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纳西族东巴画简介 丽江纳西族绘画历史概述

人气:100 ℃/2023-10-20 12:36:03

【编者按】杨礼吉先生是纳西族著名画家,也是对纳西族绘画史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第一人。此稿是杨礼吉先生利用3年多业余时间,进行调查、采访、查资料写成的,成稿于1989年10月。玉龙山高,先生品高。杨先生已经离世远行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敬意!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纳西话賨”,阅读更多纳西文化方面的文章。

丽江纳西族绘画历史概述

杨礼吉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善于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和拥有自己的优秀、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绘画,它以独特的风格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丽江的明、清壁画,是揉合汉、藏、纳西族绘画之风格的结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丽江的民间美术也非常丰富、很有特色。就丽江的国画来说,清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纳西族国画家。发展到六十年代直到今天,出现了更多的新一代画家。从以前较单一的国画发展到各个画种,增加了绘画形式,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形势。

从纵向横向看,纳西族的绘画发展既保存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又不断地吸收了各民族的精神而完善了自我。

一、东巴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运用的一种绘画形式,是出自劳动农民之手的民间绘画。

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纳西族先民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自发信仰的产物。东巴教徒的出现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开始,东巴教徒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根据方国瑜先生学说,纳西族先民由北往南迁徙,最后定居于金沙江流域,形成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聚居区。纳西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为“思究鲁究”,意即木石上的痕迹。这些象形文字被东巴们记写成经书,进行宗教活动,为适应这种活动就逐渐产生了东巴画。文字始于图画,象形文字有浓厚的图画色彩,有些字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绘画。象形文字与东巴画的造型特点一致,可以断定东巴画是纳西族祖先原始绘画的继承和发展。

东巴画的几种形式:

1.竹笔画

竹笔画纳西语叫“本画”。主要有东巴经书的封面装帧,题图、插图、各种图画符号和画稿,以及用于祭祀和巫术中的一些纸牌画。竹笔画中最有价值的“冬模”,是画稿范本和画谱,对东巴画有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使东巴画在一定的规范下绘画,不失其规矩、特征。其内容包罗万象,异常丰富,人物、花草、山石、云水、法器、禽兽鱼虫,十二属相,各种图案,各位佛神,妖魔鬼怪;也描绘法仪规范、道场规程、巫术次序、各种祭品、面偶的形状、木牌画的画法等等。“冬模”是纳西族特有的古绘画谱。

竹笔画中有部分是纸牌画,大小不一,有白描和上色彩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工整精致,装饰味浓厚的佛像,主要画“飞天”(黑命都直)、“可达”(类似门神)、“奇达”(保护神)。约一市尺大小,挂在祭台上面。

②“子高勒”,画护法神、奇禽异兽、献神之“宝物”等。约五、六寸长,三、四寸宽,用竹棍夹住或挂着,或插在蔓菁上,法事需要时可随时移动。

③“文夸”,即“五佛冠”,画有佛像,约长四、五寸,共五张,戴在头上。

④占卜、打卦用的各种纸牌画,字画交杂,约三、四寸大小。分“左拉”,打卦用的;“克旦”,算卦用的。各30张。

竹笔画主要画在有韧性的较硬较厚的山棉皮制的纸上。

2.木牌画

木牌画是东巴教最古老的一种绘画形式,是画在砍平了的木牌上面。一般长一至二市尺,宽三至五寸,按所画内容来分大小,或尖头和平头,根据各种道场所用木牌多寡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尖头木牌画,又分两种。大的尖头木牌画主要画护法神、日月星辰、龙王、大鹏、狮子及各种敬神之宝物和一些神像;较小的尖头木牌画,主要画不在地狱中的鬼怪精灵(纳西语叫“术”)。尖头木牌画都彩色。

