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怎么通过芦头辨认兰花品种?这样的兰花芦头遇上了就不要错过

人气:114 ℃/2024-04-05 19:57:09

我是好摄农夫,头条号:乡村搜罗社。一个喜欢野生兰花的农夫,用自己的实践与实例说事,如果喜欢就点个赞留下你的评论。


芦头繁殖

兰花繁殖有很多种,有的是靠野生种子育苗;有的是靠分株繁殖;还有是高科技的组培法。其实还有一种兰花繁殖法,常常被兰友们忽略,这就是老芦头育苗。

兰花的芦头也是假鳞茎,它是介于兰叶与兰根之间的,是兰花的能量库。兰花所有的生机都是从芦头中而来,包括根系、兰芽、花苞,全都是靠芦头分蘖而成的,可见兰花芦头的重要性。

兰花从上盆之后一直会不停地新陈代谢,新苗不断地长出,老苗就有可能慢慢退化。当兰花的老苗退化到彻底无叶的时候,就会剩下一个老芦头。这样的兰花芦头如果一直挂在兰株上,不仅不会对兰株生长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影响新苗的养分供应。

所以,好摄农夫建议兰友们至少两年进行一次倒盆,目的就是将这些已完成使命的芦头清理掉。这样才可以让兰株轻装上阵,发出更好更多的新苗,从而达到兰花复壮多苗的目标。

​兰花芦头捂苗实例

去年(2018)年的夏天,我在整理兰花时发现一个比较大的芦头,就是图一那个。当时剥开芦头上的外壳可以看到鲜活的茎肉,可以判断这个芦头还是有活力的,于是就有了借用这个芦头育苗的想法。当然,舍不得丢弃的原因,也是由于这棵兰花所开出的花品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

这次因为是在夏天捂苗,所以我没有使用苔藓,而是直接用植料栽种的。只不过捂苗的植料配比与常规植料有一点点不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湿,毕竟兰花芦头分蘖新芽是需要一定湿度的,如果太干燥的话新芽刚刚萌出可能就会受害。

以前我的植料是3份腐殖土 3份山核桃壳 4份松树皮,这次将树皮的比例调整为3份,而且砍得比以前更碎。腐殖土改为5份,另加了2份的沤制山核桃壳。这样的植料在沥水性上比以前的要差了一些,但是保湿性能和肥效都比以前的更好。

弱苗的栽种管理方法

捂苗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这个芦头在种植后一个多月才勉强有了反应,最初是从芦头抽出一条根(下图的芦头生根),然后过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再从根系的前端长了一个新芽。这与我们以前看到的直接芦头长新芽不一样,当这个根系发的新苗长到大约5公分的时候,从它本身的芦头处另外新生了两条根系,这两条根系一生出就往土壤下扎,寻求养分和水分。

种植这个芦头所用的植料上面已说了,兰友们也可以参考配比方法,这种弱苗需要注意的是养护过程。因为它的根系尚浅,加上植料中细腐殖土含量高,如果用常规的浇水法,就很可能会使兰盆积水,所以浇水也是与常规兰苗有区别的。

这么浅的兰根不需要兰盆底部的水分,因此我每次浇水都是以喷雾的方法,只喷透兰盆上三分之一。喷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冲击新生苗和根,不会因为浇水而对它们造成损伤。

怎样的环境最适合弱苗?

这盆兰花自从去年9月生了新根和新苗以后,我一直把它放置在兰棚旁边的竹园边,在顶上两米高的位置加了一个遮雨布,可以防止雨水过多而积水。竹园边的通风非常好,空气质量也佳,最重要的还是阳光。

这盆兰花所处的位置每天只能早上晒一个小时的太阳,弱苗需要阴养也是好摄农夫以前一直强调的,以散射光为主辅以少量的阳光直晒,即可满足光合作用(兰苗本不大,光合作用也不多),又能防止兰叶光照过度。只在冬天最冷(零下3度以下)的那一个月,把它搬到兰棚里防冻,其他的时间仍旧放在竹园边。

弱苗如何施肥?

6、7、8三图是这盆兰花今年7月初的照片,从去年的一个苗现在发展到4苗,而且新苗也明显地复壮了。事实上现在的苗情与它原来兰株上最壮的苗相比,还是有很大一段差距的,毕竟老芦头所发的苗算是后垄苗吧。

弱苗不施肥?这棵兰花在去年确实没有施肥,因为只有那弱弱的一个小苗,仅凭芦头内贮存的养分就足够它生长了,因此没有施肥的必要性。今年在4月份我给它施一些肥料,当时换植料时混在植料中,是一种生物菌肥。

这种菌肥本身不能算是肥料,最多是一种养分促进剂。它可以刺激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析出,以便兰根更容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提高了植料中养分的利用率。按现在的苗情,今年可能还不能孕蕾开花,但是只要再养一年就完全有开花的可能了。

​总结:如果你以后也遇到这样的兰花芦头,千万不要再丢弃了,好好捂出苗,大概两年后就可以再看到它开花了。注意三个要点:植料、阴养、巧施肥。

以上也只是好摄农夫自己所经、所见的一些看法,见解可能有些片面与局限,仅供兰友参考。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乡村搜罗社会一一回答。

搜索更多有关“怎么通过芦头辨认兰花品种?这样的兰花芦头遇上了就不要错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