窟建在山腰,依山势面南开凿,进深4米、宽3米,洞内塑有佛像,现均已毁坏,神龛构建散落在地。从洞窟现状来看,洞口用青砖和石块砌成,中无拱形门,当时建造比较简易,洞壁粗糙,表面岩石也不平整。洞里有一圆形孔洞,仅能容一人匍匐而前,据说直通向大山深处。洞窟下建有硬山顶庙宇,一开间,内有神台,上置神灵牌位。庙宇前坡场有石碑、石香炉、砖瓦等,石碑部分文字依稀可辨。其始建年代不详。

碧莲洞石窟

碧莲洞石窟位于麦积区五龙乡石洞沟村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开创年代不详。据洞内原有碑石记载,咸丰元年(1851年)石窟第三次重建,据此可知清代时期已经建有庙宇。碧莲洞石窟地处黄土地质的山塬中,四周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唯独碧莲洞所在的山崖石峰突兀,众多嶙峋怪石构成了神奇的天然景观。山崖最高处达50余米,山体绵延2公里左右。崖壁上有一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内面积约达200平方米。洞首有一状如蛤蟆的巨石,当地流传有放羊娃和蛤蟆精的传说故事。原有殿宇颓坏,今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境内群众捐资重修。碧莲洞石窟最美的景致是溪流飞瀑,每当雨水充盈时节,山上溪水流下溅起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宛若九天银河飞溅。

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五里铺村南文旗山上,因有大佛像又称大像山,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山体为东西走向,东高西低。石窟和古建筑分布在1.5公里的山脊上。东区为石窟寺,共有22个洞窟,呈一字形排列,多为平顶方形窟,除大佛殿(第6窟)外,均无原来造像;西区为古建筑区,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太昊宫、鲁班殿、接引佛殿、文昌宫、灵岩寺、鲁班殿、关圣殿、无量殿等15处明清建筑,其中以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最有特色。大像山大佛依山开凿,因窟成佛,佛龛高34米、宽14米、深4.5米,佛高23.3米,倚坐,两眼平视,高肉髻,水波纹发式,额中有毫光,嘴唇宽厚,两耳垂肩,面部贴金,蝌蚪胡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平抚膝盖,两脚踩莲台。佛像面部有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造像特征。大佛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亦符合盛唐时期的审美要求。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由此可见一斑。大像山石窟最早的佛事活动和开凿造像之举应在北朝时期,其中大佛造像在盛唐时期。宋嘉佑三年(1057年)对所有洞窟做了重新彩绘,并对大佛全身敷泥薄塑和重修了七层楼阁。明万历年间,又创建了太昊宫、文昌阁等十多处建筑。清同治二年(1863年),大像山所有建筑遭火焚。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大佛窟前楼阁。

甘谷大像山

搜索更多有关“甘肃天水石窟有哪些?石窟走廊中的天水,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