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怀安话配音视频,张进善,漫谈怀安方言

人气:327 ℃/2023-11-19 19:25:06

怀安地处河北、山西、内蒙三省区交界处,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怀安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已进入多数人的社交活动中,但在怀安境内,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怀安人,讲怀安话已经习惯成自然,一下很难改变。所以,怀安方言仍为民间常用语,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怀安基本情况

怀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所处地理位置:东经114°08′~ 114°48′,北纬40°20′~ 40°48′。县境东与宣化县接壤,南与阳原县交界,西与天镇县相连,北与万全县隔河相望。县域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76个行政村,总人口2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万人,非农业人口2.9万人。

鸟瞰县境,阴山余脉横跨西东,支脉恒山卧踞南界。境内有虎窝山、灵官庙山、清峰山、龙洞山、白龙山、白云山、骆驼山、五梁殿、尖子山、古垛山、黄脑山、狐神庙山、香炉山、马鞍山、庙梁山、八龙庙山、莲花碑山等1000米以上的大山53座。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峰灵官庙山,海拔1900米,最低处刘家堡村,海拔650米。腹地海拔1150米的沙梁台样似“宝芯”,将境地分为南、北两川。县境由中低山、黄土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织而成,属浅山丘陵区。

境内有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洋河、洪塘河、十里沙河6条较大河流。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水沟口、太平庄、西洋河三大水库和六大灌区,灌溉着全县66.9万亩耕地。并在沿河两岸形成了五个重要粮食产区。

县境内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京包铁路、207国道、张同公路贯通南北,洋新线和京新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县城柴沟堡距首都北京210公里,距皮都张家口45公里,距煤都大同120公里。柴沟堡开通了四面环城路,成为连接晋冀蒙东西物流的桥头堡和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怀安方言形成的历史渊源

怀安县地势优越,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聚居。《怀安县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旧怀安村置夷舆县,旋即废;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良民沟附近置马城县;唐高宗龙朔二年(622年),在左卫城北营筑“九子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又在旧怀安村置“怀安县”;辽圣宗开泰年间(1012~1021年),在“南庄”(今左卫镇)设置西京道大同府“德州”和“威宁县”;元太祖六年(1211年),又在左卫营筑“辛南庄”,置宣平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万全左卫和怀安卫,并将怀安卫移治怀安新城,一直到1952年,怀安县政府才移治柴沟堡。

以上说明,自古以来,怀安县就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定居生活。秦汉时期,怀安县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生活着东胡、楼烦、隶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和感情,并互相模仿、涵化、创新,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在辽代,契丹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适应在汉民族地区建立政权之需要,提倡契丹人与汉人通婚。两族青年男女匹配成双,所生育的孩子,亲朋邻里就以“小乞特”(小契丹之谐音)戏称以示怜爱。以后不断引伸原意,扩展内涵,最终演变成富有情趣的一方俗话。现在,还有人见谁家孩子长得好看、亲怩,就说“乞特的”,这是历史上两族通婚并走向完全融合之文化遗存。

现在,老一点的怀安人叫自己的父亲为“大大”(谐音),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一统天下,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在汉族聚居区,实行五户养一个蒙古人,十家用一把菜刀,严格加以管制。

到明朝中后期,蒙古族分成瓦喇和鞑靼两部分,怀安一带正好在鞑靼势力范围内。所养的蒙古人被人们称为“鞑靼”,久而久之,“鞑靼”具有了“一家之主”之意,孩子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便被称为“鞑靼”,后来逐渐演变为“大大(谐音)”了。