②平头木牌画,主要画地狱中的鬼魂和非正常死亡之形象。平头的平线表示地平线。平头木牌画不设色。

3.卷轴画

卷轴画纳西语叫“普劳幛”,分独幅画和长卷画两种。

①独幅画,主要画各种佛、神,有的只画一佛一神,有的画几个佛几个神。

②长卷画、纳西语叫“恒忍”(《神路图》),是东巴特有的纵向大型长卷画。宽一尺左右,长四丈左右,主要用土布,也有纸卷。用于开丧,超度道场。内容分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每一组画之间以彩色线为界。图中绘有大小神人鬼怪394个、百个左右奇禽怪兽及各种法器图案等。画中间写有象形文字。“恒忍”是纳西族古典绘画的艺术品。

东巴画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单线平涂,用笔粗犷,朴实古拙,简练而有节奏;造型夸张、变形、概括,注重动态传神,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随意性;用色鲜艳,多用原色,较少用间色和复色,不受自然色彩的限制,体现了民间绘画的特点。

东巴画最早是画在石头和削去皮的树木上(“思究鲁究”)的,而后是画在木板上,再是画在桦树皮上,再后才画在麻布、土布和纸上。木牌画最先是用木碳画的,后来才用自制松烟墨。松烟墨的制法:取植物根皮,盛入器皿中,捣碎后放入松烟,调匀即可用。用此墨写字,干后泡入水中不会退墨。东巴画的用纸最初用润香木皮纸,而后用山棉皮纸(双料棉纸)。笔画多用竹笔,也有用铜笔、铁笔,后期也有用毛笔。最初用松花尖涂色。早期的东巴画用色简单,一般用自制松烟墨、红土、黄土、白土、绿树叶汁作色,直至解放前条件差的山区都用此办法。为不使土制颜料脱落,还用熬炼核桃油后作画面固定液,后来也有用桐油和蓖麻油做固定液的。随着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用色增加了石青、石绿、石黄、朱砂、朱票、******等色,色彩逐渐丰富。

早期的东巴画显得原始、古朴、粗犷、单纯;后期则逐步工细,造型严谨,构图紧凑,用色丰富,表现技法逐渐趋于成熟。清代以来纳西族接触了更多的汉、藏文化,于是东巴画在技巧上吸收了汉族、藏族的画法。有的用上凹凸法渲染,有的用金线银线勾勒,有的用线较细、讲究韵律;有的渲染浓淡,采用中国画中的山石皴皮法和树木画法等。有些画明显地吸收了喇嘛和佛教的绘画技巧。东巴画吸收喇嘛教和佛教的画法是从明朝或清朝开始,吸收国画技法则从民国年间开始。这可说明,纳西族是善于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的。

二、丽江壁画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军队统一云南,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明朝,并积极协助明军统一了纳西族地区,获有军功,钦赐“木”姓,封任丽江土知府,成了明王朝在滇西北的一大支柱。

木氏土司能顺应历史潮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明代的丽江是木土司在历史上的极盛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修建了各种寺观几十所,请来汉、藏和本民族画家揉合佛教、道教和喇嘛教,制作了光辉灿烂的丽江壁画。

丽江壁画于明洪开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三百多年间陆续制成。分布在玉龙关的觉显寺、护法堂,漾西的万德宫,文华的珊碧院,古城的皈依堂、光碧楼,中海的寒潭寺,束河的大觉宫,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护法堂、岩脚老院的玄天阁、芝山的福国寺、玉湖的雪松寺等十多个地方。现存壁画仅有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

