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中草药材>正文

治内耳性眩晕秘方的功效与作用

小编:有情有爱/人气:222 ℃/时间:2024-04-29

治内耳性眩晕秘方的功效与作用简介

1 眩晕片【来源】蔡友敬,《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天麻10克,双钩藤、泽泻、生石决明(先煎)各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4克。【用法】用法有二。一为汤剂量:以上8味,用清水3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2碗时,再纳入诸药(..

治内耳性眩晕秘方的功效与作用

1 眩晕片

【来源】蔡友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天麻10克,双钩藤、泽泻、生石决明(先煎)各3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4克。

【用法】用法有二。一为汤剂量:以上8味,用清水3碗,先煎生石决明,俟煎至2碗时,再纳入诸药(除双钩藤外),煎至1碗时,再下双钩藤,煎至沸后1分钟后取汁,水煎两次,两汁混匀,日分2次服用。二为片剂量及制用法:上药用10倍或加倍剂量。先将泽泻研成细末,过筛,其余药煎汤浓缩(水煎3次取汁),然后拌入泽泻粉,压成片剂,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药1.23克,每次服6~8片,日服3次,开水送下。

【功用】熄风解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

【方解】本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为主,重用钩藤、石决明而成。方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熄风止痉、健脾化痰之功;泽泻汤乃仲景名方,专为痰饮眩晕而设,尤在泾言:“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胜水也。”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钩藤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围血管,具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和内耳迷路积水有解除作用。泽泻可增大尿量,减轻内耳迷路积水,调节其内部平衡。因此,诸药合用,能使疗效倍增。

【主治】内耳性眩晕和高血压性眩晕。二者均有眩晕、耳鸣,泛泛欲吐,或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凡痰饮上冒清阳,热象不显之眩晕,本方颇为适宜。若热象明显者,则加黄芩10克;偏湿者,加薏苡仁30克;偏风者,加僵蚕10克。随证施治,疗效亦佳。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明显疗效。

 

2.2 五味止眩汤

【来源】干祖望,《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淮山药、五味子、酸枣仁、桂圆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填精益髓,滋养清窍。

【方解】眩晕乃“风动”之象,即肝风内动,阴不潜阳所致。方中药味虽少,但主以酸、甘,生津养液,并以桂圆肉益精填髓;当归、山药、五味子、酸枣仁镇静安神,润养清窍。合之则具有填精益髓、滋养清窍之功,对“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篇》)之耳源性眩晕,证药合拍,收益者颇多,堪称治耳源性眩晕之灵丹妙方。

【主治】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眩地转,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且时有反复发作。

【疗效】临床使用40余年,受益者颇多。

【附记】凡兼高血压症及上呼吸道有感染者,尤其咳嗽,应禁用本方。笔者临床验证多例,连服15剂左右即可见效,对其他顽固性眩晕者,亦可应用,效佳。

 

2.3 吴苓汤

【来源】陈镜开,《千家妙方·下》

【组成】吴茱萸10~30克,党参15克,羌活3克,大枣、茯苓、桂枝各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中之吴茱萸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前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作用,后者有健脾渗湿化痰饮之力。两方合用即成“吴苓汤”,共奏补虚温中、健脾渗湿、祛痰之功。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屡用卓效,一般服药1~3剂即愈。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效佳,而且用治幽门梗阻(属机能性的)、溃疡病、高血压病、神经功能性头痛、肠道蛔虫、急性肠胃炎等因中焦虚寒痰饮所致的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吴茱萸用量宜大。

 

2.4 止眩除晕汤

【来源】王忠民,《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半夏12克,车前子(包煎)、牡蛎(先煎)各30克,桂枝、泽兰、陈皮各15克,川牛膝、生姜各12克,白术20克,丹参、茯苓各24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化痰,利湿,祛瘀。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生姜化痰止呕;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化湿利水;泽兰、丹参、桂枝、琥珀、牛膝不仅活血祛瘀,改善耳窝血循环,更兼利水消肿,改善和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配牡蛎以镇静、降逆。综观全方,本方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促进体液循环、利尿镇静均有一定的作用。