怀安方言是一种混合型的语言,基本构成以西路口音和方言为主,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渗入。这主要反映在怀安人口的构成和来源上,怀安县地处内长城与外长城的战略要地,当地的原著居民不多,村廓寥寥,人丁稀少。明王朝为加强统治,巩固江山,先后两次有组织地向怀安县移民:第一次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修建怀安城和左卫城后,抽调南直(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和山西官民分配到怀安县屯兵驻守,组织军民屯田;第二次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又从山西一带向县内移民。再就是清朝以来,晋商东进,怀安是必经之地;还有的人出口外逃难在此落户定居。所以,怀安方言中山西口音占了很大成份。比如,普通话说:“我”,怀安方言就说“俄”;“我们”说成“俄们”,发音梗直,后舌音很重,具有明显的山西、陕西一带的方言特点。经过历史的演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山西方言,又有其成份在内的怀安本地语言。另外,在怀安方言中,也不乏北方游牧民族粗犷彪悍的文化传承。在语言表达中表现为语速快、频率短促。比如形容人耍脾气使性子——尥蹶子;形容人跑得快——抹蹦子;称人大声喊叫——叫唤。尤其是“叫唤”二字,常常引起不懂怀安方言人的误会。历史造就的方言词汇有很多别具特色,过去常听有人把自己称为“爷”的,而且自称为“爷”的甚至不论男女或长幼。外地人听来,觉得怀安人没有礼貌和教养。其实不然,据研究,历史上蒙古人在北方称霸时,他们在与内地人交往中,知道“爷”字有辈份高的含义,便拿来使用,自称为爷,让内地人尊敬他。时间一长,“爷”字原来表示辈份的含义逐渐淡化,成为“我”的代词,在老怀安人的口中经常使用。

怀安方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模仿和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使用怀安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中使用的一些词汇也已淡出,被新的语言所替代。方言的传承主要靠耳濡目染,由于它发音的独特,很多词汇无法用标准的文字来记述和表达,老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正在消失。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怀安人文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有所传承和记载。这样,留给后人的历史将是一个完整的历史。

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湖泊、河流、地形、地貌、气候等,在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山沟、河流阻隔了人们的交往,比较容易造成方言的分歧。

怀安地处浅山丘陵区,其地形具有高山相间、河流相错的特点,身处境内会给人层峦叠嶂之感。在经济不发达时期,高山阻隔了交通,所以一山之隔的居民,即便地理距离较近,山内与山外也会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交际密度的降低加大了两地语言或方言的差距。我县郑王庄、陡坡一带的人们,长期居住在深山区。在过去没有公路、交通闭塞的年代,人们几乎很少出门,甚至有的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更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区人独特的方言:发音度数高,嗓音洪亮,一听就知道是东山一带的人。

人文地理因素

人文地理包括行政区划、移民、通婚等因素,都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方便管理而人为设立的区域范围。同在一个管辖范围内的人们,就互相交往的多,他们互相吸收、模仿、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他处的区域方言。王虎屯乡枳儿岭村,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过去,以村中的一块石头为界,石头东面为河北省,石头西面是山西省。一村分两省,人们互不通婚,交往的也少,最后导致人们说话的发音也有所不同:石头东面说的是怀安西部方言,石头西面说的是山西天镇一带的方言。建国后,两省重新划界,把枳儿岭村全部划到河北。经过六十多年的融合,村里人的说话发音渐渐趋于一致。行政区划、政治力量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相应的其语言也一定受到该区域优势方言的深刻影响。过去,我县从二堡子到第十屯一带,行政区划归万全县管辖,尽管有洋河水的阻隔,但至少是万全县的政治力量所波及到的地区。受万全优势方言的影响,第六屯一带的人们说话明显的具有万全方言特点,至今,有的人说话还带着很浓的万全口音。

移民不仅是壮丁或举家迁来开荒种地,还有做买卖、当兵、念书、工作等,后来在此安家落户的。一些外地人与当地人结合,潜移默化,对当地的方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怀安人为什么与山西人的方言比较接近,主要是明朝初期的大移民运动中,不少山西人来到这里从军守边;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晋商东进,也有不少人在我县落脚生根。他们带来了山西人精明的经商之道,还带来了山西的语言文化,使我县原始是语言文化受到了冲击,慢慢形成了晋语系语言文化。

通婚对方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新娘都是从不富裕的地方或家庭嫁到较为富裕的地方或家庭。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的说话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母亲是当地人,下来的孩子必定说的是怀安话;如果母亲是外地人,下来的孩子就不完全是怀安话,也许跟母亲讲外地方言,也许本地话和外地话都会说。

怀安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怀安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母变化不大,韵母、声调变化明显;喉塞音较多,保留入声字和古音声调;在口语中部分词儿化,添加虚词、变字,并有不少叠音词。

在声母上的区别

普通话声母22个,怀安方言声母20个。怀安方言将舌尖后音的zh、ch、sh发音为舌尖前音z、c、s;开口呼7个零声母(无声母)前加国际音标[η]。如案(àn)读成[ηan]。