壁画的绘制者:据《丽江府志略》记载:“马肖仙,江南人,工图画,山水臻神品,花卉、人物靡不精妙,识者称为马仙画。西域闻其名,延去数载,后复归丽”。据传说有些壁画出自他之手,可能马肖仙是汉族画家的领班人,大研镇及原居住在白沙翠屏山下岩脚村老院的张氏,是中原聘来的道士,是制作壁画的匠师之一,道教画面的绘制者。“画工古宗古昌”(万德宫碑记记载),肯定是西藏来的喇嘛画家,领班人。据说其中有纳西族的东巴画家参加壁画绘制工作。解放前白沙还保留有“画匠田”,都是属于和姓东巴家业,这些田是和氏东巴配合外来名师巨匠绘制壁画的专门报酬。《府志》卷下《建木氏勋祠自记》(嘉靖七年木公撰)有“其土木砖彩绘之类、乃大理巧工杨得□氏成之”的记载。李增作画的传说也不少,他是晚期清代继续壁画绘制的工作者(县博物馆藏有作品)。

琉璃殿现存21幅壁画,大宝积宫现存12幅壁画,大觉宫现存6幅壁画,以上三处都是明代绘制;大定阁现存16幅壁画,是清代乾隆年间绘制。

丽江壁画的特点是:表现于题材上的多种教揉合和内容并存现象,在艺术上融汇了中原传统技法和藏族、纳西族的绘画风格,成为各民族传统友谊的结晶。丽江壁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技巧纤细清丽,笔法兼有中原及藏画的洗炼和匀称,具有精巧严谨的装饰风味;人物表象生动逼真入神,体态丰腴;衣饰头饰、手饰、衣边和外露的肢体,均有贴金、描金或泥金、垒金。色彩鲜艳夺目,金壁辉煌,具有唐代道、释画风,兼有喇嘛教画风和纳西族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等画风。

从前后壁画年代看,在木初时代,其势力仅及铁桥以南,文化上和藏族接触不多,因此,早期壁画没有受藏画的影响或影响较小,如琉璃殿壁画。木嶔以后,势力逐渐向北,与藏族关系日益密切。到木公至木增几代,跟内地往来十分频繁,吸收了大量汉文化,因此壁画上出现了三教揉合,如大宝积宫壁画。到了清代,密宗红教在丽江大为昌盛,故此时的壁画又以密宗题材为主,如大定阁壁画。

三、丽江的国画和其他画种

1.国画

木氏土司仰慕汉文化,学习汉文化,木氏六公就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其中木增善于书法,与书画大家董其昌尚有密切往来。董其昌曾给木氏写过《木氏宦谱》序,给“大觉宫”“玉龙宫”写匾。著名书画家担当和尚到丽江,木增为他建芦取名“雪杰”,以礼相待。木氏收集珍藏的中国画,其中有明代大画家吕纪的《芦雁霜禽图》保留至今。壁画绘制者马肖仙、李增在丽江的时间较长,他们对丽江的绘画可能有影响。明代和清初是丽江人对国画认识的早期阶段。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土归流,清王朝派流官到丽江执政,木氏的政治势力始逐渐衰落。

清初丽江知府杨馝、孔熙询、管学宣等人提倡、鼓励学习汉文化,设“雪山书院”、“义学”,对努力学习者“资以薪水”,使丽江人对汉文化的学习应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以前主要由木氏掌握汉文化的情况。在清代先后出现进土8人、举人58人、副榜10人、拔贡22人等。他们外出赴考或任职,所接触的汉文化就更广,包括国画在内。有些在丽江任职的流官喜作字画,对学画者有影响,如府官蔡信义。康熙年间《荞子园画谱》问世,别的画谱也相继出版,这些画谱成为学画者的范本。

民国年间有更多的丽江人到内地求学,找各地名家学画,研究历史上名家作品,对国画的认识就更深一层。很多人到内地购买名家字画和各类画谱画册,作收藏、欣赏和学画之用。由于能见到真迹和更多的范本,丽江人学画者也较普遍,绘画水平也大大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古字画收藏家,其中杨资创、杨超然是丽江很有代表性的两位。

清朝中期和民国年间是丽江人学习国画的提高阶段。

清代影响大的画家有王锡桐,字梦桂,丽江大研镇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举人。曾任江苏如皋、睢宁、安东县知县。善画山水、花鸟,精于画水墨白菜,人称“王白菜”。江南一带闻名,流传于江南的作品很多。