【主治】耳源性眩晕。

【加减】呕吐频繁,重用生姜,加代赭石;面色苍白,汗出无力,加人参、黄芪。

【疗效】治疗64例,均获痊愈,平均服药5~6剂。

 

2.5 紫灵汤

【来源】赵芬,《名医名方录》第三辑

【组成】紫石英、灵磁石各40克(先煎),菊花、蝉蜕、甘草各15克,枸杞子、菟丝子、山药、党参、茯苓各15克,谷麦芽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磁石先煎半小时,再入余药同煎。水煎两次,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益气健脾。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凡眩晕为主症者均可用之,不必限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效佳,疗效可信。

 

2.6 加味定风化痰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炒白术、淮山药、制半夏、茯苓、五味子各10克,泽泻30克,三七粉4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连服10剂为1疗程。

【功用】定风化痰,健脾祛湿。

【主治】内耳眩晕病(或称美尼尔氏综合征)。

【加减】若耳鸣,口苦甚,加龙胆草,蝉蜕各6克,枸杞子10克;恶心呕吐频作,加代赭石30克(先煎),竹茹10克;脘痞纳呆,加藿香10克,白豆蔻6克(后下),薏苡仁30克;夜寐不安,加炒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夜交藤40克。

【疗效】屡用效佳。1疗程结束后,多能临床治愈。

【附记】本方系由定风化痰汤加泽泻、三七粉而成。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7 定眩汤

【来源】吕同杰,《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台党参30克,白术、白芍各24克,泽泻15克,云茯苓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柴胡12克,半夏、代赭石(先煎)各15克,荷叶15~30克,牡蛎、龙骨各30克(均先煎),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健脾祛湿,降逆止眩。

【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萎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证属气血虚弱,痰浊上逆,升降失常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

【附记】临证应用,可随病、随证加减。若加减得宜,证药合拍,疗效颇佳。

 

2.8 清泄肝胆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龙胆草、栀子各9克,蔓荆子12克,苍耳子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泄肝胆。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泄火热;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青皮、枳壳(实)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消内耳之炎症。

【主治】内耳性眩晕。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抓主症”的常用方,凡病见头目眩晕,羞明不敢睁眼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但须注意慎勿加入重镇潜阳之药。

 

2.9 晕得宁汤

【来源】毛如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代赭石30克(先煎),夏枯草、姜半夏、猪苓、钩藤(后入)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化痰泄浊。

【方解】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本病治宜平肝熄风、化痰泄浊。方中代赭石、夏枯草,钩藤平肝熄风;姜半夏化痰止呕;又因水为痰之源,故佐猪苓利水;代赭石配半夏加强了降逆止呕作用。

【主治】耳源性眩晕。

【疗效】治疗28例,基本治愈23例,好转5例。一般服3剂后即见效。

 

2.10 天香汤

【来源】刘少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天麻10克,青藤香20克,柴胡10克,当归、丹参、白芍各12克,枳实4克,白芷2克,石菖蒲10克,鸡血藤25克,马兰30克,白术20克,茯苓、砂仁各10克,木瓜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前吞服。煎药方法:一次性掺水煎功效95%,二次掺水煎功效60%,三次掺水煎功效40%。因此,煎药一次掺足水,服用3次,功效最佳。

【功用】调和肝胃,平肝熄风,祛瘀开窍,养血理气,通络祛湿。

【主治】眩晕症,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耳鸣,失眠多梦,恶心呕吐,软弱无力,气血虚弱(美尼尔氏综合征)。

【加减】眩晕以天香汤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夜交藤25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15克,首乌15克;肾精不足型加菟丝子20克,骨碎补10克;痰浊中阻型加远志12克,清半夏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搜索更多有关“治内耳性眩晕秘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