在韵母上的区别

普通话韵母39个,怀安方言韵母31个。怀安方言将前鼻韵母的en、un、ün、in与后鼻韵母的eng、ong、iong、ing相混淆,普遍发音为前鼻韵母;开口呼韵母ang与合口呼韵母uang相混淆,完全发音为开口呼韵母;舌尖元音i只与z、c、s相拼。

怀安方言还保留了古入声韵母8个,单字1000个左右。

在声调上的区别

声调包括调类和调值。调类指的是对声调的分类。调类的名称只代表某种汉语方言声调的种类,而不表示实际的调值。普通话声调可分为 4 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也叫调形,指的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值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记录。用一条竖线表示声音的高低,由下面最低点到最高点共分为五度,即低、半低、中、半高、高。分别用 1、2、3、4、5 依次表示。普通话各类声调的调值为;阴平:高平调,55 ;阳平:中升调,35 ;上声:降升调,214 ;去声:全降调,51。

怀安方言除这四种声调外,还保留古入声调,共五种声调。但调值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普通话最高调值是5,而怀安人发音一般比较沉闷,调值取中上,最高调值为4。但我县第六屯一带的人们发音比较尖细,调值较高,最高调值可达到5。所以,怀安方言的调值一般为:阴平,44,半高平调;阳平,24,半低升调;上声,213,降升调,但降升的幅度不大,有时几乎很难分别;去声,41,全降调,幅度比普通话稍微小点;入声,32,降入调。入声调后面带有塞音,不拖韵尾,读音短促、收缩。例如:“北”普通话读音bei,怀安方音读[biЭˊ],声调为下阳入声;“黑”普通话读音hei,怀安方音读[hЭˊ],声调为下阴入声。怀安方言声调阴平、阳平很难区别,一般是阳平较多,有的把部分汉字的上声和去声也读为阳平。怀安方言声调的基本特点是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咬字重,发音梗。

怀安方言没有轻声,凡叠音词一律变调。其变调规律是:平平变为平去,即44+44变为44+41,如“刀刀”、“娃娃”;上上变为上平,即213+213变为213+44,如“马马”、“好好”;去去变为去上,即41+41变为41+213,如“帽帽”、“太太”。入声的叠音词,前一个字的调值是32,后一个子调值稍微降点,变为31,如“壳壳”、“豁豁”。

在部分汉字读音上的区别

怀安方言与普通话比较,部分汉字声母不变,韵母略有变化,保留入声韵母[aˊ]和[Эˊ];后响复元音韵母ia、ie在部分汉字中发音为国际音标表示的喉塞音[iaˊ]和[iЭˊ]; 合口呼韵母uang完全发音为开口呼韵母ang;开口呼韵母ou在部分汉字中发音为合口呼韵母u 。怀安方言的变异大部分用汉语拼音能拼出来,例如:“备”,普通话读音bei,怀安方音bi;“和”,普通话读音he,怀安方音hao;“咱”,普通话读音zan,怀安方音za;“跪”,普通话读音gui,怀安方音kui;“哥”,普通话读音ge,怀安方音gang;“黄”,普通话读音huang,怀安方音hang。也有一部分汉字的读音,光用汉语拼音拼不出来,还得加注国际音标[aˊ]和[Эˊ]才能拼出来。例如:“发”普通话读音fa,怀安方音[faˊ];“杀”普通话读音sha,怀安方音[saˊ];“不”普通话读音bu,怀安方音[puЭˊ]; “哭”普通话读音ku,怀安方音[kuЭˊ]。

有个别叠音词,不同的方言区却读音不同。如“哥哥”、“姐姐”,怀安城方言区读为guo guo,jiejie;第六屯方言区读为gei gei,ji ji。左卫方言区更有意思,两个相同的字却读音不同,“哥哥”读为gei ge,“姐姐”读为ji jie。

几种特殊的构词形式

圪头词

所谓圪头词,就是以“圪”字开头的方言词语。“圪”字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四字格俗语。“圪”的意思很虚,通常只起表音衬字作用,作为名词的前缀,“圪”有时有表示的意思。怀安方言中的圪头词很多,已搜集了200多个圪字头的词条。如:圪巴、圪痂、圪爬、圪嚓、圪嚼、圪堆、圪梁、圪扭、圪蹴、圪摇、圪绕、圪眯、圪韧、圪招、圪尖、圪针、圪炖、圪塄、圪出蛋、圪料眼、圪膝魁、圪料山天、圪瘩连水、圪朽兰蛋、圪楚拿捏等。