清末,民国年间影响较大的有张文湛、王履清。

张文湛(1853年~1936年)字丽川,廪生,丽江大研镇人。不慕名利,无意功名,20多岁开始教私塾,从此一生至力于教学和书画。书法真、隶都有造诣、绘画则人物、山水、花鸟样样擅长,也精于民间剪纸。多绘“渔、樵、耕、读”之体裁。作品流散到民间的较多,丽江县博物馆有他的藏画。其画特点多用线条,意在用笔,讲求笔力,很少用皴擦技法。渲染墨色清淡,有澹泊高雅之画风。

王履清(1865~1951年),字敬亭,丽江大研镇人,贡生。初学绘画从《荞子园画谱》入手,主要画山水。画室取名“听水轩”,善作诗,喜弹古“七弦琴”。曾自费在大研镇傅家“荣兴石印局”印刷《听水轩画册》一部(共四本),这是丽江纳西族第一部国画画册。喜爱文徵明、董其昌的山水画,对文、董的作品和画册多有钻研。其画特点:对山、石、树、水的构、皴、擦、染认真绘制。用线严谨沉稳,古雅秀润清丽。主要用花青、赭石渲染,用色清淡典雅。县博物馆藏有《湖山月照图》,龙神词花板上有二幅作品。

与张、王同时代的人还有赵槐卿(大研镇人,画山水、花鸟、人物),黄穆候(白沙人,画山水、人物、兰花),方贞元(大研镇人,画山水、花鸟、人物),方儒林(大研镇人,画山水、花鸟),李拔(画山水),李志明等人。

丽江人学习西洋画是20年代开始的,周霖是学西洋画最早的一位。20年代周霖到昆明、四川、贵州、广西、湖北等地找西洋画名家学习,后经武汉、南京、杭州到上海进过刘海粟开办的美术学习班学西洋画。20年代到40年代学西洋画的丽江人较多,其中周霖与杨绍基画得很有水平。周霖在学习西洋画的同时,也学习中国画,他刻苦研究各家各派的技法特点,广泛吸收,有很高的国画造诣。

30年代末,周霖先在县内组织了一个国画爱好者的“画画社”,简称“雪社”。会员有周霖、涂绍奎、和溢、周汝诚、李荃、赖敬平、和镜明、桑文浩、牛秀夔、杨绍书、木桐、木楠、和万松、习树人、和子状等十多人。每隔一定时间在东林寺、黄山幼儿园等地一起作画,互相观摩,切磋画艺,也启发了不少年轻人的学画兴趣。抗战胜利后,就以这个画会为基础,又发展了诗、书、画、乐共100多人,仍沿用“雪社”名,绘画组发展到40人左右。“雪社”的活动,使丽江国画爱好者增多,绘画认识和技巧有了很大提高,直到现在丽江画国画的人很普遍是从“雪社”就打下了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丽江的国画逐步走向成熟。

除“雪社”成员外,同时代的国画爱好者还有牛书声、杨士豪、和亮宇、黄仲选等人。

抗日战争期间外地画家来丽江的有浦小兰(四川、行医、画兰花),夏明(江苏、任教,画漫画、宣传画),刘三泰(云南,任教,画油画),李霖灿(河南,画西洋画,速写),李晨岚(浙江,画山水),吴一峰、袁晓岑(买画)等,这些画家对丽江学画者也有影响。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周霖曾在县文化馆组织业务美术组,经常举办画展,开国画讲座会和示范表演,促进了很多年轻人学习绘画。从30年代末的“雪社”到60年代初,周霖在丽江绘画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丽江绘画界的发展打下了广泛、良好、坚实的基础。致使目前丽江有一支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绘画队伍。画种也由以前较单一的国画发展到目前有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连环画、装饰画、工艺美术、雕塑等等丰富多彩的各类画种。现在全国美协会员2人,省美协会员20余人,绘画队伍不断茁壮成长。