忽头词

忽头词有动词、形容词和象声词,但没有名词和量词,而且象声词数量也不多。本书搜集了忽头词条50多个。如:忽扇、忽撇、忽喘、忽吸、忽悠、忽捅、忽眨、忽摇、忽点、忽喃、忽挑、忽熏、忽揣、忽颤、忽绕、忽几打淹、忽雷闪电、忽喇板扇、忽连打嘟、忽兰狗介等。

儿化词

儿化是怀安方言的一种构词方式。在词根(一般为名词)后面加上儿尾以构成一个新的名词,新名词的含义是对词根名词含义的拓展或者特定化。由于历史上和地域上,“儿”的读音千变万化,导致出现的儿化的表征亦有所不同。如:树儿、路儿、袄儿;雀儿、猪儿、鸡儿、猫儿、狗儿、羊儿、马儿;今儿(今天)、明儿(明天);等等。

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通过叠音词的使用, 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如:板凳凳、小垫垫、小盆盆、铲铲、钉钉、门门;扫扫地、擦擦桌子、看看书、说说话、跑跑步;热乎乎、凉森森、黄灿灿、蓝粼粼、红镝镝、白生生、灰触触、绿洼洼;喜色色、恼恨恨、圪铮铮、粉都都、水灵灵、肥耷耷; 融忽忽、棉洞洞、融抖抖、旮旯旯、拐角角,等等。

分音词

分音词,就是把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来说,是一种前字读入声,后字为l母的双音节单纯词,是通过语音手段分离而构成的一种特殊词汇。从意义上看,分音词绝大多数是指称具体事物、动作、状态的,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如:骨拢:滚;忽拉:画;不徕:摆;不拉:拨;不楞:蹦。

慌尾词

怀安方言中,有一些常用口语形容词的后边增添虚词“慌”字,使形容词的程度更有所增加。如:气得慌、狠得慌、热得慌、冷得慌、饿得慌、失笑得慌等。

另外,怀安方言疑影母演变的轨迹为:首先是影母和疑母合流,然后由于介音不同而产生分化。声母由于受介音i的影响转化为母。影母在今开口韵前读n,是影母先过渡到,然后伴随着疑母开口字,一起转入n。疑影母字主要是发舌根音的字,必须在拼音前加注国际音标[ŋ]。

古疑母字有3个,如:饿[ŋe]、熬[ŋao]、岸[ŋan];

古影母字有5个,如:袄[ŋao]、爱[ŋai]、安[ŋan]、恩[ŋen]、恶[ŋe]。

怀安各地方言趣话

方言是在一个地域里,一个时期内,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口群落中用于交流的语言。在这个地域里,它是表达思维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但它的局限性非常强。俗话说:“十里不同音”。虽然都是怀安人,说的是怀安话,但由于各个地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人们讲话的方音也不尽相同。在怀安境内,大致可分为怀安城、郑王庄、左卫、第六屯、柴沟堡、西洋河六个方言区。

怀安城方言区范围涉及怀安南川一带。怀安城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县城到解放初期,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所以,怀安城方言区面积大,人口多,是怀安方言的主干。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是把“的”说成die。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怀安人出口外(坝上)走亲戚,闲谈中,人家问他:“你是哪里的?” 他回答:“怀安的(die)”。又问:“背的甚?”他答,“小米的(die)。”问:“沉不沉?”答:“可以的(die)”。”人家听他句句离不开个的(die),觉得挺有意思,就说:“你怎么尽说的(die)?”他回答:“不由的(die)。”另外,他们还把“哥哥”说成“果果”。

郑王庄方言区 主要是我县东山包括陡坡、第三堡一带。由于这里的人们久居山区,出门见山,走路爬山,成天与大山打交道,有人没事还上山放山音——喊山,与大山交流思想和感情。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大山一样的性格,说话嗓音宏亮、沉重。又因为这里毗邻宣化县,人们说话具有宣化方音,特别是“我”字,一般怀安人说俄,发舌根音,而他们的读为wo,与普通话极为相似;郑王庄的“庄”字,一般怀安人念zhāng,而他们发音与普通话差不多,读zhuāng,但尾声很重,一听就知道他们是东山一带的人。