30年代末始,影响较大的纳西画家有和万松、桑小之;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周霖。

和志坚(1893~1950年),字万松、劲峰、丽江束河人。主要画花鸟,亦能画山水。1924年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法律系毕业。1910年在大理师范读书时开始学画,绘画成为每日的必修课,早期画工笔画和临摹《芥子园画谱》。书法善写《毛公鼎》,《石鼓文》、《甲骨文》、画室取名“三友轩”。后期大量购卖西冷印社画册认真研习,最喜爱吴昌硕的画风,多有研习,作为粉本典范。与张大千、张善弱、徐悲鸿、潘天寿、沈逸千、王铁聋等人有交谊。喜画鹌鹑鸟,人称“和鹌鹑”。其画特点:用笔较苍劲浑厚、用墨用色沉重,笔意和技法明显地受吴昌硕的影响。有些作品写意与工笔结合,构图较繁。县博物馆有藏画。

桑文浩(1910~1970年),字小之,丽江大研镇人。是牛书声的学生,早年与牛书声学画,后又与鹤庆王铁聋学画,研习名家作品,与张善子等人有交谊。主要画花鸟。花卉多用没骨画法。鸟禽多用王铁聋层层叠染之法,很有羽毛质感。构图别致,用笔灵活多变遒劲,用色丰富,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画家。

周霖(1902~1977年),字慰苍。丽江古鼓镇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省文联理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副县长,县文化馆馆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

1963年9月周霖的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共120幅。陈毅同志评价说:“周霖是一个好的少数民族画家”,又说“边疆出了这么个少数民族艺术家,非常难得。”郭沫若同志说周先生诗、书、画三者并列。

1982年3月《周霖遗作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展出作品248件,是各个时期的作品,期中有1919年少年时期的山水画两幅,还有晚年署有“瘫叟”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先生评价“金生丽水,艺数周郎”。国际友人黄文欢同志称赞:“又是诗家又画家,诗情画意活金沙,华章奇笔今犹在,一幅遗画一朵花”,又说:“我看过多次国画个展,周霖的国画个展是最好的一次”。

周霖的作品先后在全国报刊杂志刊登介绍的很多。198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霖画集》。有些精品收藏进中国美术馆,其名作《金沙水拍崖暖》和《玉壁金川》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有400多张画收藏在云南美协,丽江县博物馆也有数百张作品珍藏。

周霖从10年代学画,从《芥子园画谱》入手,20年代到各地求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三四十年代担任教员,边教学边刻苦钻研国画,进行国画创作和研究。历史上的名家沈周、徐渭、八大、清湘、任伯年、吴昌硕、张书芹以及岭南画派的高奇峰、高剑父等的作品都是他师法的粉本、研究的对象。他尤其喜爱海派的画风,师法任伯年。由于他接触面广、知识丰富、刻苦钻研、终于自学成才。

他的画花鸟、山水、人物皆精,或工或写挥洒自如。他的画博众之长,兼容并包,另辟捷径,技法都达到精熟的地步。他的画用色丰富、墨色多变,用笔传神,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构图巧妙,格调清新而雅俗共赏;他十分重视立意,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印溶为一炉,堪称三绝。他不但师古师今,更多的是师法大自然。他的画洋溢着对纳西族乡土和人民的深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具有时代精神。他的画题材广泛、意境新颖,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周霖是丽江国画的集大成者,是当代纳西族文艺界中杰出代表,是全国著名的纳西族国画家。

2.农民画

丽江的农民画早就流传于民间,多为民居庭院作风俗性的画幅,其中有的文化不高,甚至不识字,但善于作画或雕门窗而被农民称之为“画匠”的。农民画大都画在照壁和屋檐下、山墙上,有的画山水、花鸟、人物,也有画吉祥如意取吉利的画幅。