左卫方言区 主要是太平庄、左卫一带。他们的代表性语言就是“葫萝卜咸菜”,把萝卜的“卜”字读成“贝(bei)”,把咸菜的“咸(xiān)”,声调由阴平读成阳平“咸(xián)”。他们把“这样的”说成“这(zi)样儿的”。他他们还把“哥哥”说成“给哥”,“姐姐”,说成“几姐”,把两个相同的字发音都不一样。有个外地人在左卫包煤站,当地人见他说话办事不稳妥,就给他起了个“二八点”的绰号。不是有句话“二八点,笑嘻嘻,心里有点糊底底”嘛,就是说这个人不甚聪明。但他不知就里,问人们:“你们叫我二八点,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哄道他:“说你这个人真聪明,是好的意思”。每当人们叫他“二八点”,他就“哎”,答应的可欢呢。后来,他知道了“二八点”的真实含义,和人们说:“原来,你们都在涮(耍)我”。

第六屯方言区 从左卫双家房到第十屯一带,过去这里划归万全县管辖,沿河两岸交往比较密切,所以他们具有万全人的方言特色。这里的人们说话发音尖细,特别是“二”字,发音“衣”,后面代“儿”字,用“衣”和“儿”拼出来就成了“燕儿”。比如“二姨”,他们叫“燕儿姨”;叫“哥哥”是“给给”,叫“姐姐”是“几几”,“大姐、二姐”是“大几、燕儿几”。有一次,我到第六屯下乡,早晨起来见两个人围着一盆洗脸水,互相推让着,只听他们说:“你死吧”,另一个说:“你先死吧,你死了我再死。”听了很是别扭:一早起来干嘛死呀死的,而且死还互相推让着,发扬风格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这一带的人把“洗”字发音成“死”,意思是:你先洗吧,你洗了我再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柴沟堡方言区从第十屯到柴沟堡一带。他们的方言特点是,把“多不多”说成“爹不爹”。还有老柴沟堡人,说“二”不会卷舌,把“二(er)”说成“二(àn)”。学校上体育课,老师是柴沟堡人,喊操:“一二一”,他喊“一二(àn)一”;“一二三四”,他喊“一二(àn)三四”。记得我们村有个下乡知识青年是柴沟堡人,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人们跟他开玩笑:“你给我说个二,我给你二毛二分钱。”他知道人们在耍笑他,便说:“我能(宁肯)不要你的二(àn)毛二(àn)分钱,也不给你说个二(àn)。”你看,说是不说二(àn),结果一连说出三个二(àn),事后才知道中了人们的圈套。

西洋河方言区即西洋河两岸各村。这里紧邻山西省,具有明显的山西方言。他们把助词“了(le)”说成“了(la)”、“去不去”说成“格不格”。有一次,我到瓦沟台村搞小流域治理,动员群众投工,有部分群众就是不出工。有个村干部火了,打开扩音机在喇叭里喊:“搞水土保持是利国利民的事,又是大伙的事,怎么,你们都有理了?叫你格你不格,叫他格他不格,叫谁格?叫我格?爱格不格!”乍一听,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后来打听才知道,意思是:叫你去你不去,叫他去他不去,叫谁去?叫我去?爱去不去!看,仅一字之差,就把人们弄得莫名其妙了。

怀安方言,由于与普通话的发音不同,常常被外地人误解,闹出一些笑话。一天,有个外地人在街上行走,听人们叨侃,说谁谁家卖了个精光,回来就跟人们说:”你们怀安可有有钱的啦,我听说有的人家卖了个金缸,那可值多少钱呀?”人们一听,就知道他误解了。精光与金缸,在怀安方言中发音相同,意思截然相反,穷与富形成了天壤之别。普通话说“看”, 怀安方言说“眊”。一天,街上坐着几个妇女,一个男的走过来,盯住一个妇女老是看,看得这个女人有点不好意思:“你这是干什么?”“俄眊一眊。”“俄不让你眊。”“俄就眊。”他们的这番对话,正好被一个外地人听见,他把“眊”听成“摸”:一个大老爷们,去摸人家妇女,而且不让你摸,还非要摸,这不成流氓了吗?”人们告诉他,“眊一眊”就是“看一看”,哦,原来如此。

搜索更多有关“怀安话配音视频,张进善,漫谈怀安方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