新型的农民画是70代受户县、金山县农民画影响下开始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与历史上丽江农民画传统一脉相承的。1982年丽江县文化馆辅导农民作者进行创作,在馆内展出30余件作品。1983年县文化馆举办了农民画创作学习班,有7张作品入选《云南省农民画展》,有6幅作品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和优秀奖。其中《纳西人家》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并获二等奖。1986年地区群艺馆举办农民画创作班,县文化馆美工人员担任辅导教师,有29幅入选《云南省农民美术作品展》,其中《订亲》、《赶街》、《摩梭人家》被评为佳作。同年10月《云南省农民画研讨会》在丽江召开。

农民画乡土气息浓郁、内容丰富、极有情趣,富有想象力,而且题材广泛。其内容有家乡风貌、民俗风情、劳动生活等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题材,尽可能地表现了喜闻乐见之事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很有时代感。丽江农民画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①平面装饰;②反透视和全方位的构图结合;③拙朴线条的节奏感;④鲜明的色彩对比之美;⑤造型的夸张与变形;⑥奇特的间架结构等。

3.古建筑彩绘

明清以来佛教、道教和喇嘛教传入丽江,县境几十所道观、庙宇都有彩绘。丽江的古建筑彩绘主要受道教彩绘风格的影响,是揉合了道教、佛教、喇嘛和本民族的特点。

丽江古建筑彩绘的图案是由云头、花边、几何图形、动物、植物等通过夸张、变形、提炼进行装饰化而成。运用时通过组合、变化、形成千变万化的图案。色彩以蓝色、绿色、红色为主,也间插一些其它色。每色的韵口分深、浅。各色的分界勾墨线,再加白色线形成。有五彩夹金、三彩和素画。五彩夹金和三彩主要画在古建筑的正面和建筑周围能见到的建筑部分上。素画,主要画在古建筑室内,以一色为基调,图案的色彩仅有深、浅和墨线,有的也勾白线。

大研镇杨绍书是现代的古建筑彩绘专家,五风楼彩绘是他的杰作。

丽江还有剪纸、木雕、石雕,刺绣等许多民间美术,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选自《丽江百年实录文稿》2009年版。原载《丽江文史资料》第8辑,1989年12月

【作者简介】杨礼吉(1945—2018),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1968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擅长国画花鸟、山水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国际书画协会、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云南民族画院特约画家。

【杨礼吉作品选赏】

(以上图片均选自杨礼吉先生博客,特此谢忱!)

【杨礼吉艺术感言】

从童蒙开始,如醉如痴地看玉龙雪山的四时朝暮变幻,品味白雪皑皑直插云天的太古雪峰,观察融雪流珠的山泉瀑布,亲临清翠欲滴的苍茫原始森林和高山草坪,领悟雪峰、山峦、森林、泉水之间变幻的美景,幻想着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出来。几十次深入玉龙雪山,穿越雪岭冰川、高山巨壑、森林草甸,观察,品味,感悟……。

山水画以“师造化”为要,先受后识,以写出感受为上,无感受则无生命力。山水画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反映,画家既要尊重客观山水之景,忠实反映它,同时要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取舍、提炼、升华,反映出山体的内涵特点。把山水画作为广大空间中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去描写,以实现华与实的统一。

顾 问 郭大烈 杨焕典 杨福泉 杨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干 牛相奎 和学光

喻遂生 和长红 和力民 白 郎

张春和 李 锡 和树荣 曹建平

李之典 杨树高 木 琛 英扎次里

编 委 李丽萍 和志华 木 诚 和向军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杨杰宏

和万花 和根茂 和爱春 赵庆莲

杨雪飞 和俊香 李学芬 和松阳

和志菊 和积华 和凤琼 和正钧

和振华 和素文 和剑猛

执行主编 杨杰宏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搜索更多有关“纳西族东巴画简介 丽江纳西族绘画历史概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